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時,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不斷地涌現出來,因此,加大科研投入的力度,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章主要通過實證分析的方法從企業內部自主創新的五大類、18個因素評價指標來對科研投入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關系進行研究評價。
關鍵詞:科研投入 自主創新 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12-025-04
一、科研投入對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影響的因素分析
高新技術企業是從事各類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銷售、科研、開發和售后服務的企業。但總體說來,高新技術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仍然較弱。企業創新環境的營造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內在聯系。本研究在已有因素分析理論基礎之上,將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分為資源投入能力、研發能力、生產能力、管理能力和營銷能力等五個方面。
1.資源投入能力。企業自主創新活動需要大量的資源進行投入才能保證其正常的運轉,不斷地為高新技術產業提供各種新產品和新工藝。資源投入能力包括:研發經費的投入強度、科技人員素質水平、設備更新改造經費。
2.研發能力。由于R&D投入量僅僅是從投入的方面來評價自主創新,不能反映產出狀態,所以就很難反映出自主創新實現的效益。所以,自主創新的研發能力應該通過專利授權數量、獲科技成果獎項數量、高新技術領先水平、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和新產品數等指標予以反映。
3.生產能力。生產能力是指把研發活動的成果引入企業的生產系統進行批量的生產,實現產業化的經濟效益,生產能力決定了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的實施能力,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一環。生產能力包括:生產人員的素質、生產設備的先進程度以及新產品的制造能力。
4.管理能力。給予自主創新充足的資源投入是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保證,但更關鍵的是如何對自主創新活動進行經營管理,使自主創新全過程的運行和資源的有效配置達到最優。管理能力包括:創新文化的氛圍建設、管理者的決策水平、創新的激勵機制和人力資源的管理能力。
5.營銷能力。自主創新營銷的能力是高新技術企業最終把自主創新產品推向市場,使消費者接受的能力。再好的自主創新成果,如果不能得到市場的認可,就是失敗的自主創新。高新技術企業推出的產品往往是在高新技術上比較領先的,消費者對它的接受和認可往往需要一定的過程,如何以最快的速度為自主創新產品打開市場是檢驗自主創新成功的關鍵環節。營銷能力包括:市場響應與研究能力、新產品推廣和促銷的能力和售前售后服務能力。
二、研究設計
1.構建指標體系。經過討論,所構建的指標體系共包括三個層次的指標,二級指標有五個。三級指標對各二級的指標進行了細分,指標包括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對影響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各方面因素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測度(如圖1)。
2.數據來源與樣本篩選。本文實證研究的樣本來自對黑龍江省20家高新技術企業2011年自主創新情況的調研所得數據。調研工作分為三個過程:問卷設計、實施調研、專家打分三個階段。首先,問卷設計。基于所構建的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參考國內外相關學者所設計的自主創新調查問卷,本次調查問卷的調查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企業概況、生產制造能力、自主創新現狀、研究開發能力狀況、主要財務數據、企業管理狀況、產品銷售狀況。由于所調查內容涉及商業機密,所以本章隱去了原始的數據和實際的企業名稱;其次,實施調研。選取黑龍江省的20家高新技術企業進行調研,共發放調查問卷40余份,回收39份。在發放和回收問卷的同時對被調研企業進行了實際的考查,獲得了企業經營情況的直觀印象;最后,專家打分。將調研所得的數據和資料進行整理,并提供給12位專家進行綜合打分。對被調查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采取等級度量的方法進行評分,指標評價值從5分到1分,表示該指標從最好到最差過渡。根據專家的打分情況求分數的平均值即該企業某一個指標的評價值。采用這種方法可以將定性和定量指標都轉化為半定量化的指標,從而便于對評價的進行實施。最終評分所得的結果如表1所示。表中列Z1,Z2,…,Z20,代表20個樣本企業,行β1,β2,…,β18,代表圖1中的18個三級指標,即進行因子分析的18個變量。
3.數據標準化。運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結果如表2所示。
4.計算相關系數矩陣。運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分析所得的相關矩陣系數矩陣見表3。
從上面的相關系數矩陣可以觀察到,變量之間具有不完全相關性,符合因子分析的前提條件。
三、變量間的相關性檢驗
因子分析要求原始指標的數據間具有相關性,指標間的完全相關或者完全不相關都不適用于因子分析。所以,評價的第一步是對原始變量數據進行的KMO檢驗,進而確定是否適合作因子分析。表4是有關巴特里特球體檢驗和KMO測度結果。KMO檢驗是對抽樣充足性的測度,檢驗的測度項目之間的偏相關系數是否過小。一般而言,KMO值在0.6以上便可以接受,而本次分析的KMO值為0.746,完全滿足分析的要求,表明該組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另外,巴特里特球形檢驗是對相關系數矩陣是否為單位陣作出的檢測,如果是單位矩陣,則說明不適合采用因子分析。但是,本次分析巴特里特球體檢驗的卡方統計值概率是0.000,小于1%,表明數據是具有相關性的,適宜做因子分析。
四、求解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貢獻率和累積貢獻率
本文按特征值大于1的標準,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的方法來提取因子,按照因子分析的原則,所選因子對方差解釋的累計百分比應該達到80%以上,并且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必須大于1。從表5可知,大于1的特征值有2個,這兩個特征值的貢獻率是83.766%,表明采用這個特征值包含了足夠的信息量。
貢獻率是特征值所占方差的百分數;特征值是對因子的方差貢獻的表征,特征值越大則對因子的方差貢獻越大;累計貢獻率是特征值所占方差百分數的累加值;提取因子后的取值是提取公共因子的特征值、所占方差百分數(即貢獻率)即累價值(即累加貢獻率)。
表6為初始因子的載荷矩陣,即指標變量與公共因子之間的因子載荷矩陣。
由上表可以看出,各因子的典型代表變量并不非常的突出,因子對評價指標的解釋作用不明顯,所以,需要旋轉因子載荷的矩陣,作進一步的分析。
選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轉,對提取的2個公共因子原始因子的載荷矩陣進行旋轉,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見表7)。
由表7可以看出,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中的載荷值已經明顯地成兩極的分化,公共因子所代表的變量信息明顯。可以通過因子的載荷矩陣,分析因子與變量的關系。表8是兩個因子的協方差矩陣,可以得出,旋轉后的兩個因子仍然是正交的。
1.因子的含義分析。(1)第一主因子的解釋:從以上的結果可以得出,在公共因子H1上,β3設備更新改造經費、β5獲科技成果獎項數量、β7創新科研成果轉化率、β15人力資源管理能力、β2科技人員素質水平、β4專利授權數量、β10生產設備先進程度、β8新產品數和β11新產品制造能力有大的正負荷,這個因子可解釋為創新投入產出的能力因子。(2)第二主因子的解釋:在公共因子H2上,β9生產人員的素質、β1研發經費投入、β14創新激勵機制、β17新產品推廣和促銷能力、β13管理者的決策水平、β16市場響應與研究的能力、β18銷售服務的能力、β18創新文化氛圍建設有大的正負荷,這個因子可解釋為自主創新管理的能力因子。
2.主因子得分以及排序。為了對因子得分進行計算,利用回歸分析的方法將主因子對指標變量作線性的回歸,得到系數的最小二乘估計,即因子得分的系數矩陣,如表9所示。
根據原始變量的標準化值和因子得分的系數可以計算每個觀測量的各個因子的得分數。
運用SPSS17.0的得分功能分別對企業在兩個主要因子上進行評分,然后根據各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與累計的方差貢獻率之比對因子的得分進行加權匯總,計算的方法如下,即可得到各高新技術企業的總因子得分:
H=(75.292%H1+7.374%H2)/83.766%
按照總得分的高低可以得出20家高技術企業的排名,如表10所示:
五、評價結果分析
運用因子分析評價法不僅僅可以將所研究各高新技術企業的綜合因子的得分進行排序,還可以判斷它的自主創新能力的高低,還能發現各企業之間在影響自主創新能力的各方面因素上的差異,并進一步的分析出產生差異的原因。具體的分析如下:
從因子的綜合得分情況而言,樣本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之間存在的差別還是比較大的。根據反映產業自主創新投入產出能力的第一主因子上的得分情況,企業Z7、Z2、Z5得分比較高,這幾個企業所屬裝備工業傳統優勢的企業,在技術、資金和人才等自主創新要素上占據優勢,所以自主創新投入的產出能力較強;在反映產業自主創新管理能力的第二主因子的得分情況上,企業Z3、Z20、Z14得分均比較高,此類產業規模較小,但是運作的方式較靈活,有助于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自主創新模式;而從各個企業的綜合得分和排名上可以得到,企業Z7.Z2得分最高,但是這兩個企業在第二個主因子上的得分卻較為靠后,這表明了傳統優勢企業不能固守舊的管理模式和憑借已獲得的競爭優勢,要獲得持續的增長動力,還需提高自身的自主創新管理的能力;相比較而言,企業Z3、Z4、Z10、Z15則在兩個主因子得分的排名上相差無幾,綜合的得分也較為靠前,這表明企業各個方面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上比較的均衡,但還需增強產業的實力,獲取規模經濟效益;而企業Z8、Z11、Z18、Z19在兩個主因子上的得分都較低,綜合的得分也較為靠后,表明這幾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較差,還需根據自身特點探索出自身的發展模式。此類的企業應根據裝備工業產品協作配套性強的特點,專注于價值鏈上某一環節,做專做精,納入裝備工業價值鏈體系,逐步積累技術和資金實力,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提高本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基金項目:本文為黑龍江省哲學與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階段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1C035;黑龍江省教育廳青年學術骨干支持計劃項目階段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252G003]
參考文獻:
[1] 李拓晨.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主要指標評析[J].中國科技財富,2010(1)
[2] 曹霞,金清.企業自主創新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J].科技與經濟,2008(7)
[3] 李全起.企業自主創新的影響因素分析[J].創新科技,2006(8)
[4] 趙彭生,馬恩兵.關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究報告[J].高科技與產業化,2005(7)
(作者簡介:呂超,哈爾濱金融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與戰略研究 黑龍江哈爾濱 150036)(責編:芝榮)
貢獻率是特征值所占方差的百分數;特征值是對因子的方差貢獻的表征,特征值越大則對因子的方差貢獻越大;累計貢獻率是特征值所占方差百分數的累加值;提取因子后的取值是提取公共因子的特征值、所占方差百分數(即貢獻率)即累價值(即累加貢獻率)。
表6為初始因子的載荷矩陣,即指標變量與公共因子之間的因子載荷矩陣。
由上表可以看出,各因子的典型代表變量并不非常的突出,因子對評價指標的解釋作用不明顯,所以,需要旋轉因子載荷的矩陣,作進一步的分析。
選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轉,對提取的2個公共因子原始因子的載荷矩陣進行旋轉,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見表7)。
由表7可以看出,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中的載荷值已經明顯地成兩極的分化,公共因子所代表的變量信息明顯。可以通過因子的載荷矩陣,分析因子與變量的關系。表8是兩個因子的協方差矩陣,可以得出,旋轉后的兩個因子仍然是正交的。
1.因子的含義分析。(1)第一主因子的解釋:從以上的結果可以得出,在公共因子H1上,β3設備更新改造經費、β5獲科技成果獎項數量、β7創新科研成果轉化率、β15人力資源管理能力、β2科技人員素質水平、β4專利授權數量、β10生產設備先進程度、β8新產品數和β11新產品制造能力有大的正負荷,這個因子可解釋為創新投入產出的能力因子。(2)第二主因子的解釋:在公共因子H2上,β9生產人員的素質、β1研發經費投入、β14創新激勵機制、β17新產品推廣和促銷能力、β13管理者的決策水平、β16市場響應與研究的能力、β18銷售服務的能力、β18創新文化氛圍建設有大的正負荷,這個因子可解釋為自主創新管理的能力因子。
2.主因子得分以及排序。為了對因子得分進行計算,利用回歸分析的方法將主因子對指標變量作線性的回歸,得到系數的最小二乘估計,即因子得分的系數矩陣,如表9所示。
根據原始變量的標準化值和因子得分的系數可以計算每個觀測量的各個因子的得分數。
運用SPSS17.0的得分功能分別對企業在兩個主要因子上進行評分,然后根據各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與累計的方差貢獻率之比對因子的得分進行加權匯總,計算的方法如下,即可得到各高新技術企業的總因子得分:
H=(75.292%H1+7.374%H2)/83.766%
按照總得分的高低可以得出20家高技術企業的排名,如表10所示:
五、評價結果分析
運用因子分析評價法不僅僅可以將所研究各高新技術企業的綜合因子的得分進行排序,還可以判斷它的自主創新能力的高低,還能發現各企業之間在影響自主創新能力的各方面因素上的差異,并進一步的分析出產生差異的原因。具體的分析如下:
從因子的綜合得分情況而言,樣本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之間存在的差別還是比較大的。根據反映產業自主創新投入產出能力的第一主因子上的得分情況,企業Z7、Z2、Z5得分比較高,這幾個企業所屬裝備工業傳統優勢的企業,在技術、資金和人才等自主創新要素上占據優勢,所以自主創新投入的產出能力較強;在反映產業自主創新管理能力的第二主因子的得分情況上,企業Z3、Z20、Z14得分均比較高,此類產業規模較小,但是運作的方式較靈活,有助于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自主創新模式;而從各個企業的綜合得分和排名上可以得到,企業Z7.Z2得分最高,但是這兩個企業在第二個主因子上的得分卻較為靠后,這表明了傳統優勢企業不能固守舊的管理模式和憑借已獲得的競爭優勢,要獲得持續的增長動力,還需提高自身的自主創新管理的能力;相比較而言,企業Z3、Z4、Z10、Z15則在兩個主因子得分的排名上相差無幾,綜合的得分也較為靠前,這表明企業各個方面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上比較的均衡,但還需增強產業的實力,獲取規模經濟效益;而企業Z8、Z11、Z18、Z19在兩個主因子上的得分都較低,綜合的得分也較為靠后,表明這幾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較差,還需根據自身特點探索出自身的發展模式。此類的企業應根據裝備工業產品協作配套性強的特點,專注于價值鏈上某一環節,做專做精,納入裝備工業價值鏈體系,逐步積累技術和資金實力,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提高本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基金項目:本文為黑龍江省哲學與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階段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1C035;黑龍江省教育廳青年學術骨干支持計劃項目階段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252G003]
參考文獻:
[1] 李拓晨.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主要指標評析[J].中國科技財富,2010(1)
[2] 曹霞,金清.企業自主創新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J].科技與經濟,2008(7)
[3] 李全起.企業自主創新的影響因素分析[J].創新科技,2006(8)
[4] 趙彭生,馬恩兵.關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究報告[J].高科技與產業化,2005(7)
(作者簡介:呂超,哈爾濱金融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與戰略研究 黑龍江哈爾濱 150036)(責編:芝榮)
貢獻率是特征值所占方差的百分數;特征值是對因子的方差貢獻的表征,特征值越大則對因子的方差貢獻越大;累計貢獻率是特征值所占方差百分數的累加值;提取因子后的取值是提取公共因子的特征值、所占方差百分數(即貢獻率)即累價值(即累加貢獻率)。
表6為初始因子的載荷矩陣,即指標變量與公共因子之間的因子載荷矩陣。
由上表可以看出,各因子的典型代表變量并不非常的突出,因子對評價指標的解釋作用不明顯,所以,需要旋轉因子載荷的矩陣,作進一步的分析。
選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轉,對提取的2個公共因子原始因子的載荷矩陣進行旋轉,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見表7)。
由表7可以看出,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中的載荷值已經明顯地成兩極的分化,公共因子所代表的變量信息明顯。可以通過因子的載荷矩陣,分析因子與變量的關系。表8是兩個因子的協方差矩陣,可以得出,旋轉后的兩個因子仍然是正交的。
1.因子的含義分析。(1)第一主因子的解釋:從以上的結果可以得出,在公共因子H1上,β3設備更新改造經費、β5獲科技成果獎項數量、β7創新科研成果轉化率、β15人力資源管理能力、β2科技人員素質水平、β4專利授權數量、β10生產設備先進程度、β8新產品數和β11新產品制造能力有大的正負荷,這個因子可解釋為創新投入產出的能力因子。(2)第二主因子的解釋:在公共因子H2上,β9生產人員的素質、β1研發經費投入、β14創新激勵機制、β17新產品推廣和促銷能力、β13管理者的決策水平、β16市場響應與研究的能力、β18銷售服務的能力、β18創新文化氛圍建設有大的正負荷,這個因子可解釋為自主創新管理的能力因子。
2.主因子得分以及排序。為了對因子得分進行計算,利用回歸分析的方法將主因子對指標變量作線性的回歸,得到系數的最小二乘估計,即因子得分的系數矩陣,如表9所示。
根據原始變量的標準化值和因子得分的系數可以計算每個觀測量的各個因子的得分數。
運用SPSS17.0的得分功能分別對企業在兩個主要因子上進行評分,然后根據各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與累計的方差貢獻率之比對因子的得分進行加權匯總,計算的方法如下,即可得到各高新技術企業的總因子得分:
H=(75.292%H1+7.374%H2)/83.766%
按照總得分的高低可以得出20家高技術企業的排名,如表10所示:
五、評價結果分析
運用因子分析評價法不僅僅可以將所研究各高新技術企業的綜合因子的得分進行排序,還可以判斷它的自主創新能力的高低,還能發現各企業之間在影響自主創新能力的各方面因素上的差異,并進一步的分析出產生差異的原因。具體的分析如下:
從因子的綜合得分情況而言,樣本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之間存在的差別還是比較大的。根據反映產業自主創新投入產出能力的第一主因子上的得分情況,企業Z7、Z2、Z5得分比較高,這幾個企業所屬裝備工業傳統優勢的企業,在技術、資金和人才等自主創新要素上占據優勢,所以自主創新投入的產出能力較強;在反映產業自主創新管理能力的第二主因子的得分情況上,企業Z3、Z20、Z14得分均比較高,此類產業規模較小,但是運作的方式較靈活,有助于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自主創新模式;而從各個企業的綜合得分和排名上可以得到,企業Z7.Z2得分最高,但是這兩個企業在第二個主因子上的得分卻較為靠后,這表明了傳統優勢企業不能固守舊的管理模式和憑借已獲得的競爭優勢,要獲得持續的增長動力,還需提高自身的自主創新管理的能力;相比較而言,企業Z3、Z4、Z10、Z15則在兩個主因子得分的排名上相差無幾,綜合的得分也較為靠前,這表明企業各個方面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上比較的均衡,但還需增強產業的實力,獲取規模經濟效益;而企業Z8、Z11、Z18、Z19在兩個主因子上的得分都較低,綜合的得分也較為靠后,表明這幾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較差,還需根據自身特點探索出自身的發展模式。此類的企業應根據裝備工業產品協作配套性強的特點,專注于價值鏈上某一環節,做專做精,納入裝備工業價值鏈體系,逐步積累技術和資金實力,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提高本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基金項目:本文為黑龍江省哲學與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階段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1C035;黑龍江省教育廳青年學術骨干支持計劃項目階段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252G003]
參考文獻:
[1] 李拓晨.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主要指標評析[J].中國科技財富,2010(1)
[2] 曹霞,金清.企業自主創新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J].科技與經濟,2008(7)
[3] 李全起.企業自主創新的影響因素分析[J].創新科技,2006(8)
[4] 趙彭生,馬恩兵.關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究報告[J].高科技與產業化,2005(7)
(作者簡介:呂超,哈爾濱金融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與戰略研究 黑龍江哈爾濱 150036)(責編:芝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