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khammed Isirov (依希諾)
從吉國地區特點,資源稟賦,物質與制度的基礎條件加上國民產業的發展特點與潛在能力分析,在未來的幾年內,吉國農業領域的果蔬業是最有發展前景的;工業最有發展潛力與前景的領域很有可能是農產品加工業,服裝加工業,礦產開采業以及電力工業;而服務業最有發展前景的是貿易流通業,旅游業以及金融服務業。如果吉國政府能夠充分地發展這些領域,那么吉國經濟很有可能駛入快車道,這樣可以解決貧困、就業與社會經濟問題并加入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中。
一、吉國經濟結構逐漸趨于合理
在中亞的五個國家中,吉國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比較差,國民收入也比較低,南方和北方地區的差異顯著,當今面臨的國內與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也算是較復雜的。自1991年獨立以來,吉國克服了各種危機與困難,基本上建立了完全開放的市場經濟模式,但是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相差甚遠。到2013年,吉國的各項經濟指標還是沒有恢復到獨立前1991年的經濟水平,其中工業的生產總值到2013年僅僅恢復到1991年50%,消費品中的非食品類商品的生產總值只恢復到了1991年48%以上的水平,輕工業產品和食品生產總值僅僅相當于1991年的1/5。國家經濟嚴重地依賴國外進口貿易;吉國電力的生產與出口占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其中對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電力出口的增長在擴大國家的出口總額方面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吉國除了通訊業等新興行業外,交通運輸以及商品流通等服務業都還沒有恢復到吉國獨立前的水平;相比之下,吉國的農業發展趨勢則比較好, 在2013年農業的總產值首次超過了1991年的水平,特別是主要糧食作物小麥的產量連創歷史新高。
隨著種植業的發展,吉國逐漸從以畜牧業為主慢慢地轉變為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國。與此同時,吉國工業發展比較薄弱,工業產值波動相當大,產業結構比較單一,工業的生產主要還是集中在加工工業,電力工業與礦山開采業(黃金開采是吉國的支柱產業) ,還沒進入國家的工業體系。近年以來,工業和農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分別為20%左右和35%到40%左右。綜合來看,吉國目前比較優勢的產業是種植業,畜牧業,農產品,黃金與其他有色金屬開采及加工業,電力工業,機械加工業。
二、農業經濟有了大的變化
農業對吉爾吉斯斯坦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吉國大約65%的人口都住在農村地區, 53%的就業人員從事農業生產與農業服務,吉國大部分貧困人口居住在適合發展農畜牧業的山區。如果與其他產業部門相比的話, 10年以來吉國農業吸引的外資確實很少,投入的資金僅2億美元。但1996年之后,在改革浪潮的積極推動之下,吉國農業生產漸漸得到了恢復,主要是農畜產品產量以及農業產值的增長。2000年春季,吉國農業總產值頭一次超過了1991年的水平, 在2005年已經是1991年的120% ,這是吉國三大產業中唯一的超過獨立時水平的領域。1995─2006年農業產值在GDP中的比重平均保持在35.4%,差不多是工業產值的兩倍,這為吉國的加工工業提供了十分充足的原料。獨立后,國家種植業發展水平很快超過了畜牧業水平。在2001年,種植業產值占吉國農業總產值的55.3%,畜牧業僅為43.3%。其中果蔬業是因為氣候等原因而發展的特別好,果蔬產品除了滿足國內的需求以外,還往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等國家的大量出口,其次小麥與煙草種植業發展也較好,煙草主要是出口到國外。
小麥是吉國主要的農作物,近4年由于小麥播種面積大大地下降和小麥作物品種的退化,目前吉國的糧食安全面臨著很大的威脅。在近期國家卡巴爾通訊社報道說,在2013年吉國小麥總產量大約為72萬噸,但國內需求確高達110萬噸,自給率僅是64.45%。2013年吉國小麥播種面積只有36.03萬公頃, 這比2012年減少了4.6萬公頃,其下降率為12.8%。吉國農業,水產業和加工工業部專家認為,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吉國小麥品種的復壯與品種的換代工作正在處于陷于停頓的狀態,優良的小麥品種無法得到廣泛的推廣,所以吉國農民每年只能播種低質量的品種。
雖然吉國農業生產在總體上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仍然是屬于粗放式的經營;國家的產業化程度較低,不能去充分地發揮和利用其現有的優勢與潛力。其中,導致吉國農業不能迅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對農業的科技投入不足,生產技術水平處于相當落后的狀態;缺乏合適深加工的優質良種,農資的供應很少;生產產品的成本高,利益低;農業產品的行情信息,農業信貸,農業技術方面的指導以及培訓等各種的服務機制不完整;農民與農業生產企業稅費對農民來說是比較難負擔的;農業投資力度不夠大;農業生產實在沒有能力形成產業鏈,農產品沒能得到有效地利用與深加工。
三、工業在改革中有所發展
工業是吉爾吉斯斯坦國民經濟部門的最重要部門之一,工業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影響巨大。
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對吉國的工業造成了負面影響。私有化沒能讓工業部門穩定下來,也沒引進更多的投資。并且,大多數工業部門的結構沒有做好生存的準備,對抗市場競爭和市場經濟的其他因素。私有化的那些企業變成了股份制企業,削減了產量并減少了員工人數。目前,大部分工業企業,吸引投資的能力很弱,并且生產的產品沒有競爭力。國家的稅收政策也沒能促進工業的發展。立法制度不完善;企業非國有化和私有化的管理機制不完善;經濟關系的破裂;在獨聯體國家的框架內沒有統一的價格,海關和稅收政策;負責實施政府間協定機制的能力不足;熟練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大量流出;構成了影響了工業部門發展的主要因素。
吉國獨立之初,世界金融危機對國家工業部門造成了巨大的創傷。1995年工業總產值只為1990年的28%,工業總產值下降了50%以上,食品工業─83.3%,機械工程和金屬加工─84.0%,建材─80.0%,輕工業─73%。燃料工業增速大幅回落:煤炭開采下降了7.5倍,天然氣─2.9倍,石油─2倍。(這個地方是不是錯了,下降后面不能是倍數,你這里的下降是和哪一期的比呢,下降不可能是倍數的)。
“庫姆托爾”金礦大投資項目的運行稍微改變了工業的下降趨勢,但是,一段時間過后,這種趨勢又出現了。這是因為服務業正在穩步地增長,服務業在2013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以上。因此,可以將吉爾吉斯坦的經濟可以稱為服務經濟。這種經濟的另一個特點是,大型項目的實施會很明顯的提高經濟的發展績效。
據2013年1月份的統計,吉國有2090家工業企業,就業人數為20萬。加工制造業在工業結構占的比重為─80.5%,加工制造業可以分為3種基本形勢:國家,工部和私人。曾經占據經濟主導地位的大型機器制造業和輕工業已經不再常見。
當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時,經濟體制的改革是無可避免的事,因此,自然而然地要改變工業的產業結構。在外部和內部因素的影響下,工業部門內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但是,對剛轉到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來說,這是必經的過程。雖然已經20年過去了,但吉國工業還沒有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的復雜要求,工業的總產量依然不能穩定下來,政府沒有實施具有目的性的工業政策,這將是與國家經濟戰略密不可分。國家工業發展的優先方向暫時還沒有準確地確定。因此,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還是較慢的。
四、服務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吉國獨立之后,國家逐步開始發展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服務業發揮的作用日益重要。從現在開始,如果進一步地修正國家政策,那么吉國投資環境就能獲得進一步地改善,服務業很有可能成為吉國未來新的國民經濟增長領域。國家的服務業主要是以金融服務,餐飲,電信服務,旅游,賓館,批發與零售貿易以及汽車修理等行業為主。這些行業在最近幾年均保持了比較穩定的增長趨勢,其中移動通訊業的發展是最快的。但是交通運輸以及郵政等傳統行業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別是運輸業,2013年運輸業的產值僅為1991年的7%,只比1998年增加了2%,這是和吉國道路建設情況息息相關的。近幾年旅游業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其在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對全球124個國家中吉國的旅游觀光業指數位列在第102位。吉國是古絲綢之路的地區之一,具有歷史古跡,獨特的人文景觀以及在世界上最大的高山湖泊“伊塞克湖”,其都具有很重要的旅游價值。
吉國是中亞國家中第一個加入世貿組織的國家,經濟的自由程度和開放程度比較高,具有作為中亞地區的貿易中心的基礎條件。未來如果能吸引更多的外國直接投資并加快物流業的發展,及其他基礎設施建設,那么吉國有可能會變成跟香港一樣的中亞地區自由貿易中心。
(作者單位:江南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