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們舉辦這次培訓班,是在《內蒙古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辦法》以及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與之相配套的《實施細則》、《技術規范》等系列文件剛剛頒布實施后,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為全面貫徹實施《治理辦法》所采取的重要舉措,主要目的是要通過對《治理辦法》及配套文件等機關制度的培訓,進一步明確工作要求,全面推進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對于這次培訓班,廳黨組高度重視,我們要嚴格按照自治區人民政府212號主席令的要求,落實政府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加強地質環境治理監督檢查,要有牢固的環境底線思維,確保地質環境治理不出問題,要運用發展思維,把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推向一個新的臺階。
下面,我談幾點意見。
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標志著我國開展全面進入生態文明建設時期,國家將會取更加嚴格的措施,加大生態保護和治理的力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北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的期望和自治區提出要把內蒙古自治區建成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對自治區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自治區地靠華北、東北等重要經濟區,還是京津風沙源治理區,區位特殊,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受到了社會各界和媒體廣泛關注,成為焦點問題之一。內蒙古自治區是礦業大省區,礦山地質環境是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在國家和自治區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如何協調處理好礦業開發與保護生態的關系,落實資源環境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政策,對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

■ 與會人員認真聆聽報告
(一)自治區地質環境的基本現狀。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礦產資源豐富,礦產種類繁多,能源及重要礦產優勢明顯。隨著礦業經濟的高速發展,礦山環境問題愈來愈多,恢復治理難度也將越來越大。截至目前,全區采礦權面積6,205平方公里,礦山生產破壞面積1,829平方公里,未治理面積1,322平方公里,固體廢棄物累計積存量為151.19×104萬噸,其中廢石(土)140.99×104萬噸,煤矸石為6.91×104萬噸,尾礦為 3.29×104萬噸,造成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破壞地下水均衡面積820km2。全區歷史遺留需治理面積450平方公里;中央及自治區財政累計治理174.96平方公里。從礦生產破壞面積與治理面積比較看,據統計,2012~2014年生產礦山破壞面積691平方公里,相應治理面積分別為283平方公里。
(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所做的工作。2008年8月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內蒙古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管理辦法》的發布實施以來,2013年重新修訂了保證金管理辦法,今年又以政府令出臺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辦法,辦法的法律地位在不斷提升,為自治區新建、生產礦山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對全區礦山地質環境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
在生產礦山環境治理方面。全區絕大多數生產礦山能按有關規定主動繳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大部分礦山企業也逐步從構建和諧礦山、綠色礦山的高度出發,積極履行治理與恢復義務,特別是一些大、中型礦山企業基本能夠認真履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義務,在排土場邊坡治理、地質災害防治、防塵抑塵、植被恢復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全區共有生產礦山(有效礦權)4,652家,閉坑礦山686家。已編制評審治理方案的礦山數4,574家,治理方案編制率為98.3%,已編制評審分期治理方案的礦山數1,505家,分期治理方案制率為32.4%,已繳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的礦山4,590家,繳存率為98.6%,共繳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額279,741.8161萬元,返還保證金礦山數201家,返還保證金額11,351.6633萬元,結轉保證金礦山數751家,結轉保證金額47,515.6202萬元,分期治理驗收礦山1,248家,累積驗收治理面積245.1912km2,累積治理投資金額8.6億元。
在全區歷史遺留和無主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面。根據十二五礦山環境治理規劃的資料,全區累計占用破壞土地面積535.25km2。其中“十二五”期間,計劃治理315.87km2。據統計,自2001年以來,中央及自治區財政累計投入31.45億元(中央財政8.16億,自治區財政23.29億),實施各類地質環境項目531個。其中,礦山環境治理項目309個,設計治理面積312.40平方公里,到目前已驗收192個,累計治理面積181.20平方公里。通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的實施,有效解決了治理區內歷史遺留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促進礦山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的改善。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呼倫貝爾市等城市周邊地區,大雁、寶日希勒、石拐、霍林河、烏海等多年的老礦區以及京藏高速公路、國道110、國道207等主要交通干線兩側可視范圍內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極大改善了公路兩側的生態環境和城市周邊的人居環境,使公路真正成為繁榮地方經濟發展的“綠色通道”,實現了治理與開發并重,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通過地質遺跡項目安排,也有力地支持了地質公園建設和地方旅游發展。

■ 與會人員認真聆聽報告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自治區礦產資源經歷了10年的高強度開發期,由此而產生產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需一段時期進行消化,雖然近三年我們加大了礦山地質環境監管力度,所取得了一定成效,每年扣除礦山治理因素純破壞面積在不斷下降,但破壞面積仍然大于治理面積,未形成基本平衡的局面。另外,歷史遺留問題未得到根本治理,因違法開采所造成的地質環境破壞問題還不斷增加,礦區群眾與礦山企業產生的利益矛盾也容易聚焦到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上,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壓力十分巨大。主觀上有礦權人地質環境治理的意識薄弱,履行誰破壞誰治理法定義務不強,有政府對地質環境治理工作重點程度不夠,治理資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客觀上有當前全國礦業經濟下滑嚴重,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監督管理不到位等方面原因。從全區層面上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隨著前幾年資源需求的不斷增長和資源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而逐漸突顯,一些礦山企業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認識不夠,“重開發、輕保護,重開采、輕治理”的理念較為嚴重,由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一些礦山企業,特別是中小型礦山企業,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降低生產成本,對造成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不愿意投入資金進行治理,更缺乏治理的主動性。部分生產礦山企業對實行保證金制度認識和理解存在偏差,認為繳了治理保證金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就是政府的事了,沒有認識到,邊開采邊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應是礦山企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沒有嚴格按照《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案》進行治理。部分生產礦山首期治理工作不到位,甚至未進行治理。
二是原有保證金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隨著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開發力度持續加大,礦業開發過程中,需規范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問題影響程度和范圍逐步加深,在原來保證金管理辦法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與實際情況不完全適應的問題。如:“部分礦山企業只繳存不治理”“生產礦山治理工程驗收程序和標準不具體,可操作性差”“生產礦山環境治理監管力度不大”“邊生產、邊治理執行不到位”“露天礦山保證金繳存額偏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案編制、評審、備案相關規定已不適應當前政策”等問題。這些也是這次自治區治理辦法重點解決的問題。
三是各地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進展不平衡。從2015年第一季度全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制度實施統計來看,全區各盟市執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情況相差較大。總體上,呼倫貝爾市、通遼市、巴彥淖爾市、錫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阿拉善盟、滿洲里、二連浩特市執行比較好,特別是推進分期治理進展比較快的有:通遼市、巴彥淖爾市、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市、阿拉善盟、鄂爾多斯市。

■ 與會人員認真聆聽報告
為適應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所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解決原有保證金制度存在的不足,全面推進地質環境治理各項工作。在目前缺乏上位法的條件下,通過一年多的時間,調研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辦法》,并以政府令出臺,在全國還是第一家,走到了全國前列。以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令形式出臺,是繼國土資源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出臺后,全國第一個省級人民政府規章。不僅提高了保證金制度及礦山環境治理工作的法律地位,而且還以自治區規章的方式將其固定下來,有利于旗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更好地依法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責任,督促礦山企業有效實施治理。這部辦法,從原有的單一的保證管理辦法擴展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辦法,把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內容拓展為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和礦山土地復墾工作。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責任主體、監管主體進一步明確,監督手段進一步加強。辦法規定了旗縣級以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采取年度檢查、專項核查、執法監察等形式,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活動進行監督檢查和采取的措施、應當在門戶網站履行信息公開義務和電子數據進行檔案存儲與管理等一系列監督管理措施。
二是將地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案、土地復墾方案以及地災評估全面融合在一起,今后凡是自治區、盟市發證的采礦權僅編制一個方案即可。同時提高了露天礦保證金執行標準,即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了一倍。進一步明確了分期治理方案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制定了鼓勵分期治理的激勵機制,有利于督促礦山企業履邊開采邊治理的義務。
三是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辦法最大程度上引用了《土地復墾條例》的相關罰則,執法手段進一步加強。明確規定了礦山企業不編制治理方案、不繳納保證金、不進行治理等不履行法定義務的處罰。突出規定了采礦權人應當在礦山開采前首先對擬損毀的耕地、林地、牧草地進行表土剝離并單獨存放,剝離的表土用于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特別是將未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義務的礦山企業違法行為納入社會信用體系,列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誠信檔案黑名單,與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資源共享,確保全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落到實處。
(一)加大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宣傳力度。各盟市、旗縣(區)國土資源局要加大《辦法》的宣傳力度,積極開展對礦權人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培訓,提高全社會依法開展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活動,關心支持并積極參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意識和能力,通過企業存儲保證金的措施,約束礦山企業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責任,實現開發與保護并重。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從落實黨的十八報告精神,推動全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把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擺到突出位置來抓,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成效納入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實績考核體系。
(二)落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制度,重點推進礦山地質環境分期治理。各盟市、旗縣國土資源局要做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辦法的落實工作,一是在編制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案、分期治理方案中,盟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嚴格方案評審程序,將礦山地質環境分期治理工作當作重點來抓,明確生產礦山每個治理期的治理目標和任務,要及時驗收,不留問題,礦山企業不能把本期治理內容滾動到下一期治理,本期的治理內容必須本期完成。二是盟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與礦山企業簽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責任書,依法繳存保證金,盟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建立相應的保證金繳存臺賬、保證金往來賬和保證金管理制度,并向自治區國土資源廳上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季度、年度執行情況。三是礦山企業要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列入企業年度生產計劃,實施邊生產、邊恢復治理,采區關閉或礦山閉坑,應及時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未按規定實現全面治理的閉坑礦山,采礦權管理機關不予辦理采礦許可證注銷手續。四是通過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監督責任制和年度檢查制度,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納入礦政管理執法檢查范圍,依法實行礦山企業地質環境治理結果與礦業權、采礦臨時用地審批掛鉤等相關措施,建立健全監督檢查責任機制。
(三)加強對礦山企業的監管。各地要督促礦山企業按規定提取存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履行治理義務。要在主動幫助國有重點礦山企業解決歷史遺留地質環境問題的基礎上,督促他們按要求進行治理和提取保證金。通過簽訂責任狀,明確礦山企業的責任義務,并根據礦山地質環境現狀,提出治理計劃,監督落實,做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檢查、年底有驗收。
要做到有專職人員、專門部門負責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要像抓安全生產一樣抓,促進礦山企業自覺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社會責任和義務,達到生產礦山在開采期間按時完成每期治理任務。
對拒不履行義務的礦山,要采取相應的強制措施,必要時與采礦許可證延續、變更相掛鉤。對在治理周期不能夠使礦山地質環境恢復的開采企業,依法責令限期治理。
(四)全力做好礦山地質環境監管工作。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涉及資源開發、生態重建、環境保護、水土保持等眾多領域,要認真吸取騰格里污染事件教訓,高度重視社會和媒體關注的地質環境問題,對私挖亂采、濫采亂挖等破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嚴厲打擊,重典整治。一是理清職能范圍和權責界線,準確界定國土資源部門的職能職責,對屬于國土資源部門職責范圍內的,不推不靠,要主動擔當。同時,國土資源部門內部也要按照“遵循規律、提高效率、權責一致”的原則,明確任務,落實責任。二是要切實提高礦山年檢的組織化程度,增加礦山年檢內容,強化礦山年檢權威,確保礦山年檢效果。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監督、檢查與礦政管理執法監察的銜接機制。三是旗縣(區)國土資源部門作為礦山地質環境日常監管部門,今后要重點強化旗縣(區)國土資源部門在地質環境監管上的職能和作用,在做好礦山地質環境監管的同時,還要做好地質遺跡資源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等地質環境工作,要做到礦產資源開發全過程監管。四是要強化地質環境重大項目實施,推進與盟市項目、資金掛鉤,實行以獎代投、以獎代補以及加強兩權價款投入等措施,加大治理力度,全年要實現全口徑投入治理資金15億元,治理面積不低于140平方公里的目標,逐步實現破壞與治理相平衡。
(五)落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率指標體系。今年,自治區常委組織部已經把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率作為一項重要指標納入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領導班子考核體系,希望你們高度重視這項工作,認真做好各項基礎工作,嚴格按照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辦法的要求,加強監督管理,盡職盡責,同時抓好生產礦山和歷史遺留無主礦山治理工作,努力提高本地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治理率,使本地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有根本性改善。
(六)高度重視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汛期已到,各地要針對以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存在的問題,認真落實汛期各項責任措施。一是要擬訂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這作為一項政治任務,要強化地質災害防治是生命線。針對重要的地災隱患,提出防范措施提供給政府或有關部門,由政府來組織實施。二是汛期要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復查,主要是排查、巡查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公路、鐵路、旅游點、學校、村莊人口密集區內地質災害隱患,并加強預警。地災防治要嚴防死守,要避免群死群傷,地災造成傷亡的是有責任的,所以務請大家高度重視,全力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三是要進一步完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各地都要有地質災害防治預案,每五年根據地質災害隱患點變化情況修改完善,每年要排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值班,每月要及時上報地質災害報表。四是建設工程需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目前備案雖然取消了,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的審查沒有取,各地是要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從嚴審查地下開采礦山的地質環境治理方案,要求企業對采空區產生的地質災害提出明確的監測與治理方案,完善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預案。加大礦山企業采空區治理工作的監管力度,明確責任人并建立礦山檔案,全面落實采空區治理工作,切實提高地質災害綜合防治水平。
《治理辦法》已于5月1日執行,廳里配套的實施細則和技術標準已經印發實施。在座的是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管理的中堅力量,是具體的執行者和監督者,我們請的主講老師都是主筆辦法及配套文件的起草者,具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希望大家認真參加培訓和相互交流互動,真正學習領會到辦法的精髓和具體操作辦法,回去后向單位的主要領導匯報有關情況,并在工作中不折不扣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