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麗華
摘 要:本文旨在探討階段教學法在兒科學臨床見習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我們按照見習計劃,將每組見習時間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結合實際患者以老師講授、示范為主;第2階段注重培養護理學生(以下簡稱“護生”)臨床思維能力,以護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第3階段,出科考核。考核內容設計為3部分:基礎知識考核、病案分析、臨床基本技能考核。
關鍵詞:階段教學法;臨床見習教學;兒科學
臨床見習是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之間聯系的橋梁,在醫學教育中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為了培養護生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兒科學臨床的教學效果,更加有效地培養高質量醫學棟梁,筆者根據多年的臨床見習教學經歷,并結合鄭州市衛生學校(以下簡稱“我校”)兒科近年來的見習教學工作,在臨床醫學專業護生兒科學臨床見習過程中,采用了階段教學法,效果非常顯著,深受大家好評,現報道如下。
一、具體操作步驟
根據我校的見習計劃,將每組的見習時期分為3個階段。
第1階段,根據相關的患者,老師以教學示范為主。以兒科中常見疾病、多發疾病為重點,讓老師進行示范教學、問診及體格檢測,同時讓護生體驗陽性體征的感覺,并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病情演變、實驗室檢查結果等,就該疾病的重點、難點、診斷、鑒別診斷、診療計劃等向護生講解,同時啟發護生思考,示范分析病例與歸納總結,穿插提問歷屆護生容易忽視的問題并解答,激發護生的主動思維,一來鞏固了所學的理論基礎知識,二來這種帶著問題深入學習的方式大大激發了護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好奇心。
第2階段,以護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著重培養護生臨床時的思考能力。在該階段中教師應選擇兒科臨床常見疾病及常見癥狀為例,每組輪流選3名護生負責收集患兒病史,進行體格檢測,其他護生加以補充,于這個過程中,老師要有針對性地啟發某個護生,對他的表現及時進行評價與指導,隨時糾正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測中的不足處;然后讓護生圍繞相關病例進行討論,盡量讓每個人都開口,暢所欲言,促使他們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最后對于患兒的病情特點作出總結,提出可能的診斷、鑒別診斷及進一步確診需要做的實驗和特殊檢查,以此培養護生歸納總結能力;同時老師要做適當誘導,提出可能出現的問題,因勢利導,明確方向,對分歧意見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護生共同討論、互相促進、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最后做出補充和總結,說明問題解決的思路和途徑,達到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學理論知識的目的。
第3階段,出題考核。考核內容分為3部分:基礎知識考核、病案分析、臨床基本技能考核。從題庫中精選50道多選題,基礎知識40道,病案分析10道,內容涵蓋各常見疾病,考后集中進行講解分析,加強病案分析的思路。老師要對臨床基本技能考核進行即時指導。
二、結果
此番學習結束后,筆者對200名護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護生對于階段教學法都是認可的。
三、討論分析
1.鞏固兒科學理論知識,培養兒科臨床基本實踐技能,是提高見習教學質量之本
筆者從以往帶教經驗中發現護生第一次進入臨床時、首次接觸患者時,雖然很感興趣,熱情也很高,但無從下手。究其原因,大部分護生對大學所講授的理論知識已經印象不深,對兒科臨床基本實踐技能如兒科病史的收集和體格檢測等都已不熟,無系統臨床思維。對于此類問題,當護生來到兒科時,在第l階段中,應根據相關的患者,老師以教學示范為主。讓護生在對大課教授的知識回憶起的時候,也能將理論知識轉變為感性認知,與此同時為護生以后能準確進行臨床操作來打好基礎。在此期間應改變過去那種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和隨意提問方法,注意運用啟發、問題等多種教學方式,尤其是將歷屆護生容易忽視的重點、難點內容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供大家思考,以進一步引起重視。
2.強化護生臨床思維能力是解決臨床上的實際問題的首要因素
通過對第l階段的學習,筆者發現很多護生對兒科中的常見疾病、多發疾病等理論知識還算熟悉,但對臨床上的實踐操作并不熟練,在獨自分析實際病案方面,知識面尚未完整、不系統,甚至頻繁出錯,這只能說明這個階段護生在臨床中觀察有些局限、資料的獲取并不準確,不能準確地利用臨床獲取的資料進行歸納總結,把握不好問題的本質。總而言之,這個階段護生的臨床思維能力略低,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稍差。
優秀的臨床思維習慣及準確的臨床思維方法是每一個臨床醫師成長過程中和成功路上的關鍵要素,同時也是臨床醫學教育的主要教學目標。因此我們在第2階段要更加重視對護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以護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讓護生在老師的提點與指導下,對有代表性的病案親自上場問診、親自進行體格檢測,同學之間要積極討論、相互補充,爭取最終歸納總結得出可能出現的診斷、鑒別診斷情況以及深入確診必要的實驗和特殊檢測。此種討論與啟發相結合的病案分析以及進行主要病癥、相似疾病的診斷,一來能夠讓護生進一步強化系統的理論基礎知識,鞏固護生對兒科系統疾病的記憶,二來拓展了護生的思維能力,磨煉了護生在盤根錯節的臨床表現中提取主要矛盾、去偽從真的分析判斷能力,讓護生能更好地領會、接納科學的思維方式。培養某處理問題的應變能力,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成功過渡,將所學的理論基礎知識與臨床實踐靈活結合。結果顯示,96.3%的護生認為討論與啟發式病案分析方法很大程度上幫助培養了臨床思維能力。
我們第2階段的學習讓護生對第1階段所學的知識和基本的臨床實踐技能得以完整及時的強化和鞏固,為其進入現實實習做好了足夠的準備。結果顯示,92.5%的護生覺得第1階段老師的示范和第2階段的親自操作時間與老師的隨時指引與評價,很大程度上幫助其掌握了臨床基本技能。
3.出科考核的重要因素是監督學習,找出問題,明確奮斗目標
我們的第3階段是為了進一步引發護生對兒科見習的關注與重視,提高兒科見習教學水平,在護生入科時就告訴他們會進行出科考核,這樣就會給護生帶來一種無形的壓力,讓他們能夠嚴謹認真努力地達到見習目標。安排設計的主要考核內容涉及護生對理論基礎知識、基本臨床技能的掌握情況和護生的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考核之后要進行集中分析、總結,進一步鞏固病案分析的思維能力,使護生發現自己的薄弱環節。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調查結果表明,97%的護生認為出科考核對今后的學習有指導意義。
總之,通過階段帶教法,能在短期內讓護生適應新的環境。 羅伊的學說認為“適應是應付行為的最終目標”由于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操作技術水平的提高,加上對患者的熟悉,護生的實習信心很足,提高了處理問題的能力,贏得了帶教老師和患者的信任,在滿意度測評中分數明顯高于傳統組,同時也得到了患者和家屬的認可。
參考文獻:
[1]唐曉鴻,彭偉蓮.如何在見習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J].實用預防醫學,2004(03):617—618.
[2]劉曉莉,郝青英,楊彩鳳.提高兒科學臨床見習教學質量的實踐[J].臨床醫藥實踐,2007(07):637—638.
[3]周 敏.護理實習生對臨床護理帶教需求的調查與分析[J].護理與康復,2009(09):793—794.
[4]高海榮.改進護理帶教方法提高臨床帶教質量[J].中國傷殘醫學,2010(02):146—147.
(作者單位:鄭州市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