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諾獎史冊里的巾幗身影
———記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政治經濟學家埃莉諾·奧斯特羅姆
●本刊編輯部


2009年12月6日埃莉諾·奧斯特羅姆與另一位經濟學獎得主奧利弗·威廉姆森接受諾貝爾獎網站采訪
2009年10月12日,諾貝爾經濟學獎被男性壟斷的歷史被改寫。瑞典皇家科學院鄭重宣布,將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兩位制度學分析大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政治學教授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奧利弗·威廉姆森,以表彰他們對經濟管理行為的卓越分析。自此,埃莉諾·奧斯特羅姆成為自196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布以來,歷史上第一位女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而且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因為她,這一年被稱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新紀元”。奧斯特羅姆成長的年代,還沒有完全摒除男女不平等的陋習,從競爭激烈的經濟學領域走向諾貝爾經濟學獎領獎臺,超越無數男士獲此殊榮,她為之付出了比男性獲獎者數倍的執著與堅毅,因此,成為經濟學界最高榮譽的獲得者,奧斯特羅姆當之無愧。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政治學以及公共和環境事務學教授,著名政治學家、政治經濟學家、行政學家和政策分析學家,印第安納大學制度多樣性研究中心的創建者,美國公共選擇學派的創始人之一,在政治學、政治經濟學、行政學、公共政策、發展研究等諸多領域享有很高的學術聲譽。1991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001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曾任美國政治學協會、公共選擇學會、中西部政治學協會和公有產權研究協會的主席,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共服務尤其是公共資源與發展的多中心制度基礎研究,為廣大發展中國家進行政策咨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2012年6月,奧斯特羅姆在美國去世,被認為是包括中國行政管理學和政治學人在內的全球學術界的重大損失。
在很多人眼里,奧斯特羅姆的職業生涯是一帆風順的,尤其是在她進入印第安納大學執教之后,一系列的學術成就讓她受到廣泛尊重和認可。然而,作為一名使用多種實證和理論方法、研究復雜社會生態系統的女性學者,她走過的道路當然不可能是一條直線,甚至遭到過許多政治學同行的強烈批評。
1933年,奧斯特羅姆出生于洛杉磯,整個30年代的經濟危機對她的成長影響深遠。由于家境貧寒,作為家中長女,她在幼年時就開始為家里種植可以食用的東西。中學畢業后,成績優異的奧斯特羅姆希望能繼續讀大學,但遭到家人的反對,她的母親把讀大學看作是“無用的投資”,因為在她生活的那個年代,女性的一般出路就是待在家里,在教育和職業領域并不受歡迎。

1977年11月在政治理論和政策分析、政治科學家研討會上
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奧斯特羅姆不得不去工作。但是她并沒有屈服于現實,堅持申請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并被順利錄取。在選擇專業時,奧斯特羅姆聽取了該校新生指導老師的建議,選擇了對于女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學專業,期待畢業后成為一名教師。然而在不久之后,由于興趣使然,她就改選政治學作為專業,與此同時,她還選修了許多經濟學和商學的課程。由于經濟學成績突出,在大學三年級時她開始幫助老師批改新生的經濟學試卷,用來支付她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習費用。除此之外,她還在夏天教游泳,在大學圖書館和商店打工,做過各種不同的工作賺取生活費。即便如此,1954年大學畢業時,奧斯特羅姆口袋里的錢只有區區8美元。
在那個時代,作為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尤其是作為一名女性畢業生,找工作遇到歧視是常態,奧斯特羅姆只在一家電子企業找到了一份出口物資職員的工作。一年后,她終于在波士頓一家企業獲得了人事助理的職位,成為這家企業唯一一名秘書以上職位的女性雇員,在這個職位上,奧斯特羅姆第一次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以至于后來她申請洛杉磯分校人事辦公室的一份專職工作,還受到了這家雇主的強烈推薦。
工作幾年后,奧斯特羅姆決定考取研究生,不出所料,新一輪的冷嘲熱諷再次撲面而來,但這位執著堅毅的女性,在重重困難中開始了邊工作邊學習的生活,并且開始思量畢業后攻讀博士學位。因為數學基礎比較差,奧斯特羅姆的經濟學導師強烈建議她放棄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的計劃轉而攻讀政治學博士學位,而她的政治學導師則堅決反對她攻讀博士學位。雖然這些反對之聲令奧斯特羅姆倍感壓力,但她最終以堅定不移的信念忽視了這些警告,并且申請了助理獎學金準備攻讀全日制政治學博士學位。
命運之神再一次眷顧了奧斯特羅姆,她成功地獲得了這個獎學金,并于1965年順利拿到政治學博士學位。同年,她的丈夫文森特受聘于印第安納大學,她隨之前往。即使多年過去,社會對女性在職業選擇上仍然不算寬容,在印第安納大學,奧斯特羅姆最初只是獲得了一份臨時教職,在政治系給新生教基礎課,直到越戰期間,她才獲得正式的教職。

雖然前期的經歷曲折,然而印第安納大學卻成為了奧斯特羅姆的福地。正是在這里,她與丈夫文森特一起開始了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學術生涯,兩人伉儷情深,共同生活與合作了近50年,不僅是日常生活中的模范夫妻,也成為學術研究上的最佳搭檔。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2007年和丈夫文森特·奧斯特羅姆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校園
二戰后,多中心理論由奧斯特羅姆夫婦共同創立并逐漸發展起來,該理論的重要貢獻就在于在市場(“看不見的手”)與政府(“看得見的手”)之外發現了另一只“自己的手”(自治組織),完全打破了政府管理公共事務的壟斷地位,這只“自己的手”與市場、政府一起維護著一定的社會秩序。
盡管多中心理論往往被統一標簽為新政治經濟學的諸多公共選擇與制度分析流派中,但其影響并不局限在這些領域,其學術背景涵蓋政治學、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等,其內涵、實質與影響則遠遠超出這些范圍。而這一有著重要影響力的理論構建必然來自于有著跨學科知識背景的研究者。奧斯特羅姆正是這樣一位勇于打破學科壁壘、研究真問題的學人。自從走上學術道路,奧斯特羅姆就注重多學科學習與發展。她涉獵廣泛,在讀本科時就同時學習政治、經濟、商業等學科,且跨過學科界限,認為它們之間沒有本質區別,研究生階段同樣如此,在她1965年的博士論文中,她批評了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的“分離”傾向:
“傳統的政治學和經濟學文獻很少考慮個人通過建立公共組織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策略。經濟學家長期以來關心企業家精神,但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對私人市場經濟中企業家精神的分析。政治學家經常將政府機構視為理所當然,幾乎不考察建立新的公共組織的問題。”

在這篇寫于半個世紀前的論文里,奧斯特羅姆借用了熊彼特等人的企業家理論,提出了“公共企業家”的概念并用來分析人們對地下水的治理問題。而這篇論文的評審委員會由一個經濟學家、一個社會學家、一個水利工程師和三個政治學家構成,也鮮明地體現出了奧斯特羅姆跨學科的研究特點。早期這種學科交叉學習的方式,為奧斯特羅姆以后的跨學科研究公共資源治理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礎和獨特的理論視野。

奧斯特羅姆認為,“經濟學研究需要數學模型,也需要實證研究,如果經濟學只依靠數學模型而忽略實證研究,或者反之,都會動搖這門學科的科學基礎。在她看來,傳統的理論在進行研究時,往往假定個人是完全理性的,按照傳統的解決方法,對于公共池塘資源或者“共有財產”的使用問題,要么采取集權方式,要么完全私有化。然而現實情況卻完全不是這樣,實際上個人理性非常有限,而且往往會局限于認知能力、信息不對稱和文化傳統等諸多內外在因素。因此,與以往的研究不同,奧斯特羅姆的研究以“有限理性”為假設基礎,通過對地下水、灌溉、森林等公共資源的實證研究,以及大量資料所收納的世界范圍內牧場、漁業等治理的個案分析,她發現了許多依靠當地民眾進行自主治理而獲得成功的典型案例。例如,阿爾卑斯山村民自治共有草地長達5個世紀,尼泊爾的村民管理共有的灌溉設施也是成功自治最好的實例。

1993年3月同灌溉管理系統的研究組成員在尼泊爾
奧斯特羅姆經過數十年的長期研究和跨學科努力,對資源使用者管理的魚塘、牧場、森林、湖泊和地下水資源進行了大量考察和思考,奧斯特羅姆認識到資源使用者經常開發細致的決策可以處理利益沖突。1990年,奧斯特羅姆出版制度經濟學和公共政策研究領域里的重要著作——《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體行動制度的演進》一書,將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闡述,在書中她用博弈論對公共池塘資源治理的國家邏輯、市場邏輯和作為替代的自治治理邏輯進行了描述和刻畫,提出了影響深遠的“自主治理和多中心治理”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尋找除國家和市場之外的第三條道路,即使用者自主管理或治理這樣一種社會自治解決方法,提出了通過自治組織管理公共物品的新途徑。

2005年在萊頓大學合影
奧斯特羅姆的研究涉及政治科學和經濟科學,但超越了傳統的政治科學和經濟科學。瑞典皇家科學院認為,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和威廉姆森兩者彌補了傳統經濟學的不足,傳統經濟學關注對市場的優勢和劣勢的分析,但缺乏對其他制度安排的研究。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羅不可能性定理”創始人、著名經濟學家肯尼思·阿羅高度評價了奧斯特羅姆的研究:“奧斯特羅姆教授的貢獻在于綜合政治學和經濟學的同時又超越了政治學和經濟學。針對市場失敗的政治解決方案遠遠多于簡單的新霍布斯福利經濟學的觀念。”
奧斯特羅姆的研究“表明了公共事物,如森林、水產、油田和牧場,能夠成功地被使用者而不是政府或私有企業管理”,從而“把這個邊緣問題引入了學術前沿”。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很多公共問題,如水資源惡化、環境保護、氣候變化、森林資源衰退等,都可以用“自主治理和多中心治理”理論來刻畫和理解,而且還給出人類所面臨的另一種替代選擇模式,即基于人類自治能力的自主治理。如今,“自主治理和多中心治理”的理念已經被學術界廣泛接受并獲得認可,然而其推廣和應用于實踐卻還面臨著諸多現實難題,可以預見,自主治理模式的多中心之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奧斯特羅姆著述甚豐,中國的學者,至少是公共管理研究領域的學者,對奧斯特羅姆并不陌生,而且她的學術思想一直被廣泛引用。

奧斯特羅姆十分重視中國學者的培養及發展,她先后于1997、2007、2009、2011年訪問中國并進行學術交流,還兼任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航空航天大學等知名高校的客座教授,曾多次發表演講,與中國的經濟學者和社會學家交流意見和看法。在她創辦的研究所里,每年都有兩到三名中國學者和學生進行為期一年系統的學習,以掌握其宏觀和微觀的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為中國學者的職業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奧斯特羅姆對中國城市的社區治理模式也有很大的研究興趣,在其2011年的來訪中,她還參觀了廣州的一個社區,與社區工作者和業主進行座談。除此之外,她在中國選取社區樣本就“自主治理”模式進行實踐,她與她的研究團隊構建了一個龐大的制度分析網絡,其中便涉及了中國的案例。她與丈夫文森特建立的多中心研究網絡也已遍及世界各國,他們建立的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政治理論與政策分析研究所在國際政治學界、行政學界以及經濟學界都有重要的影響。
奧斯特羅姆一生專注于研究。她以自己超乎常人的勤奮和堅韌的毅力,堅持每天早上4點鐘起床寫作,幾十年如一日,筆耕不輟,碩果累累,除多中心治理和自主治理模式之外,制度分析與發展(IAD)框架、復合共和制政治理論、民主制行政理論以及公池類資源的自主治理理論,都是其重要的學術貢獻,其首創的政治理論與政策分析研究所已經被公認為美國公共選擇的三大學派之一,為發展中世界進行政策咨詢方面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奧斯特羅姆從一位在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里備受歧視的女性普通雇員,到迄今為止全球唯一一位女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她從不服輸的個性、耀眼的學術成就和卓越的領導才能,使她當選為美國政治學會、公共選擇學會等知名學術組織的會長,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和國家科學院院士,獲得密歇根大學、洪堡大學、蘇黎世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幾乎擁有了一個學者可以夢想的所有榮譽,然而這背后的付出也是將一生獻給科學研究事業,即使在去世前一個月,她仍繼續堅持做研究。這位偉大的公共經濟學家、實至名歸的公共經濟學創新者于2012年6月與世長辭,令整個經濟學界扼腕嘆息。
印第安納大學校長邁克爾·麥克羅比不無惋惜地說:“世界失去了一個從系統層面思考社會科學研究的開拓者。”
與奧斯特羅姆同享2009年諾獎的威廉姆森評價她說:“埃莉諾·奧斯特羅姆是一個大寫的人,一位鼓舞人心的教師與同仁,一位造詣深厚的社會科學家。”
奧斯特羅姆的離開也引發了大批中國學人的追思。她的中國弟子、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亞華曾撰文緬懷這位為人治學都令人景仰的恩師,并如是總結她一生的學術成就: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和丈夫文森特·奧斯特羅姆出席國際會議期間與中國學者合影
“奧斯特羅姆教授留給世人的,有博大精深的學術遺產。她和丈夫開創的多中心治理的思想體系,將對社會治理和政策研究繼續產生深遠影響,特別是在日益復雜的現代社會中更加凸顯價值。她關于自主治理的學術思想,是對人類公共事務治理的重要思想貢獻。她提出的一系列集體行動的理論,是后來者繼續研究人類社會合作治理的重要基礎。她關于制度分析理論和制度多樣性研究的卓越工作,啟發了世界范圍內制度與人類行為深層機制的研究。她構建分析復雜系統通用語言的嘗試,正在開啟社會科學研究的新范式,將會引領公共事務研究的新方向……”
斯人已逝,這位杰出女性的學術貢獻和治學精神將永遠激勵著后來者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