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德鑫 李海統 黃河 等
摘要:從大慶不同利用類型的鹽堿土地區取土樣,經馴化、分離篩選出兩株高效耐鹽菌,分別命名為A和B。經形態特征觀察、生理生化試驗、掃描電鏡觀察和16S rDNA鑒定得知,菌種 A 為脫氮嗜鹽芽孢桿菌(Virgibacillus halodenitrificans strain DSM 10037),菌種 B為咸魚芽孢桿菌(Piscibacillus salipiscarius strain RBU1-1),均為芽孢桿菌屬。經過單因素試驗,得出A、B的最適生長條件均為溫度30 ℃,pH 7~9,鹽濃度20%,這將為以后該地區微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鹽堿土;高效耐鹽菌;分離;分子鑒定;生長特性
中圖分類號:X1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22-5395-03
松嫩平原鹽漬土分布十分廣泛,是我國鹽漬化土壤的最大分布區,其地處半濕潤半干旱區,具有廣泛的閉流區和礦化度很高的無尾河,年降水量約450 mm[1],該區鹽漬土主要分布在平原西部的半干旱和干旱地區,主要包括吉林西部的松原和白城地區,黑龍江的三肇、安達、大慶和齊齊哈爾等地區[2]。其中大慶的鹽堿化土地面積為13.69×104 hm2,占其土地總面積的28.3%[3]。土壤鹽漬化導致大量土壤資源喪失,農業生產條件惡化,嚴重阻礙了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因此本試驗從大慶鹽堿地區取樣,分離篩選耐鹽菌種,對當地鹽堿土中微生物資源狀況進行初步探索,為以后該地區微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提供理論依據,為研發更加成熟的菌劑提供基礎和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分別從大慶的鹽堿地區的農田、農田秸稈還田結合區、農田休耕結合區、湖邊、堿泡地、石油區取得土樣,具體地點如表1所示。
培養基的組成如下。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牛肉膏3.0 g,蛋白胨10.0 g,NaCl 5.0 g,蒸餾水1 000 mL,pH 調至7.2~7.4。牛肉膏蛋白胨瓊脂培養基:牛肉膏3.0 g,蛋白胨10.0 g,NaCl 5.0 g,瓊脂15.0 g,蒸餾水1 000 mL,pH調至7.2~7.4。LB培養基:酵母膏 5.0 g,蛋白胨 10.0 g,NaCl 10.0 g,蒸餾水1 000 mL,pH調至7.2~7.4。所有培養基在121 ℃,0.1 Mpa下滅菌20 min備用[4]。
1.2 菌種的分離純化及篩選
將土壤樣本分為6組,每組各取0.1 g置于100 mL三角瓶中,加入50 mL蒸餾水,加玻璃珠充分打散,于120 r/min搖床中培養3 d[5]。各取1 mL懸液稀釋濃度至10-1、10-2、10-3、10-4、10-5、10-6、10-7,分別涂布到牛肉膏蛋白胨瓊脂培養基培養3 d,用劃線法純化培養,然后把已經純化得到的菌種接種到NaCl濃度分別為5%、10%、15%、20%、25%、30%和32% 的牛肉膏蛋白胨的液體培養基里[6-8],置30 ℃下培養,觀察生長情況,以確定細菌耐鹽程度[9]。
參考《常見細菌系統鑒定手冊》,通過對菌種進行形態學觀察及相關生理生化試驗,從而對菌種A、B進行初步鑒定[10],掃描電鏡觀察進一步鑒定。而后進行耐鹽菌的分子鑒定,即提取菌種的DNA,然后采用細菌16S rDNA的通用引物進行PCR擴增。BSF8/27:5′-AGAGTTTGATCCTGGCTCAG-3′;BSR
1510/1492:5′-GGTTACCTTCTTACGACTT-3′。
PCR反應體系(50 μL):5 μL 10 × Buffer,4 μL 2.5 mmol/L dNTP,2 μL BSF8/27 引物(0.1 nmol/μL),2 μL BSR1510/1492引物(0.1 nmol/μL),0.5 μL Taq酶(5 U/μL),1 μL模板DNA,35.5 μL雙蒸水。反應條件如下:
94 ℃ 預變性 5 min
94 ℃ 變性 45 s
55 ℃ 退火 90 s
72 ℃ 延伸 2 min
72 ℃ 延伸 10 min
PCR反應產物的純化以及測序由上海生工完成。16S rDNA同源性比較與系統發育學分析將所測得的序列于Genbank上進行Blast比對,利用MEGA 4.0軟件構建系統發育樹[11]。
1.3 菌種的生長特性研究
為研究菌種的最適生長條件,進行單因素試驗。
1.3.1 溫度 向液體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中接入2 mL菌懸液,分別在15、20、25、30、35、40 ℃條件下培養,均做3個平行試驗,120 r/min振蕩24 h后,測定培養基內菌液OD值。
1.3.2 pH 將菌懸液分別接入pH為3、5、7、9、12的牛肉膏蛋白胨液體培養基內,其他條件同上,測定24 h后培養基內菌液OD值。
1.3.3 鹽濃度 將菌懸液分別接入鹽濃度為10%、15%、20%、25%、30%的牛肉膏蛋白胨液體培養基內,其他條件同上,測定24 h后培養基內菌液OD值。
2 結果與分析
2.1 菌種的分離純化及篩選
將取樣地樣本進行初篩,共獲得34株菌。再經富集培養、梯度稀釋的菌液涂布于篩選培養基培養,將其純化后轉接到篩選培養基上,30 ℃培養2~5 d。在平板培養基上選取高濃度區域以外分散的單菌落,根據菌落大小、形狀、顏色、隆起程度、表面光澤、透明程度、邊緣形狀和在高鹽濃度下生長情況等差別,最終分離出2株菌落,分別命名為菌種A、B。
2.2 菌種鑒定
2.2.1 菌種形態特征觀察 菌種A呈米黃色,菌體表面光滑并且濕潤,單一菌落形狀為長圓形,邊緣平滑,在液體培養基生長渾濁,容易被挑起,沒有菌膜形成,無沉淀。菌種B呈乳脂狀,呈現乳白色,透明,單一菌落形狀為圓形,邊緣為鋸齒狀,菌體表面光滑且濕潤,不容易被挑起;在液體培養基生長渾濁,沒有菌膜形成,無沉淀。
2.2.2 菌種生理生化鑒定 菌種A、B均能進行葡萄糖氧化產酸,在生長溫度測定試驗中均有渾濁,無沉淀物和懸浮物產生。生長物有穿刺線向四周呈云霧狀擴散,表示菌種均有運動性。其他結果見表2。
2.2.3 掃描電鏡觀察 菌種A和菌種B都是桿狀菌,菌種A和B的掃描電鏡的照片見圖1,照片的放大倍數是10 000倍。菌體大小分別為(1.0~1.5) μm×(0.5~1.0) μm和(0.5~2.0) μm×(0.5~1.5) μm,均無芽孢,無鞭毛。
2.2.4 菌種的分子鑒定 菌種A及菌種B的完整基因序列長度分別是1 452 bp和1 451 bp。將菌種A的16S rDNA基因序列與GenBank數據庫中的數據比對發現該耐鹽菌的基因序列與Virgibacillus halodenitrificans strain DSM 10037同源性達到了99%。根據比對結果建立系統發育樹,見圖2。由分子鑒定結果可知,高效耐鹽菌A屬芽孢桿菌屬。
將菌種B的16S rDNA基因序列與GenBank數據庫中的數據比對,該菌基因序列與Piscibacillus salipiscarius strain RBU1-1同源性達99%。根據比對結果建立系統發育樹,見圖3。由分子鑒定結果可知,高效耐鹽菌B屬芽孢桿菌屬。
2.3 菌種的生長特性研究
2.3.1 溫度對菌種生長的影響 由圖4可知,菌種A和B的最適生長溫度均為30 ℃,溫度升高至35 ℃時,菌液的濃度降低,菌種生長十分緩慢。
2.3.2 pH對菌種生長的影響 由圖5可知,菌種A在pH為7~9時生長狀態良好,pH為3~5時生長十分緩慢。菌種B在pH為7~9時生長情況較好,pH為12時仍能生長。綜上所述,菌種A、B的最適pH值范圍為7~9,強酸的條件不適合菌種的生長,強堿性的條件菌種能夠生長。
2.3.3 鹽濃度對菌種生長的影響 由圖6可知,鹽濃度為10%~15%時,菌種A和B生長緩慢,鹽濃度為15%~25%時,菌種A和B生長迅速,鹽濃度為25%~32%時,菌種A和B仍能生長,但生長緩慢,綜上所述,菌種A和B耐鹽范圍比較大,可耐受較高鹽濃度。
3 小結與討論
1)以大慶鹽堿地取得的土壤樣本為菌源,利用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稀釋平板法分離純化,最終篩選得到能夠最高耐受鹽濃度32%的菌種A和菌種B。
2)經一系列生理生化試驗鑒定和16S rDNA測序比對,菌種A 為脫氮嗜鹽芽孢桿菌(Virgibacillus halodenitrificans strain DSM 10037),菌種 B 為咸魚芽孢桿菌(Piscibacillus salipiscarius strain RBU1-1),菌種A和B均屬芽孢桿菌屬。
3)通過單因素試驗可知,菌種A、B最優條件組合均為:溫度30 ℃,pH在7~9,鹽濃度20%。在此條件下,菌種生長最好。
參考文獻:
[1] 劉興土.松嫩平原退化土地整治與農業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 宋長春,何 巖,鄧 偉.松嫩平原鹽漬土壤生態地球化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3] 李取生,李秀軍,李曉軍,等.松嫩平原蘇打鹽堿地治理與利用[J].資源科學,2003(1):17-22.
[4] 周德慶,徐德強.微生物學實驗教程[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 姜朵朵.耐鹽苯酚降解菌的篩選鑒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D].鎮江:江蘇科技大學,2013.
[6] 米 琴,張玉琴,陳義光,等.青海鹽環境下革蘭氏陽性中度嗜鹽細菌的分離及其生物學特性[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3(3):86-90.
[7] 韋 娜,張前前,杜宗軍,等.極端嗜鹽菌Halomonas elogata的分離鑒定及其降解偶氮染料活性蘭BRF的條件優化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2012,32(9):2091-2096.
[8] 程麗娟,薛泉宏.微生物學實驗技術[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
[9] YOICHI K, MAKOTO O, TAKANORI I, et al. Varietal and seasonal differences in oxalate content of spinach [J]. Scientia Horticulturae,2003,97:203-210.
[10] 東秀珠,蔡妙英.常見細菌系統鑒定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11] 劉旭光,張 杰.分子生物學軟件應用[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彭西甜)
2.2.2 菌種生理生化鑒定 菌種A、B均能進行葡萄糖氧化產酸,在生長溫度測定試驗中均有渾濁,無沉淀物和懸浮物產生。生長物有穿刺線向四周呈云霧狀擴散,表示菌種均有運動性。其他結果見表2。
2.2.3 掃描電鏡觀察 菌種A和菌種B都是桿狀菌,菌種A和B的掃描電鏡的照片見圖1,照片的放大倍數是10 000倍。菌體大小分別為(1.0~1.5) μm×(0.5~1.0) μm和(0.5~2.0) μm×(0.5~1.5) μm,均無芽孢,無鞭毛。
2.2.4 菌種的分子鑒定 菌種A及菌種B的完整基因序列長度分別是1 452 bp和1 451 bp。將菌種A的16S rDNA基因序列與GenBank數據庫中的數據比對發現該耐鹽菌的基因序列與Virgibacillus halodenitrificans strain DSM 10037同源性達到了99%。根據比對結果建立系統發育樹,見圖2。由分子鑒定結果可知,高效耐鹽菌A屬芽孢桿菌屬。
將菌種B的16S rDNA基因序列與GenBank數據庫中的數據比對,該菌基因序列與Piscibacillus salipiscarius strain RBU1-1同源性達99%。根據比對結果建立系統發育樹,見圖3。由分子鑒定結果可知,高效耐鹽菌B屬芽孢桿菌屬。
2.3 菌種的生長特性研究
2.3.1 溫度對菌種生長的影響 由圖4可知,菌種A和B的最適生長溫度均為30 ℃,溫度升高至35 ℃時,菌液的濃度降低,菌種生長十分緩慢。
2.3.2 pH對菌種生長的影響 由圖5可知,菌種A在pH為7~9時生長狀態良好,pH為3~5時生長十分緩慢。菌種B在pH為7~9時生長情況較好,pH為12時仍能生長。綜上所述,菌種A、B的最適pH值范圍為7~9,強酸的條件不適合菌種的生長,強堿性的條件菌種能夠生長。
2.3.3 鹽濃度對菌種生長的影響 由圖6可知,鹽濃度為10%~15%時,菌種A和B生長緩慢,鹽濃度為15%~25%時,菌種A和B生長迅速,鹽濃度為25%~32%時,菌種A和B仍能生長,但生長緩慢,綜上所述,菌種A和B耐鹽范圍比較大,可耐受較高鹽濃度。
3 小結與討論
1)以大慶鹽堿地取得的土壤樣本為菌源,利用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稀釋平板法分離純化,最終篩選得到能夠最高耐受鹽濃度32%的菌種A和菌種B。
2)經一系列生理生化試驗鑒定和16S rDNA測序比對,菌種A 為脫氮嗜鹽芽孢桿菌(Virgibacillus halodenitrificans strain DSM 10037),菌種 B 為咸魚芽孢桿菌(Piscibacillus salipiscarius strain RBU1-1),菌種A和B均屬芽孢桿菌屬。
3)通過單因素試驗可知,菌種A、B最優條件組合均為:溫度30 ℃,pH在7~9,鹽濃度20%。在此條件下,菌種生長最好。
參考文獻:
[1] 劉興土.松嫩平原退化土地整治與農業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 宋長春,何 巖,鄧 偉.松嫩平原鹽漬土壤生態地球化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3] 李取生,李秀軍,李曉軍,等.松嫩平原蘇打鹽堿地治理與利用[J].資源科學,2003(1):17-22.
[4] 周德慶,徐德強.微生物學實驗教程[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 姜朵朵.耐鹽苯酚降解菌的篩選鑒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D].鎮江:江蘇科技大學,2013.
[6] 米 琴,張玉琴,陳義光,等.青海鹽環境下革蘭氏陽性中度嗜鹽細菌的分離及其生物學特性[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3(3):86-90.
[7] 韋 娜,張前前,杜宗軍,等.極端嗜鹽菌Halomonas elogata的分離鑒定及其降解偶氮染料活性蘭BRF的條件優化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2012,32(9):2091-2096.
[8] 程麗娟,薛泉宏.微生物學實驗技術[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
[9] YOICHI K, MAKOTO O, TAKANORI I, et al. Varietal and seasonal differences in oxalate content of spinach [J]. Scientia Horticulturae,2003,97:203-210.
[10] 東秀珠,蔡妙英.常見細菌系統鑒定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11] 劉旭光,張 杰.分子生物學軟件應用[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彭西甜)
2.2.2 菌種生理生化鑒定 菌種A、B均能進行葡萄糖氧化產酸,在生長溫度測定試驗中均有渾濁,無沉淀物和懸浮物產生。生長物有穿刺線向四周呈云霧狀擴散,表示菌種均有運動性。其他結果見表2。
2.2.3 掃描電鏡觀察 菌種A和菌種B都是桿狀菌,菌種A和B的掃描電鏡的照片見圖1,照片的放大倍數是10 000倍。菌體大小分別為(1.0~1.5) μm×(0.5~1.0) μm和(0.5~2.0) μm×(0.5~1.5) μm,均無芽孢,無鞭毛。
2.2.4 菌種的分子鑒定 菌種A及菌種B的完整基因序列長度分別是1 452 bp和1 451 bp。將菌種A的16S rDNA基因序列與GenBank數據庫中的數據比對發現該耐鹽菌的基因序列與Virgibacillus halodenitrificans strain DSM 10037同源性達到了99%。根據比對結果建立系統發育樹,見圖2。由分子鑒定結果可知,高效耐鹽菌A屬芽孢桿菌屬。
將菌種B的16S rDNA基因序列與GenBank數據庫中的數據比對,該菌基因序列與Piscibacillus salipiscarius strain RBU1-1同源性達99%。根據比對結果建立系統發育樹,見圖3。由分子鑒定結果可知,高效耐鹽菌B屬芽孢桿菌屬。
2.3 菌種的生長特性研究
2.3.1 溫度對菌種生長的影響 由圖4可知,菌種A和B的最適生長溫度均為30 ℃,溫度升高至35 ℃時,菌液的濃度降低,菌種生長十分緩慢。
2.3.2 pH對菌種生長的影響 由圖5可知,菌種A在pH為7~9時生長狀態良好,pH為3~5時生長十分緩慢。菌種B在pH為7~9時生長情況較好,pH為12時仍能生長。綜上所述,菌種A、B的最適pH值范圍為7~9,強酸的條件不適合菌種的生長,強堿性的條件菌種能夠生長。
2.3.3 鹽濃度對菌種生長的影響 由圖6可知,鹽濃度為10%~15%時,菌種A和B生長緩慢,鹽濃度為15%~25%時,菌種A和B生長迅速,鹽濃度為25%~32%時,菌種A和B仍能生長,但生長緩慢,綜上所述,菌種A和B耐鹽范圍比較大,可耐受較高鹽濃度。
3 小結與討論
1)以大慶鹽堿地取得的土壤樣本為菌源,利用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稀釋平板法分離純化,最終篩選得到能夠最高耐受鹽濃度32%的菌種A和菌種B。
2)經一系列生理生化試驗鑒定和16S rDNA測序比對,菌種A 為脫氮嗜鹽芽孢桿菌(Virgibacillus halodenitrificans strain DSM 10037),菌種 B 為咸魚芽孢桿菌(Piscibacillus salipiscarius strain RBU1-1),菌種A和B均屬芽孢桿菌屬。
3)通過單因素試驗可知,菌種A、B最優條件組合均為:溫度30 ℃,pH在7~9,鹽濃度20%。在此條件下,菌種生長最好。
參考文獻:
[1] 劉興土.松嫩平原退化土地整治與農業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 宋長春,何 巖,鄧 偉.松嫩平原鹽漬土壤生態地球化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3] 李取生,李秀軍,李曉軍,等.松嫩平原蘇打鹽堿地治理與利用[J].資源科學,2003(1):17-22.
[4] 周德慶,徐德強.微生物學實驗教程[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 姜朵朵.耐鹽苯酚降解菌的篩選鑒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D].鎮江:江蘇科技大學,2013.
[6] 米 琴,張玉琴,陳義光,等.青海鹽環境下革蘭氏陽性中度嗜鹽細菌的分離及其生物學特性[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3(3):86-90.
[7] 韋 娜,張前前,杜宗軍,等.極端嗜鹽菌Halomonas elogata的分離鑒定及其降解偶氮染料活性蘭BRF的條件優化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2012,32(9):2091-2096.
[8] 程麗娟,薛泉宏.微生物學實驗技術[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
[9] YOICHI K, MAKOTO O, TAKANORI I, et al. Varietal and seasonal differences in oxalate content of spinach [J]. Scientia Horticulturae,2003,97:203-210.
[10] 東秀珠,蔡妙英.常見細菌系統鑒定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11] 劉旭光,張 杰.分子生物學軟件應用[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彭西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