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和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迫切需要城市建設者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城市文化品質的提升緊密結合起來,民族文化中的優秀成分應當被充分地利用起來去豐富城市文化建設內容;同時,城市文化建設也給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
關鍵詞:全球化 民族文化 城市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F293,G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12-028-03
目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時期,大量的務工人員和學生人群由農村涌向城市,人口迅速增長的城市面臨著環境污染和安全隱患的諸多問題,特別是城市建設中也越發凸顯城市文化建設落后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城市居民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對于文化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訴求,傳統偏重經濟的城市發展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要求。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城市面貌顯現出文化品味不足和缺少特色的城市發展弊端,在城市的文化建設當中沒有做到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利用、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吸引力明顯不足,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城市長遠健康發展,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整體提高。現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城市的發展迫切需要注重提高城市的文化內涵和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質,打造有文化,有特色和有魅力的宜居城市。
一、城市文化、民族文化及文化全球化
城市文化是一個立體、多維、復雜的綜合系統,是集自然、生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為一體的社會存在形態。城市文化建設是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加快城市現代化進程,提高城市社會成員整體素質,提升城市整體形象,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曹國慶,楊靜一, 2004:157)。城市文化建設關乎著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高,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是城市的靈魂和魅力所在,是城市發展的力量,也是城市以及整個國家繁榮安定的重要基礎。
世界上的任何文化,都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個宏富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規、習俗乃至各種習慣,它既是既往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識的積淀,又是當下該民族的時代精神和價值取向的凝結(李宗桂,2001:17)。而本文所說的民族文化也是指中華民族的整體文化。中國民族文化內容豐富,源遠流長,它是世代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五千年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滋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一個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能歷五千年經風雨長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背后所依靠的是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
而全球化指全球各地不同民族、國家、地區之間的相互關聯依賴的態勢。伴隨而生的文化全球化是人類創造的文化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配置,是文化國際化、世界化、多樣化,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激蕩、交流和融合的過程(張衛東,2012:66)。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化的經濟態勢下,不同民族的文化發展及傳播的顯現出不平衡的狀態,西方世界及發達國家的經濟優勢衍生出文化的優勢,他們因為自身的優越感,利用先進的技術及多樣化的傳播方式有意識地將西方的思想意識和價值體系傳輸滲透給發展中國家。在此影響下,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受到嚴重的挑戰,民族信仰和民族意識也被動搖,民族文化的信仰危機在這些國家演變成一種社會心理沖突,社會的發展失去了穩定正常的社會心理基礎。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在全面開放的條件下,自身的民族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一些城市中出現傳統破裂、道德冷漠、民族文化喪失,民族文化身份模糊等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社會的無根和無序狀態,這顯然是背離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目標的。在中國的民族文化遭受巨大挑戰的嚴峻形勢下,我們要清楚地看到全球化在對民族文化生存形成巨大壓力的同時,也為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文化全球化不是文化的一體化,面對和接受不同文化的優秀成分并不意味著民族文化的泯滅,如果這個民族能自覺積極地參與全球化,充分利用全球化的積極因素發展自己的經濟文化,它的民族文化就迎來能來新的發展契機。孫熙國和劉志國認為(2009:88-89),堅持文化的民族主體性,是在全球化過程中保持民族獨立地位的重要條件。對于中國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而言,這是中國特色之所在。
在全球范圍內經濟文化的互動模式為我們打開了了解世界的大門,也給予我們機會去重新審視自己的民族文化,這是我們傳承和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大好時機。我們應充分利用世界性文化共享的機會和平臺向世界人民展示我們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成分來豐富我們的民族文化,給我們悠久的文化注入新鮮的血液和時代精神,使中華民族以一種健康的精神和自信的面貌參與到世界的建設和改造中來。
伴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也不斷地被提上日程。中國的城市居民相比農村地區有著更高的文化素質和文化訴求,理應當成為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和文化的復興中的先鋒隊和主力軍。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以及西方世界經濟和文化的強勢影響下,一些地方的城市建設也似乎重復著工業時代的西方發展模式,雷同的城市建筑和千篇一律的快節奏的生活模式似乎使城市喪失了原本的魅力。原柳州市市長陳向群早在2004年就指出了我國城市建設中千城一面的“特色危機”。許多城市不分地區、不分歷史文化背景,不分氣候及其自然條件,不分景色,也不分城市性質的種種差異,而相互模仿,使原來頗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歷史文化特色的城市,正被模樣一致的建筑所淹沒,我們的城市越來越相像,難以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2004:26)。另一方面,文化的全球化又要求民族文化積極參與到城市文化建設當中來。趙云偉(2002:10)認為:“全球化迫使城市不得不發展自己獨自的文化特色,以吸引商務、投資和高科技專業技術人員……全球性和地方性變得同樣重要,共同成為當代的城市文化特色的一部分”。城市缺乏文化品味,就如同人沒有靈魂與精神。中國的城市要保證長久的生命力,就要從塑造城市品格和提升城市的文化魅力入手,充分開發利用中華民族和城市本身的傳統文化根基,打造城市的特色名片,使我們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新時代展現出新的面貌和風采。
二、秦皇島豐厚的民族文化底蘊
秦皇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1600年的商朝初期,多數歷史學家認為古書上記載的孤竹國就位于秦皇島盧龍縣境內。伯夷叔齊的故事,成語“老馬識途”,都與孤竹國有關。秦漢時期,這里是東巡朝拜和兵家必經之地。秦始皇第四次出巡到碣石,刻碣石門。并派燕人盧生、韓終、侯公、石生等方士入海求仙人和不死之藥,秦皇島由此得名。明代著名軍事家徐達在遼西走廊西端山海交匯處,修建了山海關關城。從此,山海關成了明代扼守邊塞、經略薊遼的雄關重鎮,也是此后中國境內著名的軍事重地,見證了眾多中國重要的歷史時刻。
歷史上的名人也和秦皇島有著淵源。“古之賢人”伯夷、叔齊,就是孤竹國君墨胎氏的兩個兒子,今天在秦皇島市盧龍縣的六音山中,還存有“夷齊讀書處”的遺跡。歷史上除了秦始皇東巡碣石并使秦皇島因此得名之外,漢武帝劉徹封禪泰山之后也來到了碣石。如今,在北戴河蓮蓬山的岡巒之上,還存有漢武臺的遺跡。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東征烏桓,凱旋而歸,來到秦皇島,觀滄海,看日出,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四言詩《觀滄海》。另外,讓秦皇島人引以為榮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祖籍也在這里。自謂郡望昌黎的韓愈是唐朝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評價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至今昌黎縣尚存韓文公祠和以韓愈為始祖的《韓氏家譜》。歷史上吳三桂和李自成在山海關激戰,演繹出“沖冠一怒為紅顏”傳奇片段;明朝抗擊倭寇的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此修建了蜿蜒入海老龍頭長城;另外民間故事人物孟姜女傳說也是山海關人。
秦皇島地區流傳下來民間藝術形式也很多,是秦皇島地區民族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撫寧鼓吹樂歷史悠久,樂曲豐富多彩,深具古韻。撫寧鼓吹樂至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在清代中期就已廣泛用于民間舞蹈的伴奏,如今它的流行遍及撫寧農村,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2006,撫寧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吹歌之鄉”和“中國吹歌研究基地”的雙重殊榮。昌黎秧歌在秦皇島地區也有著1000多年的歷史,它融合了中原漢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活潑、詼諧、樸實、紅火,具有表演性。猴打棒是青龍滿族一種具有獨特藝術表演風格的民間舞蹈,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流傳于青龍滿族自治縣西南部長城沿線滿族聚居的鄉村,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是滿族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另外,撫寧的剪紙藝術、皮影雕刻等民間技藝和北戴河楊腸子火腿,長城餑欏餅等特色美食等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三、利用民族文化推進秦皇島城市文化建設的著力點
秦皇島是中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也是“中國投資硬環境40優”城市,它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宜人的海濱氣候和悠久的人文歷史。但就知名度和旅游資源的開發來說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利用秦皇島當地豐富的民族文化底蘊來推進城市文化建設就是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
1.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如果說文化是城市發展的命脈,沒有文化的城市就是沒有生命和生氣的城市,那么城市的文化品牌就是一個城市的名稱和標志,沒有自己的文化品牌,城市就失去了自己的個性,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無魅力可言。縱觀世界范圍內的著名城市,諸如法國巴黎、日本東京,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是以它獨特的歷史傳統為基調的,中國城市的文化個性和品味的打造必須依靠主要本民族文化傳統和城市的歷史積淀。再比如說北京,如果沒有天安門,沒有故宮,沒有幾百年的胡同文化,她就和世界上任何一個同等規模的城市沒有什么差別,不會讓炎黃子孫那么魂牽夢繞,不會讓各國人們這樣心生向往。秦皇島有著豐厚的人文歷史與典故,民間傳統技藝也很豐富,這些都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資源,秦始皇的求仙入海之處,韓愈的故里(祖籍),抑或當地的風格獨特的撫寧鼓吹樂等都可以被打造成秦皇島的城市文化名片,要使秦皇島不僅是作為一個氣候宜人的旅游城市的形象存在,而是一個有著獨特文化內涵的魅力城市。在秦皇島的城市文化建設過程中,寶貴的民族文化傳統應該被珍惜,政府要加大力度,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和宣傳模式,以城市的文化余脈打造響亮的城市文化品牌,這既是為城市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也是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2.培養市民的文化認同。城市的基本構成是城市的居民,要提升城市的文化內涵,必須要廣大市民參與到城市文化建設當中來。同時,提倡在城市文化發展中重視歷史文化傳統,并不是要去恢復與照搬歷史文化傳統的形式,而是要從歷史文化傳統中尋找一種有利于促進當代城市發展的精神動力與文化認同(蔡豐明,2011:40)。當一個城市的政府只注重招商投資時,當一個城市滿是模仿歐陸風格的街區大廈時,當一個城市的民眾只會垂涎于琳瑯滿目的“舶來品”時,這個城市是沒有個性與靈魂的城市,一個沒有自己文化的城市不會有長遠健康的發展。和很多中國城市一樣,秦皇島在城市的發展中偏重于經濟發展和高樓大廈現代化建筑的建設,民族歷史文化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對于文化特色不足和缺乏文化感染力城市,居民的文化認同感低。同時我們也看到,城市居民在生活水品提高的同時對于文化和精神領域的消費有著更高的訴求,廣場舞的文娛方式的流行揭示出城市居民參加文化活動的巨大潛力和熱情,在這種情境下,市政部門要對于居民的文化活動和行為進行積極的引導,開發培育傳統文化新的市場。秦皇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民族文化積淀包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城市文化建設中政府要引導廣大市民對傳統文化認識、珍愛自己的民族文化,培養其對于本地深厚民族文化底蘊的自豪感,使其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感和積極的民族文化精神,增強城市內在的凝聚力,推動城市文化與經濟的健康發展。
3.利用現代化媒體傳播、發展民族文化。無論是打造城市的民族文化品牌還是培養市民的民族文化認同,都基于民族文化的宣傳和推廣,特別是面對青少年群體,他們是中國未來建設的主體,要想使其承擔城市文化及民族文化建設的重任,就必須要培養他們對于民族文化的感情和認識。結合青少年求新求異的年齡特點,電視網絡等現代化媒體應該成為政府和社會對其宣傳和介紹城市的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途徑,秦皇島在城市文化的建設和宣傳中也要充分利用現代媒體技術的影響力,把握引導媒體的價值導向,通過新鮮和更加“接地氣”的方式鼓勵和提高城市居民特別是青少年群體對于民族文化的認識和認同,提高廣大市民的民族文化意識,為利用民族文化支援城市文化建設奠定基礎。同時,民族文化不應是一成不變的,在秦皇島城市的文化中,要抓住契機對于民族文化傳統加以改造和創新,使民族文化具有時代內涵,增強傳統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民族文化在更大的程度上推進城市文化建設。
總之,秦皇島等我國城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民族文化底蘊,這些寶貴資源應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化建設中被充分利用起來,使城市在現代化的同時更具備自己的特色,以此帶動城市的長遠健康發展,同時我們的民族文化也得以傳承和發展。
[2013年秦皇島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項目(軟科學類),項目名稱:全球化視域下民族文化對于秦皇島市文化建設的作用分析;項目編號:201302A261]
參考文獻:
[1] 蔡豐明.城市語境與民俗文化保護[J].山東社會科學,2011(5)
[2] 曹國慶,楊靜一.城市化進程的文化建設[J].江西社會科學,2004(3)
[3] 陳向群.淺談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文化建設[J].理論前沿,2004(24)
[4] 李宗桂.經濟全球化與民族文化建設[J].哲學研究,2001(1)
[5] 孫熙國,劉志國.全球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M].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6] 張衛東.跨文化交際要論[M].秦皇島:燕山大學出版社,2012
[7] 趙云偉.文化全球化與當代城市文化特色淺論[J].規劃師,2002(2)
(作者簡介:于華,燕山大學里仁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英美文學及跨文化交際 河北秦皇島 066004)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