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劍 楊新筍 蘇文瑾 等
摘要:以湖北省甘薯主產區的十堰市、武漢市、宜昌市分離純化的蔓割病病原菌為材料,對10個甘薯品種進行抗病性鑒定。結果表明,所有品種接種后均有發病植株,10個品種中蔓割病抗病性最好的是“3018”,其次是鄂薯11號、“3046”最感病。接種7 d,3個地方的菌株致病力由強到弱依次是十堰市菌株、 武漢市菌株 、宜昌市菌株。
關鍵詞:甘薯品種;甘薯蔓割病;抗性鑒定
中圖分類號:S435.31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22-5422-02
甘薯具有高產、穩產、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營養豐富、用途廣泛等特點,是中國僅次于水稻、小麥和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甘薯蔓割病(Sweet potato fusarium wilt)又稱鐮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 batatas)枯萎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1,2]。病害在田間隨機分布,是薯區的重要病害之一,對甘薯高產、穩產威脅極大,一般減產10%~20%,重者達50%以上[3]。此病是中國南方甘薯區的主要病害,近年來在長江中下游區域有蔓延的趨勢,根據2011年湖北省甘薯主產區主要甘薯病害調查,該省十堰市、武漢市、荊州市及宜昌市均發現了甘薯蔓割病的危害,部分田塊發病率高達30%以上。甘薯的不同品種(系)抗病力有很大的差異,為此選用10個不同品種進行抗病試驗,以期選出蔓割病高抗品種,為抗病育種工作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0個甘薯品種包括:湖北省2012年參加長江區域試驗的品種“07899”、鄂薯11號、“08101”、“3046”、“3018”;通過國際合作專項引進的外引材料韓4、泰4、泰5、韓7、韓5。病原菌為2011-2012年間在湖北省甘薯主產區的十堰市、武漢市、宜昌市等地采集并分離純化得到的蔓割病病原菌菌株,命名為SY菌株、WH菌株及YC菌株。
1.2 試驗方法
盆栽接種,每個品種每個地方菌株的組合接種5盆,每盆種植3株,共接種15株。人工接種,采取針頭注射方式,在實驗室中將3個不同地區分離的病原菌調配成孢子數為3×107個/mL的菌液,每株注射1 mL菌液,栽后7~10 d保持土壤濕潤但不積水。接種7、14、21 d分3次逐株挖根剖莖檢查維管束變褐程度,計數枯死株,計算病情指數[4-7]。
2 結果與分析
調查結果(表1)顯示,所有品種接種7 d均有發病植株,蔓割病抗病性最好的品種是鄂薯11號,其次是“3018”,“3046”最感病。3個菌株中,致病力由強到弱依次是十堰市菌株、武漢市菌株、宜昌市菌株。所有品種接種14 d均有發病植株,與7 d相比,發病率有所降低,蔓割病抗病性最好的品種是“3018”,其次是鄂薯11號,“3046”最感病。與7 d相比,品種的抗性高低沒有顯著變化,3個菌株致病力強弱差異不明顯。21 d所有品種均有發病植株,與前期調查相比,發病率繼續降低,蔓割病抗病性最好的品種是“3018”,其次是鄂薯11號,“3046”最感病。與前期調查相比,品種的抗性高低沒有顯著變化,3個的菌株致病力與前期各自的表現差別不明顯。
3 小結
1)10個品種接種后均有發病植株,且發病特征非常明顯。
2)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病率有降低趨勢,可能與后期溫度降低有關。
3)10個品種中蔓割病抗病性最好的是參加2012年國家區域試驗的“3018”,其次是鄂薯11號,“3046”最感病。外引材料中韓7、泰4抗蔓割病,泰5不抗蔓割病。不同時間調查顯示,品種的抗性具有較高的穩定性。
4)接種7 d,3個蔓割病菌株的致病力由強到弱依次是十堰市菌株 、 武漢市菌株、 宜昌市菌株。接種21 d,3個地方的菌株的致病力差異不明顯。
參考文獻:
[1] 福建莆田地區農科所,平潭縣農技站.甘薯蔓割病的發生規律與防治[J].福建農業科技,1978(2):27-32.
[2] 方樹民,陳玉森.福建省甘薯蔓割病現狀與研究進展[J].植物保護,2004,30(5):19-22.
[3] 小川奎,褚茗莉.甘薯蔓割病的防治[J].雜糧作物,1984(1):56.
[4] 方樹民,陳玉森,鄭光武.甘薯主栽品種對甘薯瘟和蔓割病抗性評價[J].植物保護,2002,28(6):23-25.
[5] 柯玉琴,潘廷國,伍迪明,等.甘薯抗蔓割病的生理機制I.感染蔓割病后甘薯葉片脂質過氧化及保護酶的變化[J].福建農業大學學報,1994,23(1):112-116.
[6] 柯玉琴,潘廷國.甘薯抗蔓割病的生理機制II 甘薯抗蔓割病與多酚氧化酶及其同功酶的關系[J].福建農業大學學報,1996,25(3):377-380.
[7] COLLINS W W,NIELSEN L W. Fusarium wilt resistance in sweet potatoes [J].Phytopathology,1976,66(4):489-493.
(責任編輯 陳 焰)
摘要:以湖北省甘薯主產區的十堰市、武漢市、宜昌市分離純化的蔓割病病原菌為材料,對10個甘薯品種進行抗病性鑒定。結果表明,所有品種接種后均有發病植株,10個品種中蔓割病抗病性最好的是“3018”,其次是鄂薯11號、“3046”最感病。接種7 d,3個地方的菌株致病力由強到弱依次是十堰市菌株、 武漢市菌株 、宜昌市菌株。
關鍵詞:甘薯品種;甘薯蔓割病;抗性鑒定
中圖分類號:S435.31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22-5422-02
甘薯具有高產、穩產、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營養豐富、用途廣泛等特點,是中國僅次于水稻、小麥和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甘薯蔓割病(Sweet potato fusarium wilt)又稱鐮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 batatas)枯萎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1,2]。病害在田間隨機分布,是薯區的重要病害之一,對甘薯高產、穩產威脅極大,一般減產10%~20%,重者達50%以上[3]。此病是中國南方甘薯區的主要病害,近年來在長江中下游區域有蔓延的趨勢,根據2011年湖北省甘薯主產區主要甘薯病害調查,該省十堰市、武漢市、荊州市及宜昌市均發現了甘薯蔓割病的危害,部分田塊發病率高達30%以上。甘薯的不同品種(系)抗病力有很大的差異,為此選用10個不同品種進行抗病試驗,以期選出蔓割病高抗品種,為抗病育種工作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0個甘薯品種包括:湖北省2012年參加長江區域試驗的品種“07899”、鄂薯11號、“08101”、“3046”、“3018”;通過國際合作專項引進的外引材料韓4、泰4、泰5、韓7、韓5。病原菌為2011-2012年間在湖北省甘薯主產區的十堰市、武漢市、宜昌市等地采集并分離純化得到的蔓割病病原菌菌株,命名為SY菌株、WH菌株及YC菌株。
1.2 試驗方法
盆栽接種,每個品種每個地方菌株的組合接種5盆,每盆種植3株,共接種15株。人工接種,采取針頭注射方式,在實驗室中將3個不同地區分離的病原菌調配成孢子數為3×107個/mL的菌液,每株注射1 mL菌液,栽后7~10 d保持土壤濕潤但不積水。接種7、14、21 d分3次逐株挖根剖莖檢查維管束變褐程度,計數枯死株,計算病情指數[4-7]。
2 結果與分析
調查結果(表1)顯示,所有品種接種7 d均有發病植株,蔓割病抗病性最好的品種是鄂薯11號,其次是“3018”,“3046”最感病。3個菌株中,致病力由強到弱依次是十堰市菌株、武漢市菌株、宜昌市菌株。所有品種接種14 d均有發病植株,與7 d相比,發病率有所降低,蔓割病抗病性最好的品種是“3018”,其次是鄂薯11號,“3046”最感病。與7 d相比,品種的抗性高低沒有顯著變化,3個菌株致病力強弱差異不明顯。21 d所有品種均有發病植株,與前期調查相比,發病率繼續降低,蔓割病抗病性最好的品種是“3018”,其次是鄂薯11號,“3046”最感病。與前期調查相比,品種的抗性高低沒有顯著變化,3個的菌株致病力與前期各自的表現差別不明顯。
3 小結
1)10個品種接種后均有發病植株,且發病特征非常明顯。
2)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病率有降低趨勢,可能與后期溫度降低有關。
3)10個品種中蔓割病抗病性最好的是參加2012年國家區域試驗的“3018”,其次是鄂薯11號,“3046”最感病。外引材料中韓7、泰4抗蔓割病,泰5不抗蔓割病。不同時間調查顯示,品種的抗性具有較高的穩定性。
4)接種7 d,3個蔓割病菌株的致病力由強到弱依次是十堰市菌株 、 武漢市菌株、 宜昌市菌株。接種21 d,3個地方的菌株的致病力差異不明顯。
參考文獻:
[1] 福建莆田地區農科所,平潭縣農技站.甘薯蔓割病的發生規律與防治[J].福建農業科技,1978(2):27-32.
[2] 方樹民,陳玉森.福建省甘薯蔓割病現狀與研究進展[J].植物保護,2004,30(5):19-22.
[3] 小川奎,褚茗莉.甘薯蔓割病的防治[J].雜糧作物,1984(1):56.
[4] 方樹民,陳玉森,鄭光武.甘薯主栽品種對甘薯瘟和蔓割病抗性評價[J].植物保護,2002,28(6):23-25.
[5] 柯玉琴,潘廷國,伍迪明,等.甘薯抗蔓割病的生理機制I.感染蔓割病后甘薯葉片脂質過氧化及保護酶的變化[J].福建農業大學學報,1994,23(1):112-116.
[6] 柯玉琴,潘廷國.甘薯抗蔓割病的生理機制II 甘薯抗蔓割病與多酚氧化酶及其同功酶的關系[J].福建農業大學學報,1996,25(3):377-380.
[7] COLLINS W W,NIELSEN L W. Fusarium wilt resistance in sweet potatoes [J].Phytopathology,1976,66(4):489-493.
(責任編輯 陳 焰)
摘要:以湖北省甘薯主產區的十堰市、武漢市、宜昌市分離純化的蔓割病病原菌為材料,對10個甘薯品種進行抗病性鑒定。結果表明,所有品種接種后均有發病植株,10個品種中蔓割病抗病性最好的是“3018”,其次是鄂薯11號、“3046”最感病。接種7 d,3個地方的菌株致病力由強到弱依次是十堰市菌株、 武漢市菌株 、宜昌市菌株。
關鍵詞:甘薯品種;甘薯蔓割病;抗性鑒定
中圖分類號:S435.31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22-5422-02
甘薯具有高產、穩產、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營養豐富、用途廣泛等特點,是中國僅次于水稻、小麥和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甘薯蔓割病(Sweet potato fusarium wilt)又稱鐮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 batatas)枯萎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1,2]。病害在田間隨機分布,是薯區的重要病害之一,對甘薯高產、穩產威脅極大,一般減產10%~20%,重者達50%以上[3]。此病是中國南方甘薯區的主要病害,近年來在長江中下游區域有蔓延的趨勢,根據2011年湖北省甘薯主產區主要甘薯病害調查,該省十堰市、武漢市、荊州市及宜昌市均發現了甘薯蔓割病的危害,部分田塊發病率高達30%以上。甘薯的不同品種(系)抗病力有很大的差異,為此選用10個不同品種進行抗病試驗,以期選出蔓割病高抗品種,為抗病育種工作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0個甘薯品種包括:湖北省2012年參加長江區域試驗的品種“07899”、鄂薯11號、“08101”、“3046”、“3018”;通過國際合作專項引進的外引材料韓4、泰4、泰5、韓7、韓5。病原菌為2011-2012年間在湖北省甘薯主產區的十堰市、武漢市、宜昌市等地采集并分離純化得到的蔓割病病原菌菌株,命名為SY菌株、WH菌株及YC菌株。
1.2 試驗方法
盆栽接種,每個品種每個地方菌株的組合接種5盆,每盆種植3株,共接種15株。人工接種,采取針頭注射方式,在實驗室中將3個不同地區分離的病原菌調配成孢子數為3×107個/mL的菌液,每株注射1 mL菌液,栽后7~10 d保持土壤濕潤但不積水。接種7、14、21 d分3次逐株挖根剖莖檢查維管束變褐程度,計數枯死株,計算病情指數[4-7]。
2 結果與分析
調查結果(表1)顯示,所有品種接種7 d均有發病植株,蔓割病抗病性最好的品種是鄂薯11號,其次是“3018”,“3046”最感病。3個菌株中,致病力由強到弱依次是十堰市菌株、武漢市菌株、宜昌市菌株。所有品種接種14 d均有發病植株,與7 d相比,發病率有所降低,蔓割病抗病性最好的品種是“3018”,其次是鄂薯11號,“3046”最感病。與7 d相比,品種的抗性高低沒有顯著變化,3個菌株致病力強弱差異不明顯。21 d所有品種均有發病植株,與前期調查相比,發病率繼續降低,蔓割病抗病性最好的品種是“3018”,其次是鄂薯11號,“3046”最感病。與前期調查相比,品種的抗性高低沒有顯著變化,3個的菌株致病力與前期各自的表現差別不明顯。
3 小結
1)10個品種接種后均有發病植株,且發病特征非常明顯。
2)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病率有降低趨勢,可能與后期溫度降低有關。
3)10個品種中蔓割病抗病性最好的是參加2012年國家區域試驗的“3018”,其次是鄂薯11號,“3046”最感病。外引材料中韓7、泰4抗蔓割病,泰5不抗蔓割病。不同時間調查顯示,品種的抗性具有較高的穩定性。
4)接種7 d,3個蔓割病菌株的致病力由強到弱依次是十堰市菌株 、 武漢市菌株、 宜昌市菌株。接種21 d,3個地方的菌株的致病力差異不明顯。
參考文獻:
[1] 福建莆田地區農科所,平潭縣農技站.甘薯蔓割病的發生規律與防治[J].福建農業科技,1978(2):27-32.
[2] 方樹民,陳玉森.福建省甘薯蔓割病現狀與研究進展[J].植物保護,2004,30(5):19-22.
[3] 小川奎,褚茗莉.甘薯蔓割病的防治[J].雜糧作物,1984(1):56.
[4] 方樹民,陳玉森,鄭光武.甘薯主栽品種對甘薯瘟和蔓割病抗性評價[J].植物保護,2002,28(6):23-25.
[5] 柯玉琴,潘廷國,伍迪明,等.甘薯抗蔓割病的生理機制I.感染蔓割病后甘薯葉片脂質過氧化及保護酶的變化[J].福建農業大學學報,1994,23(1):112-116.
[6] 柯玉琴,潘廷國.甘薯抗蔓割病的生理機制II 甘薯抗蔓割病與多酚氧化酶及其同功酶的關系[J].福建農業大學學報,1996,25(3):377-380.
[7] COLLINS W W,NIELSEN L W. Fusarium wilt resistance in sweet potatoes [J].Phytopathology,1976,66(4):489-493.
(責任編輯 陳 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