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興全/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學系副教授
學者點評
自治的魅力
●孫興全/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學系副教授

現代經濟學、政治學都可以證實市場的缺陷和政府的缺陷存在,都可以發現市場的“惡”或政府的“惡”,市場缺陷需要政府職能來彌補,政府的缺陷需要競爭性市場的擴展來消除,所以結論是要通過良好的政府與市場邊界的劃分,政府與市場的配合來達到善治。也就是說,一些人經常陷入要么是市場要么是政府的思維定式中。200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莉諾·奧斯特羅姆試圖打破這一思維定式,尋找社會治理的“第三條道路”即公共領域和公共事務的自治。
其實,回溯人類思想演進過程,自治的魅力一直在吸引著人們。研究中國傳統的學者時常思考孔子為什么思念“小國寡民”時代,“皇權不下縣”不知是否是歷史的真實,也被崇尚中國傳統的人士作為中國傳統優越論的一個佐證,新儒們常說,中國古代皇權國家講求德治,依靠輿論的威力、道德的威力、鄉紳的間接統治手段,這實際上就是說中國歷史上有著小共同體自治的實踐。
在我看來,中國歷史上存在很大的自治領域可能是一種想象,秦政以來,大一統觀念成為主流,中國很早就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國家,在中央集權面前,小共同體哪怕是宗族共同體并無太大的生長空間。皇家害怕小共同體壯大的現象蔓延,因為統治者擔心“以此眾叛,何事不成”。強權制約下不能形成社會組織甚至看到出現大家族還要強制解散,自治如何發展得起來?但是不管怎樣,中國古代思想者的確看重自治力量,懂得自治的魅力所在。另外,由于古時冷兵器時代、信息傳輸緩慢等統治手段與當代相比存在著很多制約,中國古代社會也有自治因素存在的可能。
古時的歐洲和美國理論上存在自治組織更大的發展空間,因為按一些學者的說法,他們存在著小共同體本位觀念,用現代術語講,就是更習慣建立自治式組織。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講到,“美國鄉鎮具有強大獨立性,幾乎每個人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參與到鄉鎮的社會管理中,這使得民主不僅體現在法律制度中,更體現在日常參與管理的現實生活中。自主治理理論認為,要建立不受外部政府權威挑戰的自主組織,讓每個利益相關者都參與到公共事物的治理中,實現自主監督與自主解決沖突。”
如此看來,奧斯特羅姆尋找的第三條道路無論在中國和西方都有深厚的思想土壤。自主治理從古到今都有吸引人之處。這是為什么?孔子“從周”是想回到禮樂時代,“皇權不下縣”是向往逃避強權施加的苛政,托克維爾講鄉鎮的獨立性是揭示民主的生成機制。奧斯特羅姆則發現 “市場和國家在現代政治-經濟生活的一些領域里都無法增進福利”;要找到“一組比僅靠市場或者僅靠政府更為豐富的政策設計框架”。

為什么第三條道路是可行的?從實際生活上講,當代社會市民社會的壯大、各種社會組織、NGO越來越多可以給出回答。奧斯特羅姆對地下水、灌溉、森林等共有資源的實證研究以及其他學者對世界各地的牧場、漁業等治理的個案分析,發現存在許多當地民眾自主治理的成功范例也能作出回答。理論上奧斯特羅姆的解釋是:第一,人的有限理性使人們產生了自主利用組織性力量的需求。第二,人們的制度設計,包括共有資源的范圍界定清晰、大多數人可以參與修改規則、沖突解決機制成本較低、民眾具有最低限度的自組織權利等提供了自主治理的制度支持。第三,中國古代學者的德治主張或許與自主治理可以有效的第三類原因有關:非成文的信任、互惠和聲望等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對民眾的合作與集體行動也具有重要影響。我的理解是自治要以德治為基礎,但是德治并非來源于說教,而是博弈中形成的信任和共生共贏的“關系”,也包括組織領導者的“社會性偏好”。第四,我想還可以補充一點,穩定的自治組織也追求聲譽效應,自治組織之間在獲得聲望、資金、吸引參與者方面也存在競爭關系,使得自治組織追求績效和社會效益。

第三條道路的比較優勢何在?這也是需要回答的一個問題。奧斯特羅姆認為,壟斷暴力國家固有著官僚化、無效率、尋租以及權力擴張傾向;私有化和純粹的市場力量,可能會因個人無約束的行為而使資源本身損壞或者耗竭,更何況,有些共有資源(如地下水、海洋漁場等)很難被私有化。政府和市場力量都無法帶來公共領域的公平與效率,因此,由民眾自主治理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自主治理并不排斥市場和政府的力量,所以,奧斯特羅姆的結論是形成包括不同層級的政府、不同的政府部門、各種非政府組織、各種私人機構及公民個人在內的許多利益中心,這些利益主體在既定的制度約束下共同行動。所以她不是反市場派,也不是無政府主義,她提出的是更加充分發揮公民自治作用的“多中心治理理論”。今天,如何處理好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奧斯特羅姆的理論無疑是有價值的。■
(本欄目責任編輯:阮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