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胡逸山
中國與馬來西亞自1974年正式建交后關系日趨緊密,對于中國提出的“一路一帶”倡議,尤其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馬來西亞各界基本持積極態度。實際上,馬來西亞與中國的海運往來早已頗為頻繁,但我們港口的軟硬件設施皆有很大改善空間。中國如能在港口建設、物流組建等方面加大力度協助馬來西亞,雙方海上往來將會更為便利,雙方也可更主動地利用各自科技與經濟優勢提出各方面的海事合作建議。
有了健全的基礎設施,中國與馬來西亞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可以經貿提升、多元文化、教研合作、安全互動等四方面為起點。
首先,我們希望這條“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以經貿為主軸,促進雙方的互惠互利。當然,海上絲綢之路也應是雙向的,即海外與中國的原產品與制成品都能進入對方市場。中國與東盟簽有自貿協定,所以商品、資本、技術等的往來問題不大,主要的瓶頸在于人員往來。如中國與東盟各國,尤其是馬來西亞可達成相互入境免簽證的話,當可大幅促進雙方的全方位交往。
在文化方面,馬來西亞與中國一樣,都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社會。傳承傳統多元文化固然必要,但如何把這些傳統多元文化、這些民族藝術的精髓加以現代化、大眾化,又不流于形式則更為重要。在這方面,比如演藝事業發展等領域,中國做得尤其出色,可與馬來西亞分享。比如,可考慮把一些創作基地設在馬來西亞,幫助提升當地文化創意經濟。
在教育科研方面,中國與馬來西亞都可開拓更多渠道,讓更多青年學生到對方的學校里和企業里去學習、實習。中國個別大學、研究院還可以到東南亞來開分校、分院。如今廈門大學就正在馬來西亞建設分校,預計其學生將來自中國與其他東南亞國家。
除了經貿和文化教育層面,中國與馬來西亞在促進區域安全方面也需要更多合作。其一,世界局勢持續混亂不堪,尤其是暴恐分子近來在中國制造了一些事端,而馬來西亞也存在類似不法分子中轉或意圖招收成員的現象,所以兩國之間更應加強反恐方面的合作。
其二,中國與馬來西亞之間雖在南海有領土領海爭端,但兩國都選擇較為克制和低調的處理方法,盡量不讓這種爭端影響兩國間更全面的關系。其實在南海方面,兩國還可深化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在打擊海盜、走私販毒、人口偷渡等方面,兩國海事執法部門皆可緊密合作。
展望未來,筆者認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還是有賴于堅持“實際干事、共興區域”原則。中馬雙方放眼大局、持續努力經營,才能借助這一偉大戰略,繼續為本區域帶來繁榮穩定的發展。▲
(作者是馬來西亞前總理政治秘書)
環球時報2015-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