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樹召 李建龍
(廣東省工程勘察院,廣東 廣州 510510)
廣東省位于南嶺以南,是我國南段沿海省份,其地形中山地、丘陵、臺地的面積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72.8%,因而發生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的頻率較高,危害大。由于人類工程和巖溶作用的影響,廣東省近年來時常發生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及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為保證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促進全省在社會安定的前提下發展經濟建設,廣東省必須有針對性的制定并貫徹落實行之有效的地質災害管理條例,構建職能完善的地質災害應急管理體系,從地質的分析、災害的預測與評估、對災害的應急處理、災害過后的反思與再評估、進一步完善管理條例與管理體系,系統化的進行高效的地質災害管理。
1 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而形成的,會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其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土地凍融、土地荒漠化、地震及火山等不同表現形式的災害。廣東省最常見的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災害。
2 地質災害應急管理
地質災害的應急管理是涵蓋了多個領域、部門,同時要根據不同的地質災害的不同發展階段提出不同管理目標及具體措施的系統,該系統具有全方位性、復雜性等特征。目前,全國針對地質災害的應急管理已經形成了全國、省、市、縣等各級聯合國土資源部(局)、民政部(廳、局)、衛生部(廳、局)及公安部(廳、局)等各個部門組成的地質災害應急管理體系,在地質災害勘查、預估及救援等各個環節中均使用了衛星遙感、接收等信息技術,對地質災害的防控影響深遠。對地質災害現場評價,應急方案措施,后期監測,群防群治諸多方面長期積累了一定經驗,工程治理施工也日趨成熟。
1 發展思考
當前我省各級政府已經形成了各自的地質災害應急管理體系,且出臺了較為科學的應急方案,從應急常態及應急狀態等兩種機制的應急監督、信息管理、預測預報、科學研究、宣傳教育及快速反應應急、應急調查評估、應急指揮、信息發布、社會動員、應急救援、區內及相鄰區域聯動、后期災害評價監測、維護秩序等各個方面展開工作。形成了省、市、區(鎮)應急辦專職管理,災害點日常固定巡查的縱橫聯動,上下呼應的良好態勢,勢必對防災減災,提升政府管理職能及形象產生重大影響作用,對科學處置突發、應急救援奠定了組織保障措施基礎。
從近年來我國地質災害的頻發及災害帶來的損失可知,我國各地區的地質災害應急工作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對整個應急工作帶來較為嚴重的影響。例如,各地區的教育宣傳不足,致使很多百姓缺乏災害防護意識,在面臨災害時不能保持冷靜使救援工作困難加大;有的災害點的評估不足致使還有可能面臨危險性更大的二次災害或次生災害的破壞。
2 發展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強化應急知識的普及教育
應急管理體系中宣傳部門的工作人員要采取舉行應急災害科普知識講座、構建社區或鄉村科普知識宣傳欄、深入基層發教育傳單并實際講解等方式,強化第一響應人對地質災害的應急知識的掌握程度。百姓在面臨突如其來的災害時會喪失冷靜,沒有正確方向的逃竄和混亂,會給救援工作增加難度,因而宣傳人員要進行宣傳教育,使其在災害中或后均能保持冷靜以配合救援人員的工作,服從指揮,減小各種損失。
(2)加大對災害點的評估,使大家了解危害性,會合理避讓。
災害發生后,應急管理體系應積極組織地質專家對引發災害的具體原因及各種誘發原因展開調查研究,并根據調查結果制定詳細的治理或預防措施,以避免二次災害或次生災害對災害點造成一次或多次的破壞。例如,引發災害的原因是由于山體裸露,植被稀疏造成的巖石等滑落,就要適當的增加山體的植被覆蓋率,降低山石受洪水、風力等的影響。
(3)加強應急裝備及應急體系建設
應急管理體系要加大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確保引進的是最先進的實效性更強的應急設備,以加大應急的高效性。如探地雷達、三維激光掃描儀等,將這些更先進有效的設備應用到應急監管或救援當中去,能有效的強化監管或救援的能力。
應急救援管理體系要從勘測、分析預算、評估、緊急救援等各個環節入手,切實強化各環節在工作中實質作用的發揮。地質災害勘探部門要結合各種數據資料詳細掌握信息內的地質災害的分布及程度情況,以制定詳細的應急防控及管理機制;應急救援中要盡快組建事件處置政府指揮部。主要人員及組織要快速到位,救急設備要對口、先進,通訊交通工具也要先進、實用,聯動、警示工作也要跟上,救援物資要有保障。
重力作用下,斜坡巖土體沿著剪切破壞的坡面下滑形成的自然災害便是滑坡。
治理滑坡的措施有:
1 采用削坡減重、修建支擋工程及來改變滑坡體的外形,增強坡體的抗水阻擊能力;
2 減輕水的危害主要是通過設置滑坡體外截水溝、設置排水溝、設置截水及支撐盲溝等措施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降低水質對松動及沖刷坡體的影響,在坡腳采用重力式擋墻;
3 利用焙燒、爆破灌漿等理化方法改善滑動帶土石的性質,以降低其滑移作用,對于重要的或大型深層滑坡常設置大直徑抗滑樁(樁底一定要穿過滑動面達到一定的安全深度)。
崩塌是重力作用下陡峻山坡的眼巖塊、土體突然劇烈傾落的地質運動,根據引發崩塌的土質或發生區域可具體的分為土崩、巖崩、山崩及岸崩等。
對于崩塌的防治工程措施主要有:
1 中小型邊坡中用明硐、棚硐等遮擋斜坡上部崩塌物,也可采用柔性網、剛性欄網;
2 在易風化的邊坡地段,修建護墻、對緩坡進行水泥護坡等護墻、護坡措施;
3 在陡坡山地地區,采用消坡技術以放緩邊坡及清除松散巖塊。
泥石流是山區溝谷地區,由于暴雨、雪融水等水源的突然爆發,引發的攜帶大量泥沙、石礫等傾斜的特殊洪水。
減輕或避防泥石流的工程主要有在物源區采取種植植物固土,搬運區加寬和清理河床搬運物。
1 跨越工程,在泥石流溝的上方修建橋梁、涵洞等,避免泥石流對交通道路的影響;
2 穿過工程,在泥石流的下方修隧道、明硐等保證交通運輸安全;
3 排導工程,修建導流堤、急流槽或束流堤等泄水通道,改善泥石流的流勢;
4 防護工程、采取護坡、擋墻、順壩及丁壩等工程措施低于泥石流對主體建筑物的沖擊與側蝕。
地面沉降是人類工程的不合理運作導致的地下輸送、底層骨節壓縮,進而形成的地殼表面標高降低的局部下降運動。
控制地下水及油氣的開采,及時進行地下水回灌或灌注水泥漿加強地面整體性,制定均衡的開采模式是針對地面沉降問題的基本治理措施。在巖溶區域采石場附近危險的要及時搬遷人員,輕度危險的可采用基礎加固措施。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向下陷落,并致使地面形成塌陷坑的地質現象。
地面塌陷的治理主要靠預防,對已經發生地面塌陷且穩定性差的地段盡量避讓,避免大重型設備的施壓或震動作業;原則上要使建筑物避開有采空區的地段;工程設計及施工時也要避免地表水的大量滲透并對以塌陷的地方進行填堵。嚴禁在塌陷區過量抽吸地下水。
地裂縫是地表巖層、土體開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長度與寬度的地表破壞現象的地質災害,土體的壓縮固結、承載能力不足、超采地下水、巖溶滲漏地面塌陷、山體滑坡、氣候的變化等均能引發地裂縫。
限制地下水的過量開采、通過裂縫灌一定壓力的水泥漿、設置監測點嚴密關注裂縫地區的發展動向并及時采取預防措施以避免裂縫的擴大,并及時向上級主管單位報警。
地質災害是影響人們生活的重大誘因之一,各級部門應在現有應急管理體系的基礎上強化各種具體措施的實施,以切實的防控地質災害的發生。本文通過對地質災害的應急管理及廣東省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及治理措施的分析,呼吁更全面的應急管理體系的構建以強化工作的實效性,保證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安定。
[1]劉勇帥,張維宏.城市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平臺的設計與研究[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2,4(04):79-85.
[2]肖進.地質災害應急管理集成系統研究與開發[J].科技通報,2013,4(04):1-3.
[3]許瑞山.徐州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管理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4,7(13):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