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喜杰
黝黑的皮膚,淳善的目光,樸實的語言,堅實的腳步。走在南疆廣袤的田野里,她和普通的農家婦女毫無二致,誰能想到她是一個新疆育種界知名的專家。
2005年以來,她選育出5個陸海三系雜交棉品種和兩個彩色棉品種。其中,陸海三系雜交棉——科雜7號、科雜2號分別審定命名為“新雜棉2號”和“新陸中43號”;彩色棉——棕325審定命名為“新彩棉15號”。
“耐不住寂寞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周曙霞的話,詮釋了她對成功的理解,也詮釋了她成功背后所包含的心血和淚水。
1984年的金秋,周曙霞違背了父母讓她去內地上大學的心愿,來到阿拉爾,走進了塔里木農墾大學的校園。
1991年9月,她如愿以償地來到了第一師科研所工作。她參與的三系制種方法程序復雜、勞動強度大、費時費工、種子成本高、制種效率低,這些因素制約了雜交棉的大面積推廣。她在思考如何簡化三系法制種程序,既保證雜交棉種的純度,而且還能降低成本、提高制種工效。根據多年對棉花三系法雜交制種技術的研究實踐,她成功地探索出一套利用三系法進行人工制種的技術措施和管理方法,使親本繁殖和雜交制種產量都得到顯著提高,選育出高產、穩定的棉花品種。
1992年,周曙霞被派到海南三明農場去作實驗。海南的五六月份,溫度可以達到40攝氏度,當地的人都躲避著高溫,等晚上再出來干活。可是,為了節約時間,周曙霞白天也不休息,她帶著斗笠,拿著毛巾,一邊擦著汗水,一邊四處找人,經常自己站在試驗田里撿拾垃圾、清理田地。由于水土不服,她的身上出了一個個米粒大的小紅點,癢得鉆心。她顧不了這些,一心一意地沉醉在制種里。
2003年,她開始單獨嘗試著做課題。一般每公頃地配備15人至25人進行雜交授粉,2公頃安排一個監控人員,負責檢查雜交授粉質量、有無漏花。如有漏花,應督促雜交授粉人員復查補授粉,確保在有限的雜交授粉期間,集中成鈴,提高制種產量。周曙霞一直從早上干到晚上,別人都走了,她還在地里抽查授粉的質量,檢查授粉的記號。
第一個課題做成功了。
2006年她與七師農科所經過聯合攻關育成了“新雜棉2號”(新陸中24號)。該品種是我國第一個應用三系配套技術選育的中長絨陸海雜交棉品種,填補了我國陸海中長絨雜交棉品種的空白。“新雜棉2號”穩產性好,品質特優,可直接紡80支紗(細絨棉僅能紡40支紗),是紡織企業生產高檔產品的優良棉花品種。其抗逆性強,減少藥物防治,使環境不受污染,對保護環境和生態平衡及節約費用產生積極的影響;該品種雜交制種簡便高效,制種用工少、成本低,解決了雜交棉推廣的瓶頸問題,使新疆大面積種植自育雜交棉成為可能。2007年中長絨陸海三系雜交棉新品種“新雜棉2號”選育榮獲兵團科技進步二等獎。

創新使她品嘗到成功的快樂,而要讓科研成果盡快地轉化到生產中,推廣運用到大田中的任務更加重大。2006年以來,她多次深入團場田間地頭,為雜交棉制種工作和雜交棉栽培技術示范基地提供技術服務與指導,目前通過隔離區大面積標準化人工高效制種技術研究,已初步建立大面積標準化的雜交棉親本繁殖和雜交制種技術規程,為師、市自育雜交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雜交棉新品種推廣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撐。
2004年至2009年,周曙霞承擔各種科研項目9項,其中國家課題3項,兵團課題3項,師課題3項。科研課題中包括棉花育種、雜交棉制種、雜交棉栽培和雜交棉推廣應用等方面。工作量很大,擔子重,壓力更大。她帶領著課題組的同志們精誠團結,共同探討解決科研工作中的難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們圓滿地完成了每年的科研工作,創造了同行業中領先水平。2006年她與七師農科所經過聯合攻關育成的“新雜棉2號”(新陸中24號),在一師示范推廣的優質種子,種植面積9250畝,累計推廣種植面積9600畝,新增經濟效益228.7萬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受到市場歡迎。
她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0多篇,近5年來發表論文6篇。2005年至2008年連續5年榮獲一師農科所先進工作者,2007年被師、市評為“知識型職工先進個人”,2008年被師、市評為第三批科技拔尖人才。2009年被兵團評為先進工作者,2010年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面對眾多的榮譽和贊譽,周曙霞顯得很淡然。她說,有的成功道路上布滿了驚險與刺激,有的成功道路上平鋪著一層平淡與艱辛,而我選擇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