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昱
摘要:德彪西創作了大量的藝術歌曲,《被遺忘的小詠嘆調》就是其中的一部聲樂套曲。《憧憬》(C'est l'Extase)是套曲的第一首,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本文分別從音樂、歌詞兩方面對其藝術特征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德彪西 聲樂套曲 憧憬 音樂特征 歌詞特征
德彪西一生中公開發表了藝術歌曲六十余首,《被遺忘的小詠嘆調》是其中一部套曲,根據魏爾倫的詩歌所作,作品完成于1888年,歌曲是德彪西題獻給自己的愛人瑪麗.嘉登(Mary Garden)的禮物。套曲共分為《憧憬》、《心中淚》、《樹影》、《木馬》、《綠》、《憂郁》六首,其中《憧憬》、《心中淚》、《樹影》歌詞分別選自魏爾倫詩集《無言的浪漫曲》中《被遺忘的小詠嘆調》的第一、第三、第九首,《木馬》選自《無言的浪漫曲》中《比利時風景》第四首,《綠》、《憂郁》分別選自《無言浪漫曲》中組詩《水彩畫》第一首和第二首。這部聲樂套曲原先的標題僅僅是《小詠嘆調》,在最初出版的15年后再版時改名為《被遺忘的小詠嘆調》。
一、《憧憬》的音樂藝術特征
《憧憬》(C'est l'Extase)是《被遺忘的小詠嘆調》的第一首,調性為E大調,3/8拍。在音樂上這首作品有較為明顯的戲劇性沖突,音域較寬廣,音樂有很大的動力和張力。和聲寫作以四五度為基本框架,其中運用了很多十一和弦、九和弦、七和弦附加音和經過音,使其不同于傳統的大小調和聲。[3]在結構上作品是自由地三部型,但是劃分卻不是非常清晰,最后一部分有再現的感覺但是不嚴格。
作品在E大調的D9和弦開始,在音樂意境上由和聲、力度及速度等綜合因素呈現一種幻想迷茫的空間:和聲上 ,前面兩小節由屬和弦開始的、一連串的、向下進行的九和弦、七和弦、三和弦構成的柱式和弦織體組成,并且連續幾次在后面出現。在速度上作品開始要求“Lent et caressant”即“緩慢而且輕柔地、撫摸般地”,力度上要求“PP”即很微弱。
11-17小節作品的表達與前面有著顯著的區別,從這里開始作品不管是在情緒上,還是音樂本身的表達上都開始出現變化,作曲家通過表情術語、音樂記號,及節奏音型和和弦得以體現。作品旋律上,他要求“un poco mosso”(帶一點激動的),每個音要得以保持。鋼琴伴奏從主七和弦開始,連續用同樣的節奏型持續了將近七小節直到第一樂句的再現。低音有兩個E-降E,C—B的小二度的模進。
從音樂材料和創作上分析,我們可以將20-43小節看著整首作品的第二部分。旋律聲部要求“逐漸地活躍”(poco a poco animato),感情表達更為激動,音樂也更寬廣,還出現了一個全曲罕見的長樂句。從24小節開始部分旋律半音化下行,而伴奏則半音化上行到28小節但都不是很嚴格,但二者在音量上都要求逐漸漸弱(dimimuendo)從而配合歌詞表達的意境.
44-52小節為帶再現的第三部分,44小節旋律向下發展,聲樂旋律能夠見到我們很熟悉的、在第一部分幾次出現在鋼琴伴奏的高聲部,從mf逐漸減弱到pp再到ppp,最后變成“絮絮低語”(murmure),46小節有兩小節小二度半音化變化,旋律最后落在主和弦的轉位和弦上,通過4小節的補充終止回到原位主和弦。
二、《憧憬》歌詞的藝術特征
《憧憬》(Cest lExtase )選自魏爾倫詩集《無言的浪漫曲》中《被遺忘的小詠嘆調》的第一首,歌詞主要描寫了了主人公與大自然的心有靈犀以及他內心情感與自然美景之間的反差,我們能從中感受到作者對愛情的憧憬及苦悶。
在法語詩歌中,法語詩歌重視音樂性主要表現在它的韻律,它是通過腳韻即每一行詩句最后的聲韻來得以表現。通過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憧憬》可以分為三個詩節,整首作品的腳韻的規律大致如下表:
“Cest lextase langoureuse”作品開篇點題,給整個情調籠上了“憂郁”的氣氛。在第一詩節中,我們從“lextase(神往)”、“多情的(amoureuse)”、“letreinte(擁抱)”等充滿暖意的詞的運用能夠看到作品主人公對柔情充滿渴望。但是同時“langoureuse(憂郁的)”、“fatigue(疲勞)”、“grises(灰色的)”等表達生冷感情色彩詞語的運用又帶給主人公壓抑與失望。第二詩節完全運用擬人手法,主人公身處并能聽到大自然的“murmure(竊竊私語)”、“susurre(耳語)”、“Que(呼喚)”顯示出人與自然相互交融。第三詩節開始描寫主人公掙扎的內心,從“lamente(悲痛欲絕)、”“plainte(呻吟)”可以看出其情深深、意切切卻痛徹心扉的心理。接下來主人公以難以置信的口吻發出疑問,從中我們可以看見他在如畫大自然與痛苦內心之間徘徊,最后那份憧憬美好情感的愿望終站上風,在詩作末尾我們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喜悅。
參考文獻:
[1][美]湯普森.德彪西:一個人和一位藝術家[M].朱曉蓉,張洪模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2]金晨.時代的書寫——德彪西的藝術歌曲[J].音樂天地,2004,(06).
[3]王瑩.源自傳統的印象主義抒情詩-德彪西《被遺忘的小詠嘆調》分析札記[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8,(02).
[4]洪江.德彪西印象主義藝術歌曲審美[J].民族音樂,2008,(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