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張世威
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分析及其對策
———基于供應鏈融資的角度
●福建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張世威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是全球性的“老問題”,而在我國經濟轉軌、產業結構調整的特殊背景下,中小企業面臨著銀根緊、融資貴的“新困境”。供應鏈融資模式的出現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新契機。如何通過金融產品的創新,集合物流、信息流與資金流,從而實現資源整合下的融資關系的多方共贏局面,是當下的熱點話題。本文通過對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現狀進行分析,總結了其背后的問題及原因,并基于供應鏈融資的角度對困境的解決提供了對策。
中小企業 融資困境 融資結構供應鏈融資
中小企業是一國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的數量都具有絕對優勢。除此之外,中小企業對于支持經濟增長、解決就業問題也具有重要作用。Ayyagari等(2003)指出中小企業對總就業的貢獻率在低收入國家為17.6%,在高收入國家為57.24%;而其對于GDP的貢獻在低收入國家為15.56%,在高收入國家則高達51.45%。根據我國工商局相關統計數據,中小企業的數量占我國企業總量的98%,創造了超過80%的新增就業以及60%的工業企業總產值(吳曉菲,2007)。
而與之重要性呈現鮮明反差的是中小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根據近期全國工商聯調查報告,當前90%的規模以下企業沒有與銀行發生過任何借貸關系,而微小企業這一數據則高達95%。抵押物的缺乏、信譽資質較差以及貸款成本效益低使得中小企業融資是一個長期性問題。而隨著我國銀根的縮緊、經濟轉型的加速,中小企業近年來的融資環境更添新困境。融資難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瓶頸。因此,如何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促進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充分發揮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是當今社會各界必須解決的問題。
產品分工的大趨勢下供應鏈的產生為中小企業融資,特別是流動資金融資,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供應鏈融資基于核心企業的優質信用資質,通過對整體產業鏈企業進行授信,打通了上下游企業的融資瓶頸,降低了融資成本,實現了銀行、核心企業以及上下游企業的多方共贏。實踐經驗表明,該項金融創新對于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有較大幫助。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是當前財務領域的熱點問題,分析其困境形成的原因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小企業自身的原因。中小企業的經營風險大、治理問題多以及其較為保守的經營理念使得其難以在信貸市場占據優勢,這是融資難的內部原因。
李揚、楊思群(2001)認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主要是由于其本身較高的破產比率,同時資信等級較低、資產狀況較差又使得中小企業缺乏有效的擔保抵押物,因此難以取得信貸。除此之外,中小企業信息披露不充分、抗風險能力較差也是其難以獲得信貸的重要原因。楊俊龍(2003)認為中小企業治理問題較多、產權不夠明晰、風險變數較大等問題導致中小企業難以在融資市場上獲得投資方的青睞。而王常柏(2003)則認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除了自身實力以及財務狀況外,相對落后的經營理念也是其困境產生的原因。企業“寧當雞頭不當鳳尾”的意識使之聯合擴大的積極性較低,融資方式保守、融資渠道局限是其面臨困境的主要原因。
(二)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下中小企業由于具有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的動機而難以獲得銀行貸款,這是融資難的市場原因。
Stiglitz和Weiss(1981)首次對信息不對稱對信貸供給的影響進行研究,認為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使得銀行不得不采取授信的方式來平衡供需,而這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原因。
林毅夫、李永軍(2001)認為在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中,由于中小企業存在資金獲取前使用信息優勢而在資金使用中損害資金提供者利益的動機,因此會導致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而徐洪水(2001)認為銀企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資金的有效供給減少,加劇了中小企業融資的資金缺口。
(三)制度原因。信貸體系的不健全、信貸監管的加緊、利率市場化進程的緩慢是中小企業難以獲得信貸的制度原因。
陳佳貴(1999)認為銀行出于自身成本收益角度的考慮對信用水平較低的中小企業放貸較少,而歸其原因是因為缺乏專門為中小企業進行服務的機構,如信用擔保等。而張杰(2000)則認為現有金融體制下銀行對大型國企依存度較高,信貸市場存在所有制歧視的問題。但是,歐陽凌(2004)認為這一問題雖然在經濟轉軌期較為突出,但從長期來看只要金融體制改革和經濟市場化能夠有效推進,該問題的影響將會逐步減弱。陳文漢(2006)認為中小企業融資難不僅是難以獲得銀行信貸的問題,而且更多在于資本市場層次的不健全、交易工具的欠缺;二板市場與柜臺交易市場的不繁榮以及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使得中小企業由于無法尋找更適合自己的融資方式而陷入困境。
(四)銀行以及政府等關聯方的原因。日益嚴格的信貸監管、扭曲的銀企關系以及過度的行政干預等關聯方的角色缺失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原因。
胡旭陽(2006)認為我國較為嚴格的金融監管環境導致銀行更注重風險管理,因此更愿意與現金流量好、還貸能力較強的大型企業合作,而將未來前景不確定性較高的中小企業拒之門外。他還指出這種行為對于銀行來說是不具備投資效率的,同時會使銀行由于過度依賴部分企業而帶來風險集中的問題。劉穎(2003)認為我國轉軌經濟的特殊環境下中小企業面臨的行業準入限制較多而政策扶植力度較弱,同時政府對民間資本市場的簡單切斷、對市場運行的過度行政干預也導致了中小企業難以在資本市場上融資。除此之外,胡旺聯(2002)指出我國政府對于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制定尚有較多問題,其中包括上市審批制過度關注規模與所有制、配套金融建設不健全、信貸權利人保護不足等。
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許多學者提出了諸多建議,包括加強中小企業自身建設、建立健全擔保體系以及相關直接融資以及間接融資渠道、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等。羅正英(2003)基于信譽鏈思想,認為中小企業應當建立“大企業監督式制度”,與大企業的信譽掛鉤,從而提高自己的信用評級。陳曉紅(2009)從倉單質押的角度認為,可以通過利用應收賬款的自償性融資,通過質押倉單的方式向銀行借貸。牛曉健(2012)則引入供應鏈融資思想,認為該種融資方式是商業銀行在貿易融資領域的重要突破,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小企業資金匱乏的現狀。
(一)供應鏈融資定義。供應鏈融資源于物流管理,前身為供應鏈管理,最初多運用于產業鏈條管理的局部性研究,如存貨控制、物資供應以及采購銷售等。隨著經濟發展以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供應鏈融資逐漸被廣泛應用,如工商銀行為沃爾瑪與中小供應商提供的 “反保理”服務成功解決了沃爾瑪供應商的融資問題。《歐洲貨幣》將供應鏈融資稱為“銀行交易中最熱門的話題”,并認為該項業務會持續增溫。
對于供應鏈融資的定義,根據其組成部分可以分為三個角度,即核心企業、供應鏈交易平臺服務商以及銀行。匯總其各方特點,可以為其做如下定義:供應鏈融資,即銀行根據供應鏈上的真實貿易背景和供應鏈核心主導企業的信用水平,以企業貿易行為產生的未來現金流為直接還款來源,配合銀行的短期金融產品和封閉的貸款操作進行的單筆或者額度授信方式的融資業務。
(二)供應鏈融資模式。供應鏈融資通過一攬子金融服務的方式,沖破了不動產質押的約束,是對物流金融的擴展,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特別是流動資金融資困境的破局提供了嶄新的思路。供應鏈融資的本質為借助大企業良好的商業信譽以及強大的履約能力,在充分利用應收賬款“自償性融資”特點的基礎上,為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其基本運營模式為:首先,供應鏈企業產生以真實貿易為基礎的應收應付現金流;然后,供應鏈電子交易服務平臺將該現金流與物流、信息流進行整合;最后,由銀行等金融機構基于供應鏈核心企業信用,為企業提供融資、結算、監管、收款等一系列“一攬子”綜合服務。通過對現有供應鏈融資模式進行總結,可以將其歸類為三種具體的運作模式,即動產質押、應收款質押以及“廠商銀”。
1.動產質押。《物權法》頒布之后,倉單成為銀行可接受的質押品。該模式下中小企業將存貨、倉單、合格證等動產進行質押后獲得銀行貸款,緩解其現金流短缺的風險。銀行為控制風險與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對物流動向進行監管,同時與核心企業簽訂回購協議,借助大企業強大的償付能力增加中小企業的信用。
2.應收賬款融資。上游中小企業轉讓或者質押核心企業的應收賬款單據,向銀行申請期限不超過應收賬款賬齡的短期貸款。根據應收賬款是否轉移可以分為應收賬款保理和應收賬款質押。應收賬款融資模式是銀行依托對物流、資金流即信息流的控制,將產業鏈企業進行信用捆綁,在有效控制授信風險的前提下提供授信。該運營方式要求銀行對應收款進行嚴格管控,如實施追蹤分析、完善應收款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催收機制等。除此之外,貸款的授信基礎并非建立在傳統的企業財務狀況風險評估之上,而是以交易為基礎。同時該模式中核心企業往往為與銀行存在長期穩定信貸關系的優質企業,在融資過程中起著反擔保的作用。
3.“廠商銀”。“廠商銀”,即保兌倉融資,是基于商品提貨權的一種融資業務。該模式中生產商、經銷商、倉庫以及銀行四方簽署合作協議,具體運作如下:銀行通過購買相關商品提貨權的手段控制中小企業,為經銷商提供貸款,并依據其銷售回款的金額以交易為單位釋放貨權;上游核心企業出于擴大銷售以及穩定產業鏈的目的,提供回購以及擔保;第三方物流企業則與銀行簽訂協議,對貨物進行監管與擔保;下游中小企業通過支付一定比例保證金之后取得銀行貸款,進而向核心企業進行購貨分銷。該融資模式下現金與貨權一一對應,實現了融資企業的杠桿采購以及批量銷售。
(三)供應鏈融資特點。供應鏈融資是對銀行傳統授信理念的突破與創新,與傳統流動資金融資的區別較大。其建立在核心企業的信用基礎之上,以此為出發點為上下游企業融入資金,因此其具有長期穩定性、整體性以及外包性的特點(陳曉紅,2008)。
其具體特點表現為:第一,從授信的角度而言,供應鏈融資的信用主體為整個產業鏈企業,評級范圍較大;第二,傳統信貸要求企業具有良好的綜合盈利能力以及優質的抵押資產,償貸來源為綜合收入,而供應鏈融資的質押品可以為動產,且以逐筆交易為還款基礎;第三,與傳統信貸解決個體企業融資相比,供應鏈融資為整個產業鏈的穩定運行以及整合升級供血;第四,該種融資模式下銀行的角色從靜態關注企業的財務狀況轉變為動態參與企業經營交易過程,在為企業提供持續的資金支持之外,還提供多種中間服務。
(一)優勢分析。供應鏈融資是金融服務的創新,其通過針對整體產業鏈的資金信貸運作,實現了上下游企業、核心企業、產業鏈以及銀行的多方共贏。具體表現為:第一,其解決了上下游企業的資金不足問題,實現了資金的有效運用;第二,其為核心企業提供了更加穩定的經營環境,有助于核心企業獲得采購價格優惠以及銷售的擴大;第三,其解決了產業整體的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實現了上下游資源的整合,增強整體競爭力;第四,其降低了銀行逐一授信的成本,為銀行發展新客戶、擴大中間業務提供了商機。
(二)劣勢分析。供應鏈融資雖然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狀,但也面臨著諸多問題。第一,由于其運營基于整個產業鏈,因此隨著金融工具向上下游企業延伸,風險也會隨之擴散。如果鏈條的某一成員出現問題,那么風險會迅速地在整條供應鏈中擴散。第二,由于我國尚未建立起一個完善的信用評價體系,銀行無法完成對供應鏈所有企業的調查分析,因此不可能對供應鏈情況進行完全把控,從而做到及時調整授信,控制風險。第三,由于供應鏈提供的服務較為豐富,因此銀行面對的客戶需求也就更為復雜。同時,在融資過程中不同部門的不同訴求也會給銀行具體工作的展開帶來挑戰,如決策部門要求保證現金周轉速度、資金管理部門要求保障資金安全、銷售部門要求擴大銷量。第四,供應鏈融資覆蓋產業上下游,多涉及對外貿易,因此匯率風險相對較大。
(三)政策建議。供應鏈融資對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解決具有重大意義,為中小企業、銀行以及第三方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其發展除了市場的推進,還需要參與各方的配合以及政府外部環境的營造與指導。
第一,政府應扮演好政策制定者與引導者的角色,應當逐步完善信用評價體系以及其他相關配套建設。通過政策的制定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消除各方顧慮,積極推進供應鏈融資的展開。同時,應適當引進民間資本,在控制風險的同時擴大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第二,銀行應當充分意識到供應鏈融資的重要性,建立專業的管理體制,完善相關服務,改變傳統融資理念,實現銀行與產業鏈的資源整合與流程再造。同時銀行應當完善風險管控機制,建立專業的團隊,實現對款項的控制以及相關匯率風險的覆蓋。
第三,企業應當改變傳統經營理念,充分運用現有金融服務,努力擺脫融資困境。同時第三方企業,如物流公司、倉儲公司等應與供應鏈企業加強合作,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同時,擴大自己的業務范圍。
供應鏈融資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解決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由于其在我國處于起步初期,仍需要進一步的優化與完善,而這需要理論界與實務界的共同努力。■
1.Arragari ect.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cross the globe:a new database[R].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2.J.E.Stiglitz,A.Weiss.198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陳佳貴.1999.構筑我國中小企業支持體系的思考[J].財貿經濟,5。
4.陳文漢.2006.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解決及對策[J].華東經濟管理,11。
5.陳曉紅等.2008.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6.陳曉紅等.2009.中小上市公司成長性研究報告[R].資本市場,7。
7.胡旺聯.2002.規范政府行為,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4。
8.胡旭陽.2006.民營企業家的政治身份與民營企業融資便利[J].管理世界,5。
9.李揚、楊思群.2001.中小企業融資與銀行[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10.林毅夫、李永軍.2001.中小金融機構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1。
11.羅正英.2003.信譽鏈假說:中小企業融資能力放大[J].上海經濟研究,5。
12.劉穎.2003.關于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探究[J].武漢大學學報,3。

13.牛曉健等.2012.供應鏈融資風險測度與管理[J].金融研究,11。
14.歐陽凌、歐陽令南.2004.中小企業融資瓶頸研究——一個基于產權理論以及信息不對稱的分析框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4。
15.王常柏.2003.構建財政、貨幣政策相結合的中小企業融資機制[J].金融與經濟,5。
16.吳曉菲.2007.中小企業融資制約因素[J].發展研究,7。
17.徐洪水.2001.金融缺口和交易成本最小化[J].金融研究,11。
18.楊俊龍.2003.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新探[J].經濟問題探索,3。
19.張杰.2000.民營經濟的金融困境與融資次序[J].經濟研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