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烈
咀嚼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動,是牙齒及相關肌肉在神經系統控制下協調完成的生理活動,一般情況下能自知,能自控。針對食物,咀嚼完成切斷、撕裂、研磨功能,是消化作用的第一道工序。
磨牙卻不然,雖然也是由牙齒與相關肌肉完成,但主人毫不自知,更談不上自控,全是硬碰硬、牙對牙的研磨活動,從無食物介入。并且,磨牙多在夜間睡眠中進行,不但與消化無關,且對健康無益。夜間“吱吱”的響聲,還帶著幾分恐怖,打攪他人美夢。
磨牙有三害
一害:傷牙 上帝給了人們一副十分堅硬的牙齒,這是為對付各種食物,如果牙齒“自相殘殺”,久而久之,必然兩敗俱傷。首先損傷牙釉質,繼而牙本質可能受到影響,結果出現牙痛;由于牙周組織損傷,還會造成牙松動移位、牙齒退縮、齒槽管缺失等。
二害:咀嚼肌疲勞 由于磨牙不能適可而止,咀嚼肌會感到酸累、疲勞,下頜關節疼痛,張口困難或出現“嘎嘣”響聲(彈響征)。
三害:降低睡眠質量 磨牙會導致人休息不充分,第二天會感到疲勞,生活質量受影響。
磨牙產生的原因
磨牙是一個癥狀,不是一個獨立的病,就像發燒、腹瀉一樣,可以由多種原因引起。
精神神經因素最常見。由于工作、生活原因,白天精神過度緊張,身體過度疲勞。這種情況不僅見于成年人,更多見于兒童和青少年。功課、考試的壓力,各種興趣班、補習班的安排,孩子們比大人還忙,很難得到放松。即便晚上上了床,支配咀嚼肌的三叉神經中樞仍然沒有休息,口里沒有食物,卻繼續對三叉神經的運動發出指令,磨牙便開始了。有趣的是,調查顯示,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在比賽前、機動車司機容易出現磨牙,大概是想獲勝、怕交警的反應吧?
牙齒的因素。牙齒咬合不良、牙齦疾病、口腔衛生不佳,如重度牙石、齲齒等都可以成為不良刺激源,反射性引起磨牙。
全身性疾病因素。腸道寄生蟲病是兒童比較常見的磨牙原因,但在成年人中罕見。營養不良,血糖、血鈣異常,過敏反應,某些內分泌病如甲亢、尿酸增高等,都可以引起磨牙。
預防和治療磨牙
由于產生磨牙的原因各不相同,預防與治療的前提是查清原因,才能做有針對性的預防和治療。
“松綁”、減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白天不要玩過了頭。睡覺前不要劇烈運動,不要看(玩)恐怖、緊張的電視或游戲,晚餐不要吃得過飽等。年齡小的孩子常常情不自禁,玩耍過于激動,大人應該加以掌控,求其適度。同樣道理,成年人不要在睡覺前考慮傷腦筋的問題,進行高度緊張的工作,如設計、計算等。睡覺前可用溫水洗臉(頭)、洗澡,輕柔按摩面部咀嚼肌群,使之放松。成年人可適當服用鎮靜、安眠藥。青少年減輕學習負擔,讓其量力而行。
善待牙齒。糾正不良咬合習慣,如咬鉛筆、單側咀嚼。去口腔科診斷與治療可能產生磨牙的某些疾病。嚴重者可以短期試用牙墊。
治療有關全身性疾病。青少年首先進行腸道驅蟲,每天睡前服2片腸蟲清,連服1~2天。此藥較安全且可驅除多種腸道寄生蟲。其他相關疾病只要考慮到,診斷與治療多無困難。
趙昕霞摘自《家庭百事通·健康一點通》2014年第8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