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立
系統地彈好鋼琴練習曲是正確得培養自身與學生鋼琴演奏重要途徑。其中,對鋼琴練習曲的情感分析、理性分析、技術層面的剖析,會對自身教學理論水平、藝術技巧的提高大有裨益。通過對以下三位作曲家經典作品的分析,可以更快地掌握鋼琴練習曲的技巧與風格。
一、肖邦練習曲《黑鍵》
《肖邦鋼琴練習曲》在世界音樂文獻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同李斯特的練習曲一起,可以稱為浪漫派鋼琴技術的“法典”。肖邦這首降G大調練習曲《黑鍵》近200年來無數位鋼琴家演奏過它,直到今天不少國際性鋼琴賽事仍將它列為參賽選手的選用曲目。肖邦創作的練習曲不以炫技為最終目的,而是更注重詩意和細膩的情感,其技術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練習曲由表面的技術性樂曲變成了真正的演奏藝術品。研究和學習《肖邦練習曲》 是每一個學琴者的必經之路。
(一)右手手指的基礎練習
先從高抬指開始練起,一個一個音練,把每個音都彈到底,這是為了在加速后不出現虛音,之后開始貼鍵練習,指根的動作盡量要小,放鍵快,這時不要用高抬指的方法來練,最后練習手指快彈快松,在練的時候要注意每個音的顆粒性和靈巧性,節奏要穩。
(二)左手手指基礎練習
首先每個和弦都要彈得飽滿,因為多數是跳音,所以不能彈得笨重,力的感覺是向上的,這需要減小手指的觸鍵面積,但不要刻意地抓琴鍵,這樣會使音色不利落,從第23小節開始,左手的移動距離很大,所以要慢練。
(三)音色處理
每個標有強音和頓音記號的音都要突出,但又不能太突兀。1-4小節要特別注意手腕部位的放松和手指力量的集中,第8小節左手兩個重音要做到漸強,聲音要好聽,15-16小節左手的低音要彈清楚,17-18小節左手的連線要做出來,23-32小節,右手的14個重音和頓音要練到位,因為跨度大,容易偏音,所以要先慢練,讓小指的指關節撐住站穩,14個音點要絕對集中并且有彈性,33-40小節,這里有個sempre legatissimo標記,要求彈奏地十分連貫,這就要好好運用手腕,41-48小節,主旋律都在左手上,左手要用手腕把音連起來,同時注意強弱變化,這需要反復練習手指控制能力,67-74小節,左手依舊要使用手腕,根音保留,75-76小節左手抓鍵一定要抓得準,83小節雙手的平行八度要用手腕來彈,手腕要高些,也可以用小臂動作來彈奏。
音樂性永遠是肖邦作品中最重要的因素,即便是練習曲也不例外。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抓住分句,色彩變化,左手的重要性是學習肖邦練習曲的要點。
二、李斯特《超技練習曲第十號:f小調》
李斯特《超技練習曲第十號:f小調》。激烈的快板,技術難度大的同時又具有熱情優美的旋律線條。和肖邦的練習曲相比,李斯特的練習曲一直常常較為激烈,聽著讓人覺得仿佛有無限的激情能消耗,但于此同時卻又保持優美的旋律。
此曲表面是以三段體的曲式結構為基礎,但是李斯特通過各種主題變奏的手段,淡化了這種規規矩矩的三部曲式段落分層,使這部作品充滿了多種多樣的豐富情感以及鋼琴技術元素。
曲子一開始的地方由雙手交叉和弦快速地輪奏進行,這樣的輪奏在此曲中多次出現,趙曉生先生將此稱為“托卡塔式的兩手交叉”。這些和弦都是和弦轉位,左右手的位置靠得又極近,很容易造成不便感,因此演奏這樣的一連串和弦時,力量應始終保持均勻而連貫,從慢練開始,逐漸加快練習,在快速的練習中應該注意的是要保持慢練時的用力感覺。同時練習時耳朵要聽到和弦上方的旋律,抓住旋律線條,帶感情地交叉輪奏,能減輕來自技術的心理負擔。
緊接著是主題的短暫出現,旋律音在三連音和切分音,八度與雙音中左右手穿插出現。值得注意的是左右手在交替演奏的過程中,休止符一定要停夠時值,并且每一個重音要掐在拍點上,才能抓住這首曲子的律動,切記尾音不能拖沓和滯留。第6小節主題再次出現,并且兩次變化模進后主題擴展,達到第一個小高潮。第13小節和15小節的音樂術語string,(stringendo),意思是速度加緊,緊湊的。也就是說這里要有速度的推動,通過快速的左右手交替輪奏營造出緊張的氣氛。筆者認為這個情緒的推動是為了到達15,16小節的大跳音(小字三組的降a),因此這個音極其重要,每次彈之前,瞄準的時間要很短很快,提前到達再貼鍵,聲音要準確集中。
第22-53小節,第二段主題再次出現,但左手改為流暢分解琶音形式,右手依然使用切分節奏,appassionato assai (非常熱情),說明這段再原本強調切分重音的基礎上,增加了抒情的情感,表達一種感情的舒緩和宣泄。第53-61小節,左手出現旋律線條,旋律放置于內聲部的中音區,右手八度和弦分解和左手分解和弦,上下聲部進行配合。這樣的做法對于掌控手指的不同力度和觸鍵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69-75小節,左右手不斷地漸強保持推動,李斯特用ff以及no dim.說明在提醒我們這里需要我們保持強烈的力度,以及充滿張力的音響效果。這一大段是對演奏者體力保持的一個挑戰。
從78-85小節,李斯特結合了和弦和八度的技巧,彈奏時注意左右手的協調,出來的效果要有三連音的律動和拍點,手臂不能僵硬。并且休止符的地方要收干凈,把空間留給準備下面的音。樂譜上標明了tempestoso,它的意思時“急速的,狂暴的”,然而演奏時我們不能只是機械地加快,應注意層次的推動,應該從弱開始,一點點地遞進。
從第100小節開始,突然轉為安靜的抒情樂段,這里不僅是讓演奏者得到肌肉放松的地方,也是讓聽眾聽覺得以調整的地方,因此它顯得尤為珍貴。右手八度的旋律形式出現,加上左手如海浪一樣推動的分解琶音,如同一種情緒的涌動,情感的訴說,優美的旋律和低音制造的張力完美結合,顯得十分大氣。
尾聲,快板樂段。左手斷奏要彈得很利,利用前臂的斷奏觸鍵, 節奏感會更好。兩只手手臂手腕也要放松,設法獲得適當的輕快感。endprint
這首曲子李斯特大量運用了八度、和弦、琶音使作品的張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運用不常用的七、九、十和弦表達音樂,擴展了和聲的可能性,加之采用附點、復附點等動力節奏,使得戲劇感更強烈??傊钏固爻壘毩暻柌粌H讓我們感受到李斯特筆下這部作品充滿熱情,朝氣的獨特魅力還讓我們看到作曲家李斯特天才的創作才華。學習李斯特的練習曲過程中我們應注意力度的分析設計,節拍與速度變化的處理,踏板在運用中的表現作用作為要點來練習。
三、德彪西練習曲《為各式琶音而作》
德彪西練習曲:為各式琶音而作 L.136 No.11。德彪西的《十二首鋼琴練習曲》出版于1915年,是晚期代表作之一。 這首《為各式琶音而作》是一首自由又流動并帶有即興色彩的曲子。全曲貫穿了起伏的琶音,并使用不同音樂材料和強弱促成音響和色彩上的效果。
曲子的第一部分由一連串的九和弦的琶音組成(第2小節),緊接著是用雙手彈奏的密集琶音(第7小節)。這兩個音樂要素發展后,音量強弱和調性的變化引出一段猶如華彩樂段的琶音。在第23小節出現一小句短暫而亮麗,類似裝飾音的樂句。接著,是一段由裝飾音、顫音、和弦和三連音組成的“諧謔”樂段(第29小節),曲子的第一部分再現。第38小節出現了新的和弦構成的琶音,并由帶三音的顫音連續。曲子的結尾部分重現了一小段“諧謔”樂段和九和弦的琶音,最后結束在覆蓋5個八度的降A大調主和弦的琶音。全曲的時值為3/4,調性為降A大調,演奏指示隨著樂段的進行一直在變化著,有少許的RUBATO和減慢。音樂情緒從興奮的發展到沉思的。
德彪西的琶音由各種不同的和弦組織成,要準確地彈奏需要一定的手指靈活度。琶音的形式也一直不斷地變化,有時是按順序的,有時猶如華彩樂段,有時帶有少許的裝飾音?!爸C謔”樂段需要兩只手的高度配合。全曲的琶音必須彈奏出一種“掃拂效果”以及一組組的效果,需要手臂手掌的放松與指尖的力度的配合。彈奏時要有內心聽覺和畫面感。
德彪西的作品中沒有機械的東西,也不同于傳統的練習曲通常運用同一種慣性和速度。他的作品中幾乎沒有指法標記,然而這便給演奏者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性,需要演奏者的智慧去探索。關于踏板的運用,他本人卻幾乎不曾在譜子上寫下踏板記號,據統計,在他的各種鋼琴作品中寫有踏板記號的總共不到二十幾處。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借助敏銳的耳朵與腳尖的運動做出適當的反應。
總之,李斯特、肖邦的練習曲對各種傳統技巧鍛煉手指耐力的練習曲展示各種音階、琶音、雙音等的變通練習,訓練手指獨立性、手腕和手臂的協調性以及基本的奏法問題方面起著很大的作用,而德彪西在此基礎上還發揮了鋼琴潛在的功能,即它的靈活性、輕巧性,以及各種不同的音色和踏板的運用等等,最大可能去發揮鋼琴的一切功能及想象力。我們通過學習這些不同風格的經典作品,使演奏者掌握多變的音樂表達技巧,在平時練習和鋼琴演奏中得到更好的提高。
基金項目:
本文為廣西藝術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鋼琴教學中對練習曲選用的研究》,項目編號:2013JGY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