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顯華
“大數據”自2009年開始成為互聯網信息技術行業關注的重要概念之一,其應用正在重塑許多行業,包括圖書出版業。大數據條件下,出版社呈現多元化發展,那么,其發展方向如何?又是如何進行多元化發展的?
早在1980年,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便將大數據贊頌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大數據”自2009年開始成為互聯網信息技術行業的流行詞匯,其概念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關注,大數據的應用正在重塑多個行業,包括圖書出版行業的商業模式、運營模式、管理模式及科研模式。
大數據條件下圖書出版行業的發展方向
1.大數據條件下,精準營銷逐漸受到重視
社交網絡的流行及數據智能分析技術的發展,可以實現對個人和群體的實時觀察,這為預測個人和群體偏好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如果能對大數據進行充分挖掘,就能開發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新服務和新產品,從而實現標準化廣告的推送。
近年來,一些出版社僅僅將書籍的內容作為核心價值,并沒有挖掘書籍的數據價值,沒有看到數據化需求,也沒認識到數據化的潛力。在這方面處于行業領先的是谷歌,它的“詞頻統計器”是建立在Google Books(全球圖書)龐大數據庫基礎之上的一種應用。這個數據庫包括了全球1500萬冊藏書內的詞匯,網友最多輸入5個不同的詞語,就可以通過Google Books Ngram Viewer(全球書籍詞頻統計器)顯示的圖表觀察這些詞匯在不同年代數據里的出現頻率。大數據時代顛覆了小數據時代利用少量數據獲得更多信息的思維模式,大數據的應用能夠讓我們從不同視角更仔細地觀察和研究數據的各個方面。總之,利用大數據,出版社可以進行更精準的營銷。
2.大數據條件下,個性化的圖書內容訂制逐漸重要
大數據時代,消費時間“碎片化”和閱讀內容“碎片化”成為了一種不可避免的社會發展趨勢。在消費者看來,這是追求個性、追求自我的必然要求;在出版社看來,這是未來圖書設計品牌定位的主要依據。為順應趨勢,圖書的內容、信息提供、服務都將趨于“訂制”,也就是,消費者只對滿足其個性化需求的訂制內容買單。但是,怎樣精準把握讀者需求成為了出版社的難題。基于大數據技術的精準營銷正是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對此,出版社可以通過大數據明確市場需求,合理配置資源,極大提升出版效率。可見,個性化的圖書內容訂制將是連接出版社和讀者之間的橋梁。
3.大數據條件下,出版社需要搭建自己的數字出版運營平臺
大數據時代,出版社需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找準定位,搭建適合自己的數字出版運營平臺。出版社應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及方法,形成主動出版的觀念,借助傳統出版的品牌優勢,選擇多元化的發展策略,并將這種理念滲透到各個環節中。
大數據時代,數據將成為圖書出版行業的戰略資源及核心競爭力,出版社需要重視各類數據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分析,應更加注重對既有信息的挖掘和“增值”,而不是單純追求信息的增量及規模上的擴張。
4.大數據條件下,出版社需要打破數據與行業壁壘
大數據時代,出版社應實行跨行業的深入的戰略合作,使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能夠相互帶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傳統出版為我們提供內容源泉,而數字出版則可以為我們增添發行渠道,兩者有著各自的優勢。因此,圖書出版行業應積極與電信運營商、技術提供商等合作,借助數字媒體快速傳播的優勢,實現圖書出版跨行業、跨產業的合作。
對整個圖書出版行業來說,大數據將帶動整個產業的革新。首先,在圖書選題方面,選題的確定應基于對圖書市場客觀數據的分析,大數據能夠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其次,從發行角度來看,每個區域發行的數量應詳細考察各地讀者的閱讀情況及購買趨勢等,大數據同樣能夠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再次,從圖書購買者角度來看,可以通過大數據提取核心數據,并根據出版社、責任編輯、作者等的綜合評分為采購提供相應指導。此外,出版社還應該努力搭建國家行業層面的出版物在線信息交換平臺。因此,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圖書出版行業應打破數據和行業之間的壁壘,實現圖書出版信息數據的共享,從而為圖書產品在線交易提供有效途徑。
大數據條件下出版社如何多元化發展
筆者認為,在大數據條件下,圖書出版行業應打破行業之間的壁壘,開展多元化發展戰略。
1.繼續大力發展傳統圖書出版產業,同時加強數字化轉型
數字技術給傳統的圖書出版行業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在豐富傳統圖書出版業的形態的同時,也給傳統圖書出版業帶來了巨大挑戰。因此,在大數據條件下,數字出版是出版業未來的必然走向之一。
盡管受網絡閱讀的沖擊,紙質書的發展勢頭被遏制,但500多家出版社的主營業務至今仍以紙質書為主,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據2014年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 2013年我國圖書較2012年增加3.0萬種,增長7.4%;總印數增加3.9億冊(張),增長4.9%;圖書出版實現營業收入增加47.3億元,增長6.5%;利潤總額增加3.4億元,增長2.9%。這些數據表明傳統出版依然持續增長且增長幅度喜人,傳統圖書出版還是大多數出版社主要的收入來源。
所以,在大數據環境下,出版社必須在吸取數字出版優點的基礎上,狠抓傳統圖書出版業務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自身在未來的發展中站穩腳跟。出版社即使要開發數字出版,也不要破壞傳統圖書出版的運營體系,可以另建一支團隊和系統,根據自身的特點、規律來從事數字出版工作。
2.向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產業是具有成長性和前瞻性的產業,很多文化產業的規模大于圖書出版市場,但是與圖書出版業又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出版社在堅守傳統圖書出版業務的同時,應該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包括的范圍比較廣泛,它包括文化產品制作和銷售活動、文化傳播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和文化設備生產和銷售活動等。
在過去十多年中,我國網絡游戲興起,收藏業和拍賣業也得到高速發展。以網絡游戲為例,近年來,客戶端游戲營業收入穩中有升,網頁游戲營業收入增長強勁,移動游戲異軍突起,游戲越來越成為人們娛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2013年中國游戲產業報告》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831.7億元,較2012年增長38%。
圖書出版與文化產業本來都是軟實力,它們有著互相聯系和互相滲透的特點,因此出版社不應該固守在某一方面,而是應該在關聯中找到新的增長點,激發自己的潛能。筆者這里以日本的動漫產業為例進行說明。日本產業者往往先是在雜志上編故事作為鋪墊,然后再引向成套的圖書出版,接下來開始拍攝連續劇,最后賣模型、賣道具,這樣前后銜接,做得有聲有色。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版社只有運用好資源,才能有利于圖書出版業的發展。
3.向實體業發展
圖書出版業的發展模式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只發展主業,即出版社通過圖書出版的盈利發展出版業;另一種是以多業發展,依靠多元化發展反哺出版主業。后一種方式是一種良性的互動,其他行業發展越好,出版主業也就發展越好。
成功的大型出版集團大多走多元經營發展道路,它們通過核心出版業體現集團的形象與價值追求,但是這并不表示核心出版業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就高,甚至有的大型出版集團的大部分收入卻來自于非出版業。比如,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采取高度市場化運作,走廣泛合作道路。該出版社地處偏遠,在突出主業的同時,積極進行多元化發展,使得出版社自身從當地并不起眼的出版社成為跨地域、跨地界的集團化出版社。該社現擁有廣西師范大學雜志社、印刷廠、大學書店、桂林貝貝特電子音像出版社、北京貝貝特出版顧問有限公司等下屬企業和控股公司共22個法人實體,業務范圍涉及地產、旅游、藝術品交易、圖書、期刊、電子音像及數字出版,文化產品的設計制作、印制、銷售,以及教育培訓、會展、咨詢等多個領域。該出版社的多元化經營非常成功。
向實業發展包括房地產業,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反對者或出于文化責任,擔心影響出版主業的健康發展。其實,檢驗多元化是否成功,重要的是看出版是否比以前做得更好、更有發展和更有影響力,而不是出版比重的強弱。如,安徽出版集團,集圖書、報刊、電子音像及網絡出版物的編輯出版、印刷、復制、發行、物資供應與經營等業務于一體,兼營房地產開發、商品進出口、內貿、醫藥等業務,又擁有數碼傳播、數字出版、信息服務等新興出版業務的大型文化產業集團。該集團在做好圖書出版的同時,把實業、商業也做大了,掙了錢,反哺出版,其集團內部設立的出版基金居然超過上海全部,可見他們的經驗是成功的、有效的。
總之,大數據帶來了購物模式、生活方式以及營銷模式的變化,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消費者和網民之間的界限淡化,在電子商務的平臺下逐漸形成了新的聚合消費力。在大數據條件下,出版社必須更好地利用大數據,在突出圖書出版主業的同時,加強多元化經營,只有這樣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得到長足發展。 (作者單位系中國書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