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宏,呂艷華
腦卒中作為神經系統的一類常見與多發性疾病,使大多數病人發生功能障礙,嚴重者可致死,且在恢復過程中有80%~90%的病人會產生肢體痙攣,伴隨痙攣的加重,對肢體功能的康復造成嚴重的阻礙,致殘率較高[1]。近年來,隨著康復工程學的不斷發展進步,康復機器人逐步在臨床神經的康復治療中得到應用,經臨床觀察,其療效確切,得到廣大醫生和病人的認可。基于此,現就下肢康復機器人應用于老年腦卒中病人下肢肌痙攣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9月—2012年12月神經內科收治的70例老年腦卒中病人為研究對象,診斷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2]。入選標準:①初次腦卒中發病;②經頭部MRI檢查確診;③肢體功能障礙,肌張力≤3級(Ashworth量表評級,治療前測試);④無認知障礙,可執行指令;⑤病程小于3個月;⑥生命體征穩定,心肺功能良好,無其他限制活動的并發癥。在70例病人中,男44例,女26例;年齡60歲~72歲(65.2歲±4.6歲);病程(1.9±0.8)個月;腦出血32例,腦梗死38例;左側偏癱24例,右側偏癱46例,均存在下肢伸肌痙攣。依照隨機法則分為兩組。對照組35例,給予常規運動療法;試驗組35例,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下肢康復機器人療法。兩組病人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康復方法 對所有病人給予每日3次、每次5 mg的巴氯芬(口服)藥物治療。兩組均以1個月為1個療程。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的運動治療,每日1次,每次持續1h。主要包括以下療法:①醫務人員指導病人保持良好的姿位(坐位與臥位下的抗痙攣體位)。②實施主被動牽張練習。讓病人主動牽張患肢的痙攣肌群,并緩慢、持續地對痙攣肌群進行被動牽拉,每日1次,每次持續20min[3]。③站立訓練。借助站立架或電動起立床進行站立練習,在站立過程中,讓患肢踩在斜板上,以避免足下垂或足內翻,并對下肢伸肌痙攣予以有效抑制,每日1次,每次持續20min。④應用伸肌發育促進技術:Bobath技術用于關鍵點的控制;Rood技術有助于運動控制的改善,對肌痙攣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Brunnstrom技術將痙攣模式轉化為正常運動模式;PNF技術有助于下肢的屈肌訓練[4]。每日1次,每次持續20min。
1.2.2 試驗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下肢康復機器人療法,每日1次,每次持續30min。下肢康復機器人(德國Lokohelp)主要由生命體征監測系統、跑臺系統、減重裝置系統、步態訓練評估系統等構成[5]。下肢康復機器人可引導病人進行主動步行訓練,通過對髖部的牽拉與足部的沖擊來提升訓練效率。在訓練過程中,病人應固定好懸吊護具,并著矯形器,以病人的耐受限度進行減重幅度的調節,速度保持為0.2m/s~0.5m/s。
1.3 療效評判標準[6]以Ashworth痙攣評定量表(MAS)對病人下肢伸肌痙攣情況進行評價;以Fugl-Meyer運動量表(FMA)對病人下肢的運動功能進行評價;以Barthel指數量表(MBI)對病人日常的生活能力進行評介,由同一康復醫師在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分別進行評定。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下肢肌痙攣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MAS評價情況 例
2.2 兩組病人下肢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比較兩組病人下肢運動功能與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明顯提升(P<0.05),且試驗組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FMA與MBI評分情況(±s) 分

表2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FMA與MBI評分情況(±s) 分
評分對照組 治療前組別 時間 例數 FMA評分 MBI 35 11.46±3.51 31.42±6.62治療后 35 18.66±5.19 41.40±7.74 t值 -6.798 -5.797 P 0.000 0.000試驗組 治療前 35 11.35±5.41 30.42±6.21治療后 35 22.31±5.89 61.22±13.13 t值 -8.108 -12.545 P 0.000 0.000注:兩組治療后FMA評分比較,t=2.751,P<0.05;MBI評分比較,t=7.693,P<0.05。
當錐體束受到損傷,上位中樞喪失對脊髓的易化功能時,就會產生痙攣;當α與γ運動神經元無法相互作用、制約,使γ運動神經元占優時,就會削弱運動抑制系統的作用,并釋放低級中樞功能,進而形成肌張力亢進[7]。臨床表現為肢體痙攣。痙攣不僅對病人的肢體運動予以限制,還會因為張力增加使關節發生強直、僵硬,對病人的運動能力造成嚴重的影響,還對其康復訓練造成延遲,使病人無法快速恢復正常的肢體活動。因此,對病人實施有效的肌痙攣干預手段是保證病人運動能力,降低致殘率的重要措施。臨床通常以物理治療、外科手術、中醫治療、藥物治療等方法治療肌痙攣,但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延誤病人的病情。
本研究結果顯示,運動療法有助于肌痙攣癥狀的減輕,有效改善肢體的運動功能與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良姿位對異常運動模式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對痙攣的預防作用明顯。神經發育促進技術有助于肌痙攣的緩解,使病人在正確的運動方式下進行恢復性鍛煉,使病人盡早康復。隨著康復機器人在臨床治療中的普及應用,其療效得到了廣泛認可,它不但能使病人在減重狀態下進行步行練習,還能使病人在重復性負重狀態下進行下肢的步行練習。減重訓練有助于病人下肢肌群收縮負荷的減輕,使下肢關節的活動范圍更加廣泛,并對肌張力作出調節,對肌痙攣的緩解作用明顯,以此提升病人的下肢運動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重復性訓練能較好地牽拉痙攣肌肉,使關節活動范圍更大,并延長了痙攣抑制時間,而且關節負重有助于關節間隙的縮小,對關節內部的感受器形成激化作用[8],使其周邊的肌肉發生收縮,有利于關節的穩定,且長時間負重對痙攣的緩解作用明顯。以下肢康復機器人結合運動療法治療的試驗組病人下肢肌張力比僅以運動療法治療的對照組下降更為明顯(P<0.05);此外,兩組病人的下肢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明顯提升(P<0.05),且試驗組病人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在常規運動療法的基礎上結合下肢康復機器人治療老年腦卒中下肢肌肉痙攣的療效更佳,不僅對病人下肢肌的痙攣具有明顯的改善效果,還有助于病人下肢運動功能的提升,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1] 李佩芳,齊慧萍,董赟,等.芒針透刺結合肌張力平衡促通技術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3):1-5.
[2] 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3] 申茂玲,賈玉玲,申智慧,等.抗肢體痙攣康復模式在腦卒中致偏癱患者早期康復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5):473-475.
[4] 韓淑凱,張寶昌,左永發,等.經筋排刺法配合皮膚針治療腦卒中后上肢痙攣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5):284-286.
[5] 萬新爐,葉正茂,潘翠環,等.運動反饋訓練對腦卒中后偏癱上肢痙攣狀態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3,28(2):109-111.
[6] 郭興富,宋玉萍,金亮亮,等.智能運動訓練系統治療腦卒中痙攣狀態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9):1151-1152.
[7] 萬大千,徐義明,白躍宏,等.下肢外骨骼康復機器人在膝關節活動受限康復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16(4):597-600.
[8] 李巖,吳華,姚云海,等.下肢康復機器人系統和減重平板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能力及步態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11):81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