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紅
蕨菜,又名龍頭菜、拳頭菜、如意菜,被稱為“山菜之王”,不僅口感清香,質感脆嫩,味道鮮美,還能養生保健。《本草綱目》記載,蕨根有滑腸通便、清熱解毒、消脂降壓、通經活絡、降氣化痰、幫助睡眠等功效。《詩經》中有“陟彼南山,言采其蕨”的句子,可見我國自古就有采食蕨菜的習慣。
最近,一條“吃蕨菜會致癌”的消息在微信圈中瘋傳,讓許多人很是吃驚。微信中寫道:
“科研人員從蕨菜中提取到致癌物質“原蕨苷”,動物喂養試驗表明,蕨菜可對大鼠誘發胃癌、腸癌、乳腺癌、膀胱癌、白血病等。試驗表明,即使經過加工的蕨菜也能誘發癌癥。”
有人看了微信,表示“以后再也不吃蕨菜了!”當然也有人對此半信半疑。網絡上對此也出現了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蕨菜中確實含有致癌物質“原蕨苷”,不吃為好;另一種認為吃蕨菜會引發癌癥的說法不科學,沒必要驚恐躲避。
高級營養師熊苗告訴記者,被稱為“純天然”的蕨菜自身就有毒性。有資料記載:在100多年前,人們就已經注意到,大量食用蕨(蕨菜是它的嫩芽)的牛會在幾周后死亡,吃蕨的羊也會逐漸失明。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一位科學家成功分離出原蕨苷。自那以后,人們對該物質進行了許多測試,用它來喂動物確實能出現上述那些癥狀。而生化實驗發現它可與氨基酸發生反應,還能破壞DNA。也就是說,它的毒性比想象的還要厲害。
熊苗說,科學實驗發現,原蕨苷在蕨的各部分中都有,而在蕨的幼嫩部分,也就是我們人吃的蕨菜中含量更高。不過,新鮮的蕨菜又苦又澀,所以吃的時候,人們會把新鮮蕨菜用草木灰或堿水處理一下。經過這樣的處理后,原蕨苷的含量會大大降低。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學博士范志紅補充了另一個信息:蕨根里面的可能致癌物屬于水溶性,我們經常食用的蕨根粉及其制品,是蕨根磨碎后經過反復加水清洗、沉淀,再加入大量水,通過加熱來制作粉絲、粉皮,這種復雜繁瑣的加工程序又進一步降低了可能致癌物的數量。所以從風險評估的角度說,如果只是偶爾吃一次,基本上用不著考慮致癌的問題。
另外,原蕨苷很不穩定,在常溫下非常容易揮發,科學家研究原蕨苷對實驗鼠的致癌效應時,用的是-20℃環境下保存的原蕨苷,而原蕨苷一經沸水處理,致癌效果便會大幅度下降。所以熊苗提醒:蕨菜絕對不可以生吃。
針對蕨菜是否致癌的問題,食品工程學博士云無心曾撰寫《純天然的野菜居然會致癌?》一文,指出:“20世紀70年代,在日本中部山區調查過吃蕨菜和食道癌的關系。發現在那里的居民中,吃蕨菜使得男性的食道癌發生率增加了2.1倍,而女性則增加了3.7倍。”
該文發表之后,一些網文或媒體干脆直接表述為“蕨菜致癌”。后云無心對此進行了回應。他說,用“增加致癌風險”這六個字進行表述更為合適,因為任何一種“致癌”因素都是“風險”,就比如吸煙會增大人們罹患肺癌的風險。“其實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中,抽煙、喝酒、吃咸菜、嚼檳榔等都是對身體有害的傳統的生活方式,關鍵是你是否愿意為此去承擔這個‘不大的風險,因為‘享受與‘健康是要自己衡量的。”
當然,吃一兩次蕨菜不會立刻就得癌癥,這與攝入致癌物質的量有關。專家指出,為了安全,盡量不要長期大量食用蕨菜。
其實,很多野菜或多或少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這也就是野菜為何沒有變成蔬菜的原因,這是人類千百年來的自然選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