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宇,劉 超
產婦分娩方式與分娩結局受產力、產道與胎兒三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產力可通過產科服務模式與產時體位管理進行調整,進而提高產科護理質量,改善母嬰結局[1]。本研究通過分析產婦圍生期應用助產責任制聯合產時體位管理對分娩方式與母嬰結局的影響,以期提高產時服務質量。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3年3月─2014年3
月在我院住院待產的單胎頭位初產婦98例。納入標準:所有病例均具備自然分娩條件;B超提示單胎頭位且胎兒發育正常;均簽署護理方案與臨床研究知情同意書;均經過倫理委員會的審批[2]。排除標準:伴有妊娠合并癥和明顯剖宮產指證者;未足月分娩或多胎妊娠產婦;存在思維、語言異常等溝通障礙者;既往有異常妊娠或生育史者;產檢資料不完整者[3]。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病人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49例,年齡22歲~35歲(28.51歲±4.93歲),孕周37周~41周(39.25周±2.74周);研究組49例,年齡23歲~35歲(28.67歲±5.04歲),孕周37周~41周(39.64周±2.76周)。兩組產婦年齡、孕周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產婦產前予助產輪班制護理干預,由值班助產士觀察產程;第一產程潛伏期不予體位指導,依據產婦意愿自由選取舒適體位;針對產程活躍期胎頭位置異常產婦,予對癥體位干預[4]。
1.2.2 研究組 產婦產前予助產責任制聯合體位管理護理干預,即助產士一對一全程陪護分娩(自產婦入待產室至分娩后2h)。
1.2.2.1 第一產程 ①潛伏期。助產士予分娩知識講解,持續心理生理干預及情感支持,告知緩解疼痛與縮短產程方法,選擇拉瑪澤相關呼吸法、分娩球進行疼痛緩解,并采用盆底肌肉放松方法,緩解病人會陰神經的疼痛感,并指導產婦隨著子宮收縮呼吸,間歇期安排產婦食用高熱量、易消化食物;產婦可自由活動,選擇站位、坐位,保持機體子宮的前傾、胎兒產軸與縱軸的一致性。②活躍期。經過助產工作人員配合完成腹部四步觸診法的胎位及B超檢測,予產婦體位指導,建議產婦取坐位(盡量坐在坐便椅上)。
1.2.2.2 第二產程 指導產婦配合宮縮,待宮口接近全開時指導產婦上產床,體位取半坐臥位膀胱截石位,指導產婦屏氣用力,接近撥露時體位改為平臥膀胱截石位。
1.2.2.3 第三產程 胎兒娩出后觀察新生兒呼吸、面部顏色情況,行1min內新生兒評分(Apgar評分),產婦產后觀察2h,若無異常則返回病房。
1.3 觀察指標 ①圍生期指標:分娩方式(自然分娩與剖宮產)與Ⅱ級或Ⅲ級疼痛(潛伏期、活躍期、第二產程)。參照WHO疼痛評定分級標準[5]制定疼痛程度分級,Ⅱ級或Ⅲ級表示疼痛接近或超出產婦耐受閾值。②綜合性指標:產程時間、產后2h出血量。③分娩結局:產婦并發癥(產后出血、產程異常、下肢麻木)與新生兒結局(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酸中毒)。胎兒窘迫:胎心率<120/min或>160/min;新生兒窒息:Apgar評分<7分;酸中毒:pH 值<7.2[6]。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圍生期指標比較 兩組產婦第二產程時Ⅱ級或Ⅲ級疼痛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潛伏期與活躍期Ⅱ級或Ⅲ級疼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 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圍生期指標比較例(%)
2.2 兩組產婦綜合性指標比較 研究組產婦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第三產程與總產程時間均比對照組短,產后2h出血量比對照組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的綜合性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產婦的綜合性指標比較(±s)
產后2h出血量組別 例數 產程時間(min)mL對照組 49 475.61±65.29 45.72±11.91 8.37±2.15 523.8第一產程 第二產程 第三產程 總產程6±85.94 314.68±22.54研究組 49 314.93±67.87 29.21±8.74 6.26±2.08 352.16±85.73 208.45±19.38 t值 11.943 7.823 4.937 10.008 25.016 P<0.01 <0.01 <0.05 <0.01 <0.01
2.3 兩組產婦分娩結局比較 研究組產婦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新生兒窒息、胎兒窘迫與酸中毒發生率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分娩結局比較 例(%)
3.1 聯合護理方案可提高自然分娩率 研究組產婦的 自 然 分 娩 率 為9 1.8 4% ,顯 著 高 于 對 照 組 的69.39%,表明助產責任制護理聯合體位管理可提高產婦自然分娩率。分析原因在于本研究產婦均具備自然分娩條件,助產責任制護理中助產士利用第一產程潛伏期對產婦行分娩知識講解,減少社會因素對產婦分娩態度的影響,有效降低剖宮產率[7]。
3.2 聯合護理方案可縮短產程 研究組產婦的第一產程與第二產程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可見聯合護理方案可促進產程進展,使宮縮痛持續時間與等待生產時間縮短,可相應提高產婦行自然分娩的信心,進而促進自然分娩方式在臨床的應用。本研究結果與袁春等[8,9]的研究成果類似,進一步驗證了一對一全程陪護聯合體位干預可改善分娩方式,提高產科護理質量。
3.3 聯合護理方案可降低并發癥的發生 研究組產婦產后2h出血量比對照組低,提示聯合護理方案可降低產婦產后出血發生風險,保障產婦產后安全。產后出血的發病誘因主要是宮縮乏力,研究組產婦通過產時體位管理,減輕子宮對下腔靜脈的壓迫,增加子宮收縮頻率與強度,告知屏氣用力法,增加產力并避免體力的過度消耗,有效避免產后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發生[10]。且研究組產婦產后異常與下肢麻木發生率比對照組低(P<0.01),新生兒窒息、胎兒窘迫與酸中毒發生率均比對照組低(P<0.05),說明產時體位管理在減少產婦產后出血的同時可有效降低新生兒不良結局的發生率,利于保障母嬰健康。分析原因在于潛伏期予坐位,可增加胎頭對宮頸的壓力,改善子宮—胎盤供血狀態,利于胎頭下降并減少新生兒并發癥發生。
[1] 薛春雷.助產士主導伙伴式導樂陪伴分娩200例臨床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0):53-54.
[2] 郭翠琴,常慧.責任制助產護理對產科產婦分娩方式及母嬰結局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9):1609-1611.
[3] 黎小玲.以助產士為主導的平產分娩產房管理模式對母嬰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12):2290-2292.
[4] 王展.圍生期健康教育對初產婦分娩方式影響的研究[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醫學版),2012,8(3):320-322.
[5] 雪麗霜.產程早期體位干預配合分娩輔助設施對分娩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3):297-300.
[6] 陸天慧.可控性牽拉臍帶對第三產程、產后出血及胎盤胎膜殘留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2):124-125.
[7] 魯燕,馬慧華.責任制助產護理對初產婦分娩方式及產程進展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2):2290-2292.
[8] 袁春.助產責任制護理模式聯合產時體位管理對產婦分娩結局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12):1428-1429.
[9] 賈建榮.一對一全程陪護加體位干預對孕產婦分娩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1):30-31.
[10] 彭燕.體位干預對妊娠晚期孕婦舒適性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2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