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春舜
《少林與太極》2014年9月刊有篇文章——《看古代短棒用法,談現代短棍實用術》,談到了有關現代短棍的教學法,經仔細體會,對其中的一些技術有些許疑問,特提出以資探討。
一是第5頁提到的右腳在前的警戒式。文中說到重心放在雙腳之間,從力學和運動學的角度看,此種姿勢不太妥當。因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在此種警戒式中都會有右腳先動(或前或后等)的運動,必然要將重心先轉移到后腳,再運動然后完成重心的轉換分配,此文中的兩腳重心相當,重心的轉換必費力費時,以至步伐不夠靈活。如此看來,不如用前三后七式,進可攻,退可守,重心轉換快速,步伐必然靈巧。
二是第5頁提到“其實許多所謂的武道秘笈,就是一句話的事兒,……”。指的是進步劈棍的發力技巧,這對學者也是一個誤讀,這個進步劈棍的發力,除了慣性作用外,更重要的一點是蹬足擰胯轉腰帶動手臂發力的一個完整體系,不經千錘百煉是難得真諦的,應不是文中所說一句話兒的事。
三是第5頁至第6頁所說對拿刀人的“點劈”與“正劈”的組合攻擊。點劈后再揮棍正劈,組合不夠科學,點劈后棍已劈于前下方,再揮棍正劈,線路過長,用時較多,難以體現一個“快”,應點劈后順勢撩擊,既一氣呵成,又干凈利落。再者,此處對敵,不如執棍自然下垂,攻擊有突然性,上步撩棍擊執刀手,棍必上行,至上方順勢斜劈擊耳,這樣可能實戰效果更好。
四是第6頁中講的“混戰的原則就是:同一方式反復擊打”。這會有誤學者,如被團團圍住,四面刀光,你能保不中一刀?如非要陷入混戰,最佳的原則應是盡量用四處跑動將人群散開,分而擊之。
五是第6頁中講的“滑打”。這一招在電影電視里面確實多見,但在現實生活中,如不是實力相差太大,不大可能做到。
六是第6頁中提到的“短棍使用法中還有不少正面突襲的方法”。法一左手“倒握”(不知是否可理解為反把握棍),一松,右手接棍橫掃,且不說接棍的問題,這一松一接之間足以讓對方打個時間差。此處用右手直拳虛招,緊接左手反把橫掃,是否更有效?法二“左手扣敵肩……,右手握棍一頂……”,既左手能扣到敵肩,何不左手直接一擊即可,又何須右手一頂呢,多此一舉。其實,在現實的打斗中,很難扣住對方運動中的身體部位,除非實力相差很多。
其實,短棍實戰,棍只是手的延伸,要把它始終當作是身體的一部分,要充分與身形、步伐、拳腳配合使用,而不是就棍而用棍。
以上只是個人之見,不一定妥貼,權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