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保森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勘查總院 北京 100039
二連盆地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連東北三省,西臨蒙古國,總面積約10×104k㎡。行政區劃范圍包括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北部及巴彥淖爾市東部。
近十幾年來的地質工作成果顯示,二連盆地內不僅蘊藏著豐富的早白堊世褐煤和長焰煤,而且中下侏羅統含煤地層廣泛分布,是我國北方重要的中高階煙煤賦存區。因而,研究和探索二連盆地中下侏羅統地層的含煤性、煤層和煤質特征及其成礦規律,對中下侏羅統煤炭資源潛力評價和找礦,提高區域中高階煙煤供給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連盆地針對白堊紀煤田的地質工作程度較高,但是早中侏羅世煤田經過燕山期晚侏羅世構造運動、火山噴發和白堊紀沉積覆蓋,找煤工作難度相對較大。到目前為止,在二連盆地及周邊已經發現中下侏羅統煤田或煤礦點10余處,雖然圍繞著這些煤田或煤礦點的地質勘查程度相對較高,但是缺乏整體分析研究和區域性找礦研究。
區域地層研究表明,二連盆地自下而上為下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疊系,中生界侏羅系、白堊系,新生界新近系、第四系地層。
二連盆地中下侏羅統含煤地層發現于20世紀60年代末期,初期被命名為馬尼特廟群;70年代中期內蒙古地礦局區測隊以阿拉坦合力剖面為基礎,命名為阿拉坦合力群;80年代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依據大量的油氣勘查鉆孔資料,以“九五”科技工程項目“中國北方侏羅紀地層研究”為契機,對二連盆地侏羅系開展深入系統研究,將阿拉坦合力群劃分為下侏羅統阿其圖組和中侏羅統格日勒組。
2000年版中國地層典,將大興安嶺南部中下侏羅統地層劃分為下侏羅統紅旗組和中侏羅統新民組或萬寶組,取代阿拉坦合力群。目前,這一地層劃分方案被煤田地質工作單位普遍采用。區域地層劃分對比見表1。

表1 中國東北地區J1-K1地層劃分對比表
二連盆地中下侏羅統煤類豐富,從煙煤至無煙煤均有,其中煙煤種類齊全,從長焰煤至貧煤一應俱全。煤質總體特征是以中——高灰、特低——低硫、高熱值為主。煤層和煤質特征平均參考值見表2。
在大地構造上,二連盆地位于中朝板塊與西伯利亞板塊接合處,晚古生代末期兩板塊連接在一起,并以此為基底發育了蒙古巨型弧形褶皺帶。蒙古巨型弧形褶皺帶主體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西段延展至新疆北部地區,東段延展至內蒙古東北部地區。東段由三條隆褶帶和其間的坳褶帶組成。隆褶帶主要由古生代蒙古海槽系沉積地層和海西期侵入巖組成,自南向北分別稱為錫林浩特隆起帶,阿爾山隆起帶,額爾古納隆起帶。構造線走向自西向東為E-NEE-NE,構造形跡以復式褶皺為主。

表2 二連盆地及其周邊中下侏羅統煤層和煤質特征一覽
二連盆地劃分為“五拗一隆”六大構造單元。以蘇尼特隆起為界,北部坳陷帶由川井坳陷、烏蘭察布坳陷、馬尼特坳陷構成,南部坳陷帶由騰格爾坳陷和烏尼特坳陷構成(見圖1)。盆地內分布著大小50余個凹陷。

圖1 二連盆地構造單元劃分及找煤遠景區位置圖
二連盆地內中下侏羅統含煤地層廣泛分布,其面積遠超二連盆地范圍,因為在形成時由許多獨立的凹陷沉積,又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改造和火山活動影響,所以各凹陷的沉積特征和含煤性差異較大。但是,由于具有相同的古地理、古氣候環境,造就了一些共同特點,例如,在含煤層段內,煤層層數較多,垂向分布不集中,單層厚度一般不大,煤層穩定程度稍差。
依據錫林郭勒盟、赤峰市北部、通遼西部和興安盟等地礦點分布,結合區域構造、古地理演化研究,初步分析認為,在二連盆地內最具找礦潛力,在坳陷區邊緣和隆起區的局部坳陷地段是尋找中下侏羅統煙煤資源的有利部位。
根據以往工作成果,初步圈定3個最具找礦潛力的遠景區(見圖2)。

圖2 二連盆地早中侏羅世巖相古地理簡圖
(1)馬尼特坳陷西緣遠景區:以阿拉坦合力凹陷(現有阿巴嘎煤田)和巴音都蘭凹陷為重點。
(2)蘇尼特隆起中部遠景區:以朝克烏拉凹陷(巴彥寶力格盆地,已發現烏尤特井田)和紅格爾凹陷(巴彥諾爾盆地)為重點,同時兼顧阿北坳陷東緣(額合寶力格盆地東部)。
(3)烏尼特坳陷東緣遠景區:以洪浩爾舒特凹陷(現有錫林浩特煤礦)和布日敦凹陷為重點,同時兼顧吉爾嘎郎圖凹陷北端(勝利盆地北部)。
[1]琪木道爾吉 1982:內蒙古煤田地質基本特征,內蒙古煤田地質勘探公司.
[2]王思恩等 2000:中國地層典侏羅系,地質出版社.
[3]陶明華等 2000:內蒙古二連盆地侏羅紀地層層序,第三屆全國地層會議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