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玉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通過整合信息教學手段、創新閱讀教學過程、開展個性化閱讀等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使學生深刻領悟到課文的內涵,受到課文內容的情感熏陶。所以,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閱讀掌握語文知識,從而為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一、整合信息教學手段,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不斷加大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力度,加快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的整合,充分發揮出信息技術的優越性,以此來促進教師教學模式、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給學生發展提供有利的學習工具和良好的教育環境。由此可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材所能夠提供的基本上都是靜止不動的畫面,這種畫面對于學生的視覺沖擊不大,很難有效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信息技術卻可以使原本靜止不動的畫面活起來,同時還可以配上優美動聽的音樂,這樣能夠帶給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使他們大開眼界,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
二、創新閱讀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
新課標指出,語文閱讀教學要倡導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啟發,對知識重點進行交流和討論,并鼓勵學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重視對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使學生掌握讀書的技巧,能夠在閱讀實踐中體驗情感變化,受到審美熏陶。
1.閱讀教學中融入多種教學元素
教師可以將音樂、美術、舞蹈等元素融入到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引領學生走入自然、走進生活,營造充滿童真、童趣的課堂教學氛圍,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2.結合閱讀教學開展討論、辯論活動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不同見解,積極組織學生從不同角度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并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和討論。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夠激發學生探索未知領域的好奇心。所以,教師應當在結合學生年齡段特點和學習規律的基礎上,以閱讀課文為基礎,展開有效的討論或辯論教學活動。例如,在教學《稱象》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閱讀完全文,使學生掌握曹沖稱象的方法。而后,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認為曹沖稱象的辦法是最好的辦法嗎?你們有比這種辦法更好的辦法嗎?”這時,學生的思維會被問題激活起來,在給予學生充足討論、交流時間之后,有的學生認為用石頭太麻煩,不如讓士兵代替石頭進行稱重簡單;有的學生認為可以就地取材,用盛滿水的水桶代替石頭稱重……通過討論,學生的思路得以拓展,充分發揮了學習的主體性作用,使學生能夠針對同一篇課文提出不同的看法,在暢所欲言中提高了對語文閱讀的興趣。
3.運用賞識教育方法關注學生閱讀過程
賞識教育是素質教育理念下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它可以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教師通過不失時機的鼓勵、表揚、肯定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增強學習的內動力。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以賞識的教學心態看待每一名學生的優點,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提出不同的問題,給予多樣化的回答。教師要對這些不同于常規答案的想法給予充分肯定,鼓勵學生在閱讀中開動腦筋,多層面思考問題。
三、開展個性化閱讀,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目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通過語文閱讀教學能夠顯著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而想要使這種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教師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開展個性化閱讀,以此來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體驗,這有助于學生思想感悟的形成。然而,因小學生受到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加之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欣賞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從而使得學生很難在閱讀中體會到個性化的感悟。為此,教師應當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師可按照實際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收集他們容易出現理解性偏差的問題,而后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再讓一些學生到講臺上把自己觀點闡述出來,然后由教師進行評價,對于學生正確的觀點教師要給予鼓勵和表揚,對于錯誤的觀點教師要幫助他們改正,從而達到在共同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的閱讀欣賞。例如,在《赤壁之戰》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在完成教學后詢問學生有哪些不能理解的問題,這樣能夠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回顧,既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達到了反饋信息的目的,有助于學習的再創新。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步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