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應當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序,預設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成的體驗,要鼓勵師生在互動中進行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事實上,一堂課是否成功、是否高效,不在于老師講得是否到位、是否明白、是否透徹、是否精彩,關鍵在于學生在課堂上有沒有參與、有沒有學會、能不能運用,促使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地生成,不斷地體驗。
一、情境驅動,參與活動增激情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的課程實施建議之一。教學情境對兒童而言具有較強的情感吸引力,容易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進而促使其思維處于異常活躍的狀態。因此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兒童的這一心理特征,創設與學生生活經驗及所要探究的知識密切聯系的情境,增強他們參與探究活動的激情,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引起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激情,幫助學生借助已有經驗快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則需要從學生的直接興趣入手。激發他們的探究激情,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活動的實效性。
二、加強指導,自主探索有支撐
“自主探索”是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是相對于被動接受和機械學習而言的。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自主探索并非是放任自流,教師要考慮到兒童的年齡及思維特點,由于兒童的知識與經驗都比較少,有時不能意識到自己該做什么、怎樣做才是最好的,因此他們的自主探索不可缺少教師的指導,只有在教師建設性的指導下,才能促使他們形成科學的觀察、操作、思考、探索的能力,提高探索活動的實效性,進而促使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發展思維。
在活動
學習中,教師要全程參與到學生的小組學習中去,進行適當的指導。如學習“化簡比”時,活動單上直接呈現最簡單的整數比的概念,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我發覺學生并沒能很好理解時,適時提出:“就剛才的自己對概念的理解,我們來一次小組互相提問。”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活躍開了,互相之間問題層出不窮:“請問XX同學,8和6互質嗎?并說說什么是互質?”“請問XX同學,5/8和1/5是最簡單的整數比嗎?”……學生的問題不僅抓住了重點,而且還具有開放性,出乎意料。
三、動思結合,思維訓練有提高
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活動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期,動手操作活動既是他們認知的源泉,又是思維發展的基礎。但在數學活動中卻經常看到“做”與“思”脫節的現象,學生的活動完全成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活動目的是單一的、機械的,對思維不能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不應為了操作而組織學生操作,學生的動手操作應成為探索問題的輔助手段,應是一種與思維活動緊密結合的有意識、有目的、自覺的行為,我們要在教學活動中充分考慮如何促進學生在“做”中主動去“思”。
四、評價導向,學習活動目的強
教學評價是始終貫穿于教學活動中的一種教學行為,對于提高學習活動的實效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活動中,有些教師只注重了評價的激勵功能,而忽視了評價的導向功能,如我們經常會聽到頻繁的“你真棒”的贊許聲,或者集體掌聲。但其實我們既要注重評價的激勵功能,又要注重評價導向作用的發揮,這樣才能增強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目的性,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所謂導向功能,就是在評價學生時,要指出他們“棒”在哪里,或問題出在哪里,使評價成為一種教學資源,引領學生的學習活動朝有益的方向發展。在數學活動學習中,我倡導學生互相評價,勇于指出對方匯報時的缺陷和不足,提出自己的見解。對于精彩的匯報,我們也要表示肯定和獎勵。我發現,有很多同學在評價時不失為一種好習慣的介紹或一種缺點的公開指正。避免了互相單一評價時的麻木與敷衍。
五、“放”“收”有序,教學組織自然流暢
開放的教學組織可以給學生留出更大的思維空間,促進其思維的發展。但我們要注意的是開放的教學不是放開的教學,“動”但不能“亂”,如果教師把握不好“放”的度,將會出現學生無拘無束、放任自流的現象,當教師僅靠大聲吆喝或敲擊黑板的辦法組織教學的時候,學習活動肯定是無效的。因此,開放的教學應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過程,放出去也要收得回來,才能使課堂教學活動井然有序,學生的思維活動自然流暢。
要做到“放”“收”有序,關鍵在于要在“放”的同時巧妙地設置問題情境,促使學生自覺地回到有序的學習活動中。如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時,完成活動一和活動二后,我設置一個學生互相提問的環節,學生的思維一下子發散了,比如:比較活動一和活動二里的兩題,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除了運用到了替換的策略,還用到了什么策略?……由于激起了學生的好勝心,大家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由于時間關系,教師應巧妙的進行限制,善于總結,讓學生自覺地回到活動中來。
總之,在活動學習實施過程中,我們需要更多的留意、發現、重組,在不斷生成和體驗中長遠地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我們的教學離教育的真諦靠得近一些。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曹埠鎮孫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