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連
摘 要:良好的樂感作為學生音樂素養的重要標志之一,同時也是初中音樂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部分,更是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重點對于學生進行培養的。本文主要探討了初中音樂教育中樂感培養的重要意義,并結合教學實踐闡述了如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樂感的幾項措施。
關鍵詞:初中音樂教育;樂感;培養方式
1.初中音樂教育中進行樂感培養探究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學生通過理解與感受音樂,可以訓練其聽覺感受進而陶冶情操,豐富其情感經歷,提高自身的修養和全面發展。掌握良好的樂感,能夠使學生對于音樂作品進行深層次的理解,通過經常性的訓練可以做到賞析音樂作品,對于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是有積極意義的。同時學生掌握一定的樂感、提高音樂鑒賞能力之后,能夠通過優秀的音樂作品豐富其精神生活,能夠通過音樂的藝術視角來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可見,良好的樂感培養對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
(2)樂感培養的困難性與復雜性。樂感是人們通過自己一定的感官的感知能力去正確的掌握音樂的旋律與所要傳達的情感,樂感包含的內容廣泛,主要包括節奏感、旋律感、音色感和對于音樂作品的想象力等,所以說樂感的培養內容比較多,受學生和教師的主觀性影響比較大。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夠很好地解決學生的樂感問題,會導致學生的興趣逐漸下降甚至會形成對自身能力的錯誤認識,這對于學生的成長健康是很不利的。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們能夠感覺到學生的樂感能力是參差不齊的,樂感良好的學生能夠感覺到音樂的長短高低,并能夠發揮合理的想象進行自身情感的表達。但有些反應比較慢的學生則不能掌握音樂作品的基本節奏和韻律并且不能進行聯想。所以,學生的音樂素質水平的高低也為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一定困難,這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的部分。
2.提高初中音樂教育中樂感培養的措施
(1)重視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音樂作為一門重要的藝術形式,本身有著悠久的歷史,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音樂殿堂的大門時,首先要進行的就是歷史熏陶以及音樂基本理論的灌輸,由淺入深,逐漸加強音樂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音樂樂感的重要途徑有兩個,即聽覺訓練和視唱訓練。在進行聽覺訓練時,應培養學生的日常意識,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聆聽和感受身邊的各種各樣音樂,培養自身對于音樂的熟識度與理解力。在學生有意識的留心到身邊的各種音樂時,要同時注重學生的視唱訓練,即視唱訓練與聽覺訓練時同步進行的。在對學生進行視唱訓練時也是要遵循一定的步驟的,循序漸進,使學生樂感能力不斷提高。
(2)選擇多種類型的音樂作品。音樂是具有多種風格與特點的藝術形式,其曲風與派別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同類型的音樂在進行情感表達的手法是不一樣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多種類型的音樂作品有利于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可以對于學生的樂感培養進行多樣化的訓練。同時這種訓練方式有助于學生審美標準的確定,和對音樂手法和表現手法的掌握。
(3)重視學生音樂想象力的培養。音樂是頗具有表現力的藝術形式,其表現力是通過恰當的節奏、或優美或亢奮的旋律以及豐富的情感與內涵展現出來的。在具體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音樂作品的特有表現力,對音樂作品進行具體形象的展示,在豐富音樂教學內容的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想象力。通過音樂作品進行合理的想象也是樂感培養的主要目標之一,學生有了一定的想象能力之后,對于其他藝術形式的理解也是很有幫助的。
(4)注重引導學生自主進行音樂表現。音樂素養作為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體現,也是教師進行音樂教育的重點內容之一。引導學生自主進行音樂表現,一方面是要求學生能夠積極參加音樂的社會實踐活動,另一方面就是要求學生做音樂的主角去自主進行音樂表演,甚至是音樂創造。加強有關音樂的社會實踐,要求同學盡量去觀看音樂會或者學習一門感興趣的樂器,這是對學生進行樂感培養的有效途徑。學生自主進行音樂表演是要求學生把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感受與想象通過表演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是一種提高音樂素養的有效形式。學生在進行表演演唱時,教師要給予適當的引導,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音樂作品。
3.總結
綜上所述,學生音樂樂感的培養是可以通過多種有效而科學的方式進行的。對于教師來說,不斷進行教學實踐與創新才能夠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對于學生而言,則需要刻苦努力,不斷地進行學習和訓練,能夠有所感、所悟、所想,使自身的樂感能力得到提高。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