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孝輝
(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
傳統地理教學習慣讓學生對知識死記硬背,這讓地理中顯著的生活化特征與學生逐漸疏離,理論與實踐成為兩條并行卻永不相交的平行線,這就是之所以高中生會感覺地理枯燥乏味的原因所在。新時期,我們提倡給學生高品質的教育,以此提升他們知識的品位,但知識品位從何而來,應該從生活中來,從實踐中來。作為具有一定生活、文化與科學價值的地理學科,應如何從生活原味提煉知識品位,為學生合理構建地理生活化教育,值得教育者深思。筆者結合切身實踐經驗,對此進行了闡述。
高中生每天都置身于地理環境下,雖然地理環境時刻影響、作用著他們的生活,但是很多慢慢積累起的與地理相關的生活經驗他們卻往往不自知。教師的責任就是通過對教材的認真解讀與設計,“喚醒”學生這些經驗,讓他們在生活中找到與地理問題、地理規律、地理現象相關的“原型”,將知識“移植”于生活中,再用生活經驗來實現學習上的突破。如講到大氣或者氣候對太陽輻射之影響時,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夏天大家穿衣服偏淺色,如白色,但冬天大家穿衣卻偏深色,如黑色,這是為什么?”去進行思考與討論。這時,生活經驗比較豐富的學生從這個問題上延伸到更多問題:“在所有的汽車顏色中,灰色是安全系數最高的顏色,是不是同樣的道理?”我們常說,在課堂教學中不怕學生說錯,就怕學生不說,引導學生能夠大膽說,即便他們的認識是片面的或者是錯誤的,也表明他們已經開啟了主動的思維模式,開始調動自己的已有經驗,去嘗試著與知識融為一體。因此,高中地理生活教育的關鍵就是“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讓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成為學生的一種自主行為。
新時期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教材已經不再是唯一向學生傳播知識的載體與途徑,也不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學會將學生的生活資源“搬”進課堂,對教材進行創新與改革,用學生最有興趣、最熟悉且又與教材最貼近的“生活素材”,將枯燥且單調的文字信念替代,讓學生切身感受,每個生活的點滴均與地理相關。例如在每個教室中張貼的“作息時間表”,就可以成為讓學生理解太陽直射點移動以及晝夜長短變化等知識的素材。如在每一次作息時間表更換之時,可以讓學生思考:“上一學期我們晚自習時間是18 點整,那時天還很暗,但這個學期我們晚自習時間改到了19 點整,天卻仍舊很亮,你可以用哪種地理現象來解釋?”學生對這種學習方式非常感興趣,尤其讓他們感到意外的是,即使生活中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事物居然都與地理有關,他們對地理的認識自然會上升到另一個高度。尤其是地理與工業、農業、人口、經濟以及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更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大地理觀”。如從新聞中得知國家領導人對圖中所示地區的國家先后進行了訪問,訪問期間發現這些地區乳畜業非常發達,那么就可以讓學生思考一下,為什么這些地區乳畜業會非常發達,與地理位置、地理環境有沒有關系,又有著怎樣的關系?生活中,地理教學資源隨處可見,關鍵在于教師是否善于挖掘和利用。實踐證明,再小的資源善加利用同樣會發揮大功效。
只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知識才能夠成為真正有用的知識,這就是之所以強調理論實踐相結合的真諦所在。當學生認識到生活與知識兩者的關系之后,如何讓他們具備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技能成為關鍵。雖然高中生已經具備一些生活經驗,但總體來說,他們的實際經驗相對匱乏,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應積極引入生活案例,為學生提供“小練手”的機會,為強化學生技能開拓更廣闊的空間。如在講城市空間結構時,如何讓學生將已經理解的城市功能區分概念運用到實際中?教師可以為學生繪制一份所在城市的市區圖,然后讓他們分別將住宅分布區、商業分布區以及經濟工業園區進行劃分,并對自己的劃分情況進行說明,如為什么要將商店集中分布在某某區?為什么工業園區要劃分一到兩個?住宅區選址應該注重哪些問題,將住宅區分布于某某區有著怎樣的優勢及劣勢等。這種方法直觀且形象,基本再現了學生目前的生活環境,所以學生都感到“有話可說”。而當他們經過深思熟慮,拿著自己勾畫的一張張城市“藍圖”時,在因成功而感到喜悅的同時,一種為城市環境建設而努力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沒有任何一門學科是可以脫離生活而獨立存在的,同樣失去生活這個重要載體的任何學習都將是空談。地理與生活之間的關系無須多言,地理教材中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對生活的概括與提煉,而學生生活的點滴均與地理知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地理可說是最具生活化、區域性特點的學科。因此,地理生活教育也應該是每一個教育者最新且最根本的教學理念。
[1]文建華.社會即教育:生活化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J].未來英才,2015(08):135.
[2]汪永昌.寓生活化教育內容于高中地理教學之中[J].新校園:中旬刊,2014(0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