陳殷斌
摘要:聲樂表演藝術的創造性是居于其抒情性、流暢性、獨創性、潤腔技巧性即聲樂藝術表現及情感體驗等專業必備要素之首位,是藝術再現、藝術二度創作成敗之關鍵,是所有聲樂藝術表現之核心要素。其中,演唱者對藝術氛圍的整體把握,對作品的嫻熟駕馭及蘊涵深邃藝術個性化、個體情感外化的對作品獨特的創造性詮釋、演繹占絕對比重。歌唱整體情感表現在歌唱藝術創作中也具有相當分量,歌唱者一般都會將歌唱整體情感表現放在聲樂創造性勞動中舉足輕重的位置。
關鍵詞:情感處理 抒情性 藝術性
聲樂表演藝術創造性是居于其抒情性、流暢性、獨創性、潤腔技巧性即聲樂藝術表現及情感體驗等專業必備要素之首位,是藝術再現、藝術二度創作成敗之關鍵,是所有聲樂藝術表現之核心要素。歌唱整體情感表現,大致包括作品情感基調體驗的準確性,情感變化的細膩性兩種。前者即作品整體的情感基礎,后者即作品情感變化之藝術處理。不同體裁的作品,就有完全不同的整體情感基調。在其既定音樂情景氛圍內,在情感表現方面往往具有某些特殊情緒表現的規定性、個體差異性及藝術傾向性。這就需要再創作者帶著真實的情感體驗和設身處地的切身感受去整體把握作品的創作基調與進入作品再創作。因為,作品情感基調把握準確度將直接影響作品二度創作的成功率,它既是作品整體情感的基礎,又是表現作品音樂主題,塑造人物音樂形象不可或缺的藝術表現手段。
情感變化的細膩性是在于準確把握作品整體情感體驗基調基礎上對作品進行精益求精、細致入微的藝術再處理。作品情感體驗如沒有整體的連續性和設身處地的細膩性作基礎,也就不可能體驗和表現出特點情節變化過程中的人物內心復雜細微的情感變化。聲樂作品體裁種類繁多,結構豐富,不同題材的作品就具有不同的情感體驗方式。因此,不能簡單地將某一種情感體育生搬硬套于相類似的作品情感體驗之中。而必須根據不同體裁作品賦予它不同的作品整體風格基調甚至完全相悖的情感體驗。既需適度把握、準確體驗、細微調控、精耕細作,又需防止情感體驗、藝術處理過于零碎而使作品變得面目全非、趨于支離破碎而適得其反。總之,聲樂作品的情感表現,是一個可變性甚強的復雜工程,它必須構建在真切而細致的情感體驗基礎上才能準確、生動、逼真地再現聲樂作品的藝術形象及情感特征,才能使作品藝術再創作工程的每一環節添色、出彩、增輝。進而,讓審美客體錦上添花、美不勝收。同時,也給創作主體帶來創造美的愉悅;自然也給審美主體帶來美的藝術享受。
我國著名聲樂教育家、上海音樂學院周小燕教授也明確反映出力主情感教育、整體美感教育、綜合美感教育等一系列深層次、寬泛面之教學理念:她在豐富的教學實踐中強調指出:人的嗓音是歌者的“人聲樂器”,只有當歌者能憑借自己的歌喉,把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把詞曲作者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和所創造的特定意境以歌唱的形式真實、細致、生動地表達出來,并成功地喚起了觀眾的思想共鳴和藝術聯想,這才算得上是一個成熟的、真正的歌唱家。凡是好的演唱都應該給人以音響美、語言美、思想美、情感美以致形體美化合凝聚而成的綜合美。富有創見地提出:聲樂教師理應是歌唱全程的“專業內行”和“藝術總導演”,是人聲樂器的“總裝配師”。自然,“總裝配師”的任務應該義不容辭地全部由聲樂教師來承擔。對學生不論是在發聲、吐音、咬字或體會詞意曲情,把握樂曲結構,進行情感作色,抒情言志。光靠天賦是遠遠不夠的,天賦只能形成本色而絢麗、多采的光澤還得靠后天的努力和嚴格的訓練,靠基礎的博大和專業學識的淵深。誠然,這一切都離不開在教師的正確引領、悉心幫教下深入細致地研究作品,領會作品的詞意曲情,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歌唱風格以及作曲家的創作個性、體裁特征是歌者不可不做的嚴肅而重要的專業課題和案頭工作核心內容,更是衡量歌者是否達到聲樂藝術家標準、是否注重弘揚聲樂科學、整體美學觀的重要標志。
聲樂教育工作者應理性、清醒地認識到:完成歌唱藝術再創作全程,除了注意綜上所述方面,還需不失時機地了解聲樂作品內在的藝術性、獨創性、有序性、規律性……甚至,它與把握藝術再創作方法技巧同等重要。對此,范曉峰先生認為:“所謂獨創性,指二度創作的新穎性和合理性。新穎性指二度創作的再造功能,即在依據原作品的基礎上,創作具有表現性、情感性的雙重審美效應,逐漸形成自身獨特藝術風格和演唱特征。所謂合理性,只二度創作過程中的適度性和有效性。獨創性不僅應該符合作品主題形象及內容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創作者在各方面注入其符合內容藝術表現要求的富有創造性思維特質的藝術新意。并對原內容和主題意義及藝術表現手法方面更富有創造性、多元性、擴展性和延伸性,從而極大地豐富作品的外延擴展與藝術內涵。任何時候都不應忘記:聲樂藝術事業是崇高的事業;是感人最深、影響最廣、動人最巨的最神圣的事業,是任何時代、任何國度、任何民族、任何藝術形式、音樂體裁中最具影響力的無與倫比的音樂類種;是“竹不如絲,絲不如肉”的最具群眾性、親和力、凝聚力、感召力、人民喜聞樂聽的群眾文化事業,是需一絲不茍、嚴謹如一進入創造性勞動的嚴肅的事業,所以不容半點虛假、馬虎、隨意成分摻雜其中而串味變異,進而喪失其特有的文化熏陶和藝術審美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劉朗.聲樂教育手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2]石惟正.聲樂教學法[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
[3][意]馬臘費奧迪.嗓音的科學培育:卡魯索的發聲方法[M].朗毓秀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4][美]杰羅姆·漢涅斯.大歌唱家談精湛的演唱技巧[M].黃伯春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5]李凌.音樂美學漫筆[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