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璐
內蒙古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呼和浩特 010020
指標選取關系選題研究方向及選題科學性,因此在衡量城市化水平時,筆者以影響城市發展的經濟因素、人口因素、基本公共服務為核心測評點,借鑒劉思《現代城市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張樨樨《我國城市化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等國內優秀核心期刊文章,本著科學性、合理性、規范性、互補性、可操作性以及指標數據可獲取性等原則,對《2014年內蒙古統計年鑒》進行大量的數據篩選,制定了經濟指標、人口指標、公共服務指標三個一級指標。一級指標下又分設了最具代表性的人均GDP、第一產業產值、第二產業產值、第三產業產值、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總人口、城鎮人口、農村人口、醫療衛生機構數、小學畢業生綜述、初中畢業生中總數、公路運輸線路長度等12個二級指標,并借助SPSS21.0統計軟件,對上述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運用因子分析對指標選取可行性進行檢驗,采用主成分提取公因子方差的方法,提取系數越大越說明變量的貢獻度大,指標選取可信度越高。

表1 公因子方差
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之后,從表1可以看出12個變量的提取系數最小為86.6%,最大為99.1%,且有8個變量均在90%以上,說明選取的12個變量均有較大貢獻度,指標可信度較高,適宜進行下一步分析。
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并進行可行性檢驗后,計算出R的特征根、貢獻率和累積貢獻率(表2)。從表2可以看到每個主成分的方差。按照累積貢獻率大于80%~85%的原則,前三個特征值都大于1且累積貢獻率達到92.245。其中第一主成分的特征根為6.634,解釋了總變異的55.286%;第二主成分的特征根為3.286,解釋了總變異的27.384%;第三主成分的特征根為1.149,解釋了總變異的9.575%。這表明只需提取三個主成分就已經能夠解釋絕大部分信息,且起到了降維的作用。因此,這里提取欠三個主成分分別作為第一、第二、第三主成分。另外,由表現個成分特征值的碎石圖(圖1),也可以說明提取三個主成分比較合適。

表2 解釋的總方差

圖1 碎石圖

表3 成分矩陣a
從成分矩陣可以看出,根據各原始變量旋轉前后的主成分載荷矩陣得出,第一因子在主“第一產業”、“總人口”等項目中有絕對值較大的荷載系數。這些因子反映了內蒙古自治區在第一產業產值、總人口、醫療衛生機構數等方面的綜合發展實力。其中,總人口、初中畢業生總數、小學畢業生總數、醫療衛生機構數載荷分別是0.967、0.966、0.959、0.911、0.934是影響內蒙古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標。而人均GDP、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等指標為負值,這表明內蒙古自治區在城市化進程中存在收入差距較大、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等問題。政府對人均收入的重視度不夠,而是大力發展生產總值,造成貧富差距,進而影響到城市化水平。第二、第三因子中載荷系數較大的是人均GDP、第二產業產值、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等指標,這些都是對第一因子解釋力很好的補充和修正。
由成分得分系數矩陣(表4)得出最后的方程。
F1=-.083×人均GDP元+.137×第一產業億元+.033×第二產業億元+.042+第三產業億元-.069×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元+.146×總人口萬人+.079×城鎮人口萬人+.139×農村人口+.141×醫療衛生機構數+.145×小學畢業生總數+.146×初中畢業生總數+.092×公路運輸線路長度KM。
F2=.215×人均GDP元-.055×第一產業億元+.275×第二產業億元+.271×第三產業億元+.220×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元+.064×總人口萬人+.204×城鎮人口萬人-.062×農村人口-.043×醫療衛生機構數+.056小學畢業生總數+.035初中畢業生總數-.042公路運輸線路長度KM。
F3=.230×人均GDP元+.138第一產業億元+.212第二產業億元-.265第三產業億元+.397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元-.093總人口萬人-.329城鎮人口萬人+.116農村人口+.112醫療衛生機構數-.071小學畢業生總數-.050初中畢業生總數+.612公路運輸線路長度KM。

表4 成分得分系數矩陣
各主成分得分可由主成分得分系數和原始變量的標準化值計算,將數值代入上述方程式,即可得出表5。

表5 主成分綜合得分排名
從選取的12盟市的12個主要指標的主成分分析結果來看,“第一主成分”排名前三分別是“鄂爾多斯市”“呼和浩特市”“通遼市”,對成分貢獻較大的因子為“第一產業產值”“初中畢業生人口”,即鄂爾多斯市經濟推動力主要為第一產業,依靠其豐富的天然氣、煤礦資源帶來了經濟上的騰飛。綜合三個成分得分,呼包鄂城市群在內蒙古自治區依然處于“龍頭”地位,在其固有的城市基礎上,三座城市又進行經濟、政治上的合作,力爭打造帶動西北經濟發展的城市群,提升西北地區城市綜合競爭力,從上述分析中不難看出,三市在優化產業結構,建設基礎設施等方面初有成效。赤峰市、通遼市依靠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取得了城市化的長足進步,只是囿于地緣因素,與呼包鄂城市群無法交相呼應,兩市基礎服務建設尚顯滯后,城鄉發展差距大,因此,整體城市化發展受限。綜合得分排在最后兩位的阿拉善盟、烏海市,在經濟發展、教育水平上明顯落后于呼包鄂。阿拉善盟受地域限制較大,缺乏特色產業,經濟推動力不強。城市化發展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物產豐富,但城市之間發展差距較大,在日后的建設過程中,應注意資源投入的均衡化,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積極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城市化水準。
[1]額爾德尼其其格,烏敦,阿拉騰圖婭,李百歲.近三十年來內蒙古城市化過程及其存在的問題[J].陰山學刊,2011,4(25):56-59.
[2]陳夢潔.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一線城市城鎮居民消費水平研究[J].科技致富向導,2014,12:253.
[3]張樨樨.我國城市化水平綜合評價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學報),2010(01):60-64.
[4]楊甜,中國城市化水平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
[5]張海瑜,占紹文.經濟發展、人口社會與資源環境系統的協調性測度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3,2(29):37-41.
[6]鄭鳳杰,朝克.內蒙古區域城市化水平的測度與簡析[J].地理研究,2014(02):13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