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 羅婉麗
企業應收賬款保理業務的探討
●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 羅婉麗

應收賬款作為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市場經濟下商業信用的盛行,其規模不容小覷,周轉率也是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為了打破應收賬款不能收回而導致的資金鏈斷裂困境,在提高應收賬款周轉率的同時,也要考慮業務拓展中在采用寬松信用政策的基礎上如何盤活應收賬款,這就誕生了應收賬款的保理業務。我國應收賬款保理業務是一項新生的綜合融資服務,不僅解決了企業的資金難題,而且對應收賬款風險的防范和控制也有重要的意義。
應收賬款 保理 融資 信用
近年來世界經濟復蘇腳步放緩,我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增大,企業卻采取了寬松的信用政策和激進的銷售政策,導致企業的應收賬款規模不斷擴大,周轉周期很長導致壞賬風險明顯增大,加劇了企業資金的周轉困難。據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和商務部研究院合辦的“首屆中國商業保理行業峰會”發布的調查報告《中國商業保理行業研究報告2012》顯示,我國企業應收賬款的規模達到了20萬億元,應收賬款風險加大。為了盤活應收賬款、降低應收賬款的風險,為企業提供資金,解決我國企業的“三角債”問題,發展保理業務是一個重要的新舉措。2012年6月天津濱海新區、上海浦東新區在商務部的批準下開始進行商業應收賬款保理試點,截止到2013年1月底我國保理公司達到了85家,其中內資企業64家、外資企業21家。應收賬款保理是一種新生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它集貿易融資、商業資信調查、信用風險擔保和應收賬款管理于一體,將由于賒銷而形成的應收賬款轉讓給銀行,銀行據此為企業提供資金,轉讓給銀行的應收賬款的管理、收取和壞賬擔保等都由銀行自己處理。保理業務于19世紀在北美和歐洲起源,但是我國開始保理業務源于1987年10月的中國商業銀行,還是一個較為新生的事物。本文探討了我國企業應收賬款保理業務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企業保理業務存在的問題,對下一步如何克服這些問題、進一步推廣和完善我國企業應收賬款保理業務提出了幾點建議。
應收賬款保理業務是解決中小企業流動資金需求的一種有效方式,企業將應收賬款的管理轉給銀行,銀行據此為企業提供資金,企業就可以集中精力提高企業的優勢競爭力。我國中小企業往往由于規模和盈利水平達不到銀行的貸款標準和門檻,資金需求難以滿足,而應收賬款保理正好能夠解決這一難題。
(一)應收賬款保理業務的概念。保理(Factoring)是保付代理的簡稱,就是指“保理商和債權人簽訂協議,轉讓其對應收賬款的部分或者全部權利和義務,并收取一定對價的過程,保理商給債權人提供一定的資金”。應收賬款保理就是企業將賒銷而形成的、尚未到期的應收賬款轉給銀行,銀行據此給企業提供流動資金,由銀行對企業的應收賬款進行管理。這就可以加快企業的資金周轉,解決企業流動資金短缺與有著大量債券卻無法變現之間的矛盾。以中國電信設備生產廠家為例,為了應付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國電信的設備生產廠家一般都采取這樣的銷售政策,即“1-4-4-1”,“簽約預付10%,貨到付款40%,驗收付款40%,尾款10%一年后支付”。但是設備生產廠家的采購期一般不會超過3個月,而應收賬款的收款期一般是12-14個月,中間9-11個月的缺口亟需流動資金 ,給設備生產廠家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這時候應收賬款保理業務就會大有用途,電信設備生產廠家會將這些應收賬款轉給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對其進行管理,企業由此獲得流動資金,只是要支付一定的費用,解決了采購期和收款期之間的流動資金缺口。
(二)應收賬款保理業務的特點。應收賬款保理是一種全新的融資方式,與其他單純的融資方式和應收賬款管理相比較又有著自身的特點:一是和信用貸款等相比較,它所依賴的信用管理體系是全程的,保理商對企業之前的交易客戶的資信調查是事前的信用管理,到應收賬款的收回的信用管理,再到壞賬擔保等,都建立在全程的信用管理體系上;二是應收賬款保理業務體現了風險轉移和分擔的契約關系,保理商在管理應收賬款的同時也會在額度內提供100%的壞賬擔保,風險由企業轉移到保理商,由此保理商可能會向保險公司投保,可見這些過程和環節都體現了風險的轉移和分擔;三是資源的優化配置思想,一方面保理商有著應收賬款管理的優勢,另一方面企業集中優勢在競爭力發展上,體現了資源優化配置的思想。
(三)企業應收賬款保理業務的重要性。應收賬款保理業務對于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解決是一個全新的舉措。發展應收賬款保理業務對我國中小企業有著重要的意義:一是提高企業資金的周轉速率,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盡管在應收賬款保理業務中銀行需要按照應收賬款的金額等收取一定的費用,但是這個費用率和短期銀行貸款利率相比還是較低的。重要的是,如果應收賬款的回收速度快,銀行就會記載企業的良好信用記錄,企業就可以循環使用這種信用,提高授信額度。無疑應收賬款保理對企業融資成本的降低作用是很明顯的。就資金周轉率來說,由銀行來對應收賬款進行專業管理可以降低周轉周期,提高周轉速率也是顯而易見的。二是增強企業的銷售能力,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企業將應收賬款交由銀行管理,加快了應收賬款的周轉速率,企業可以在短期內降低應收賬款的余額,集中優勢和精力于開拓企業的銷售渠道和市場上,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當然,其也能夠對財務報表起到一種“美化”的效果,在短期內企業應收賬款余額會降低到一定的水平,影響企業財務報表的列報,提高了資金的流動性。
2000年摩托羅拉(中國)向中國工商銀行進行了應收賬款保理,由此獲得了10億元人民幣的應收賬款保理業務額度,開辟了我國應收賬款保理業務的首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應收賬款保理業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廣和應用,諸多的銀行等都開展了應收賬款保理業務。但是我國企業應收賬款保理業務的發展歷程還不長,在我國還屬于一個新生的融資事物,其現狀還不容樂觀,尋在諸多的問題。
(一)從意識層面來說,我國應收賬款保理認識不到位,影響了應收賬款保理業務的推廣。我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企業短期資金的籌措基本上都是依賴短期借款。中小企業即使不滿足貸款的標準,也不會意識到基于信用體系的應收賬款保理。有的企業和保理商夸大了保理的風險,有的又忽略了風險,有的對成本表示質疑,有的是家族企業,有的采取地下錢莊方式融資等,對保理業務認識不成分。例如,有的企業在流動資金短缺又不能進行短期銀行貸款的情形下,花費大量精力在應收賬款的管理、收回和壞賬上面,分散了企業于開拓市場、研發等方面的精力和資金,既影響了資金需求,又花費了精力,得不償失。
(二)從制度層面來說,我國應收賬款保理所依賴的信用制度不健全,法律制度有待完善。我國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信用缺失比較嚴重。據統計,我國工業全國規模以上的企業2003年不良債務拖欠達到18624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16.9%;銀行壞賬率達到19% -20%。而應收賬款保理是建立在全程的信用體系基礎之上的,如果信用制度不健全,保理商、保險公司等便無法獲取相關企業的信用情況;如果信用情況不良,就無法繼續保理業務,或者帶來高風險的保理業務,這是我國應收賬款保理業務無法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就法律制度來說,目前針對保理業務的法律規范體系不夠科學,有諸多空白。例如保理業務操作立法缺乏,沒有具體的實踐指導法律規范;對于訴訟等問題中原被告的規范都是空白;合同效力的確認、法律責任的劃分、法律后果的承擔等都還處于一個空白點,需要積極的探索。
(三)從專業技術層面來說,我國保理人員和保理公司的專業素質和水平還有待提高。應收賬款保理作為一項新生事物,存在著風險,其對專業技術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例如對于保理業務的風險評估,就需要保理人員和保理公司能夠合理把握,分清楚保理和其他融資、管理、信貸等的區別。但是我國的現實情況是,我國應收賬款保理業務的人員一般都沒有經過專門的、深度的崗位培訓,缺乏實際操作能力。人員不足、業務水平有待提高阻礙了我國保理業務的進一步發展。再加上我國的應收賬款保理規則只是參照 《國際保理業務管理規則》,其指導性和實踐操作性也值得懷疑。我國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風險評估模式和計量模型來指導業務員進行保理風險評估,更不利于應收賬款保理業務的發展。
針對前文闡述的我國應收賬款保理業務的現狀和問題,我們要對癥下藥,有效地進行治理,進一步完善和推廣應收賬款保理業務,解決我國中小企業的短期融資需求難題。
(一)加強宣傳,從意識層面提高社會對應收賬款保理業務的認識。政府有關部門、行業協會等要加大宣傳力度,尤其是對成功的、重要的應收賬款保理業務案例的介紹和宣傳,使得企業和銀行、保險公司等都充分認識到應收賬款保理業務的優勢。尤其是銀行,必須要轉變理念,提高對應收賬款保理的認識,不僅僅只是在保理中提供結算,而且要發揮經濟核心的作用,積極推動保理業務的發展。宣傳的形式可以采用宣講、培訓班、優惠費用率等手段進行。
(二)完善信用制度,構建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為應收賬款保理業務提供信用保障和法律支撐。前文已經闡述了信用體系在整個保理業務中的重要性,我們要完善信用體系,建立全面的信用檔案以方便查詢,不僅可以降低保理業務的風險,也可以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針對目前保理業務中的法律空白點,我們需要進行借鑒和調研,制定法律法規,為保理業務提供一套完整、指導性強、操作性強的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

(三)提供專業培訓,提高保理人員的素質和專業水平,從專業技術上保障應收賬款保理業務的發展和推廣。保理業務不僅僅需要商業貿易、財務分析、應收賬款管理、風險評估等專業知識,也需要保理專業知識,對保理人員的綜合能力要求較強。這就需要進行培訓和實踐鍛煉,提高保理人員的專業素養,開展資信評估課程、職業道德課程、保理業務課程、財務綜合分析課程等,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專業隊伍,為應收賬款保理業務提供專業技術支撐。■
1.任曉英.2010.中小企業應收賬款保理業務運用方法與策略[J].財會通訊(綜合),4。
2.蘇曉玲.2012.應收賬款保理融資探析[J].財會研究,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