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藝 何惠儀 李輝霞
摘要:基于廣東省佛山市1996~2010年土地利用變更的數據,利用Costanza所提出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評估方法,結合謝高地等對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生態服務價值表,研究了佛山市1996~2010年間的土地利用變化及其引起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動態變化。結果表明:①佛山市在1996~2010年之間呈現草地、建設用地和園地面積呈增加趨勢,而耕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呈減少趨勢;②佛山市2010年的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ESV比1996年減少了130 503.6萬元,人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呈減少趨勢;③佛山市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對生態價值系數的敏感性指數小于1,說明研究結果是可信的。
關鍵詞:土地利用;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價值系數;敏感性指數;佛山市
中圖分類號:F301.2;X1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22-5602-05
土地利用以及由此導致的土地覆蓋變化,(LUCC,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影響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對維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國內外現有生態環境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環境要素的單因素定性相關分析。如LUCC對區域氣候、水文水資源、土壤以及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等的影響研究,缺乏LUCC對生態環境效應的綜合定量分析和評價[1]。對重要生態過程的影響機理分析更是少有涉及。近年來有學者開始從空間格局探討LUCC的景觀生態效應,也有學者對土地利用類型定量賦值,綜合評價LUCC的生態環境效應,但采用專家打分賦值的方法缺乏實證[3-6]。Costanza等[6]把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歸納為17種類型,并且分別按16種不同生物群區用貨幣形式對生態服務價值進行了測算?;诖?,謝高地等[5]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參考Costanza等的研究成果,在概括綜合的基礎上,制定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生態服務價值表,提供了一個全國平均狀態的生態系統生態服務價值的單價。本研究基于佛山市1996~2010年土地利用變更的數據,利用Costanza等所提出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評估方法,結合謝高地等對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生態服務價值表,研究了佛山市1996~2010年間的土地利用變化及其引起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動態變化,以期為佛山市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決策參考。
1 研究區概況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佛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北部,廣東省的中南部,地處東經112°50′-113°15′,北緯22°50′-23°10′之間,東倚廣州,南接江門、中山、珠海,西臨肇慶,北通清遠,毗鄰港澳臺,地理位置優越。佛山地處亞太經濟發展活躍的東亞和東南亞的交匯處,是中國重要的加工工業基地,也是廣東省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區域內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四季常綠,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22.1 ℃,降雨量1 600~2 000 mm。年平均氣溫22.1 ℃,降雨量1 600~2 000 mm。佛山大部分地區地勢平坦,屬于沖積平原,大致呈西北高,東南低。佛山市在大地構造單元上屬華南褶皺帶一部分。區內水網密布,魚塘眾多,溝壑縱橫,西北江橫貫佛山市中,全市水資源豐富。佛山市水熱資源充足、土地肥沃,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
1.2 研究方法
采用佛山市土地利用現狀的數據,以1996年的基期年數據為基礎數據,采用單一土地利用單向動態度分析佛山市在過去15年的土地利用變化情況。根據Costanza等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計算方法、生態系統單項功能計算方法和人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占有量變化計算方法,分別分析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系統單項功能價值和人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以及結合彈性系數測評價值系數的敏感性指數CS,將各土地類型的價值系數分別上下調整50%,衡量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的研究結果是否可信。
1.2.1 土地利用動態度 土地利用變化的速度可以通過土地利用類型的動態度K來表示,它著重研究某一區域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單個土地利用類型數量的變化情況。該指標對比較土地利用變化的區域差異和預測未來變化趨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公式為[1]:
K=■×■×100% (1)
式中,K為研究區時段內某一土地利用類型動態度;Ua、Ub分別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T為研究時段長,當T的時段定為年時,K的值就是該研究區域某種土地利用類型的年變化率。
1.2.2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計算模型 本研究涉及的佛山市土地利用基礎數據等主要都是來自1996~2010年佛山市變更的數據,此外,本研究采用謝高地等[5]制定的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生態服務價值表(表1),并結合Costanza等提出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ESV)計算公式,在總結氣體調節、氣候調節、水源涵養、土壤形成與保護、廢物處理、生物多樣性維持、食物生產、原材料生產、休閑娛樂9項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基礎上,根據佛山市的實際情況,首先對單位面積上每一類生態系統的某種生態服務功能進行評價,進而估計該生態系統單位面積上所有生態系統功能的服務價值,以此為單價計算某一生態系統的總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對過去15年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變化進行計算分析。Costanza等提出的ESV計算公式[6]:
ESV=∑Vk×VCk (2)
ESVf =∑(Vk×VCkf) (3)
式中,ESV為研究區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元);Vk為研究區域內第k類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布面積(hm2);VCk為研究區域內第k類土地利用類型單位面積上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系數(元/hm2·a);ESVf為生態系統單項服務功能價值(元);VCkf為生態系統單項服務功能價值系數(元/hm2·a);k為土地利用類型;f為生態系統單項服務功能類型。endprint
1.2.3 人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占有量變化計算方法 本研究引入人均生態服務價值占有量Ave(ESV)這一系數,更好地顯示了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與人類之間的關系,而其變化值顯示了人類與生態服務功能的相互聯系。其計算公式為[7]:
Ave(ESV)=■ (4)
式中,Ave(ESV)為人均生態服務占有量(元);N為人口數量(人)。
1.2.4 敏感性分析方法 敏感性系數(Coefficient of sensitivity,CS)的計算依據來源于經濟學中的彈性理論。經濟學中的彈性是指一個變量變動的百分比相應于另一變量變動的百分比來反應變量之間變動的敏感程度,彈性的大小可用彈性系數來衡量。本研究借用敏感性系數(CS)以確定ESV隨時間變化對VC變化的依賴程度,以此來檢驗謝高地等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系數是否適合本研究區。CS 的含義是指VC變動1%引起ESV的變化情況,如果CS>1,說明ESV對VC是富有彈性的;如果CS<1,則說明ESV對VC是缺乏彈性的,比值越大,表明VC的準確性越關鍵。本研究通過分別調整50%的VC來計算CS,從而來說明ESV對VC的敏感程度。敏感性系數(CS)計算公式如下[9]:
CS=■(5)
式中,ESV、VC、k的含義同前,i和j代表初始價值和生態價值系數調整以后的價值。
2 結果與分析
2.1 佛山市土地利用變化分析
根據表2可以看到,1996~2010年期間佛山市的土地利用/覆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總體的趨勢:耕地、林地和水域的面積始終在土地總面積上占據著相當重要的比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耕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積減少的趨勢相當明顯,草地、建設用地和園地面積增加的趨勢十分明顯。耕地共減少44 077 hm2,變化率為44%,動態度為5.14%;草地共增加了609 hm2,變化率為245%,動態度為16.31%;林地共減少4 400 hm2,變化率為6%,動態度為0.39%;水域共減少23 390 hm2,變化率為23%,動態度為1.52%;建設用地共增加75 800 hm2,變化率為95%,動態度為6.32%;未利用地共減少7 942 hm2,變化率為50%,動態度為3.35%;園地共增加3 400 hm2,變化率為36%,動態度為2.39%。通過數據分析不難發現,佛山市減少的土地類型都是向建設用地的轉換,這與佛山近15年來經濟發展、城市化水平提高有很大的關系。在城市化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圍湖造田、土地整理是導致耕地、水域面積急劇下降的重要原因。
在1996~2010年期間,佛山市的土地利用情況呈“三增四減”的特征,其中草地、建設用地和園地的面積增加,面積增加最多的是建設用地,達75 800 hm2;耕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面積減少,面積減少最多的是耕地,減少了44 077 hm2。從土地利用變化率上分析,15年間土地利用變化最明顯的是草地,增加了245%,未利用地減少的速度是最快的,減少了50%。通過以上的分析表明了佛山市在本研究期間的土地利用類型主要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向草地和建設用地流轉。
2.2 佛山市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分析
根據公式(3),代入表1中單項價值系數和表2中土地面積數據,分別計算得出佛山市1996年、2005年、2010年各土地利用類型單位面積生態服務價值,得出這三個年份每種土地服務功能價值占各個年份生態功能的總價值的比例(表3)。從表3可以看出:佛山市的生態服務價值在不斷穩定地變化。各個單獨項的用地量主要是跟隨著城市的發展而改變的,而用地量的改變,這直接影響了各個單獨項的生態服務價值。總體而言,佛山市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呈下降的趨勢,由1996年的626 570.79萬元下降到2010年的496 067.15萬元,減少了130 503.64萬元。佛山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的減少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系數高的土地利用類型面積不斷地減少,如耕地、林地和水域等。另一方面是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系數低的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在急速增加,例如草地面積的增長率高達245%,可生態服務價值ESV僅僅增加了390.11萬元。造成以上兩種情況的原因可歸結于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社會的發展建設規模不斷地擴大,外來人口紛紛選擇到發達地區打工,造成佛山的城市人口急劇上升,人地矛盾越來越突出。在建設用地的需求量和居住用地的需求量不斷擴大的背景下,形成了耕地、林地和水域向建設用地、草地和其他用地的流轉。
從表3中的計算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在1996年到2010年的15年間,只有水源涵養、土壤形成與保護、廢物處理和食物生產4項服務價值是下降的,其余的各項服務功能都是上升的。其中水源涵養ESV從1996年的212 286.72萬元下降到2010年的166 542.21萬元;廢物處理ESV從1996年的188 977.19萬元下降到2010年的144 507.77萬元;這兩項服務功能價值下降變化超過20%,下降的幅度相當大;其次,氣候調節、氣體調節和原材料等單項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增長的幅度大致相同,增長比率都是在10%左右??傮w來說,15年間佛山市各項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均有不同的變化,整體的趨勢是下降的,總價值大約減少了130 503.6萬元。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水平,必須引起注意。
由表4可以看出,構成佛山市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主要土地利用類型是水域,其次就是林地和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貢獻率相對不明顯??偟纳鷳B服務功能價值ESV呈現減少的趨勢,15年間總ESV減少了130 503.6萬元,變化率為21%,年變化率為1.3%。在5種土地生態系統中,水域、林地和耕地出現下降態勢的,這3種土地利用類型ESV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佛山市城鎮化進程在不斷加快,城市用地緊張,需要從耕地、水域和林地等不同的土地類型中補充緊缺的建設用地,因而造成三者的ESV急劇減少。而未利用地雖然也出現下降的態勢,但是降幅不明顯,其ESV對佛山市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的貢獻率不大。endprint
2.3 人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分析
結合人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的計算公式(4),本研究將對研究區內各土地利用類型與人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ESV之間的聯系。從《佛山市統計年鑒(2011)》中,可以獲取到佛山市研究年份的人口變化數據,佛山市1996年底的總人口數為3 161 164人,2005年底的人口為3 544 802人,2010年底為3 708 907人。然后通過相應的計算公式,將佛山市各土地利用類型生態價值的變化及變化率和人口數據進行運算,得到1996~2010年佛山市人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表(表5)。
分析表5可得以下結論:佛山市1996~2010年期間,人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大致都是呈逐漸減少的趨勢。其中耕地、林地和水域三種土地利用類型的人均生態系統價值變化最為明顯,均急劇減少。人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逐年減少體現了佛山市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對土地資源保護的欠缺,主要表現在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農用地被用來建設,導致了土地利用中的不平衡,再加上佛山市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大量外來人口涌入,使住宅建設用地需求量增大,從而降低了人均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
2.4 敏感性分析
根據敏感性系數(CS)的計算公式(5),本研究將佛山市的各土地利用類型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系數Vc分別上下調整50%,以調整系數后的總生態服務價值和敏感性指數的變化(表6),進而分析某種土地利用類型變化對生態服務總價值的影響情況。結果表明,各土地利用類型的ESV對Vc的敏感性系數均小于1,主要表現為水域>林地>耕地>未利用地>草地,表明研究區內ESV對Vc是缺乏彈性的,研究結果是可信的。從表中還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草地的敏感性指數CS逐漸增大,1996年為0.002,2005年為0.01,2010年為0.01,表明草地生態價值系數的變化對總價值產生放大的作用。其余的土地利用類型的敏感性系數呈現減小的態勢,表明土地利用類型Vc對佛山市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ESV的影響不大。
3 結論
1)在1996年至2010年期間,佛山市的土地利用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導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在不斷擴大,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林地和水域。其中,耕地面積減少變化是最大的,由1996年的101 200 hm2變為2010年的57 123 hm2,減少了44 077 hm2,而建設用地面積增加也是非常明顯的,由1996年的80 000 hm2變為了2010年的155 800 hm2,面積幾乎翻了一番。同時草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和園地等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均有一定的變化。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也帶來了經濟效益,第一產業產值減少,二、三產業產值有增加,帶來的經濟效益明顯;但另一方面,伴隨著這種經濟效益而來的生態破壞也不容忽視。
2)構成佛山市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主要土地利用類型是水域、林地和耕地,由于水域和耕地不斷地被建設用地占用,導致生態系統中單項服務價值如水源涵養、土壤形成與保護、廢物處理和食物生產等方面損失較大。1996年至2010年期間,佛山市的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ESV減少了130 503.60萬元,建設用地的規模擴大,ESV總價值在不斷減少。因而,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要適當地控制建設用地的規模,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培育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使經濟發展與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
3)通過以上的敏感性分析,佛山市所有土地利用類型的ESV對Vc的敏感性指數均小于1,表明研究區內ESV對Vc是缺乏彈性的,研究結果是可信的。
參考文獻:
[1] 周紅藝,熊東紅,楊 忠.元謀干熱河谷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08,24(3):136-138.
[2] 歐陽志云,王如松,趙景柱.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生態經濟價值評估[J].應用生態學報,1999,10(5):607-613.
[3] 陳仲新,張新時.中國生態系統效益的價值[J].科學通報,2000,45(1):17—22.
[4] 謝高地,魯春霞,成升魁.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研究進展[J].資源科學,2001,23(6):5-9.
[5] 謝高地,魯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態資產的價值評估[J].自然資源學報,2003,18(2):189-196.
[6] COSTANZA R, ARGE R, GROOT R, 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1997,387:253-260.
[7] 邸 利,竇學成,黃海霞,等.蘭州市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J].資源環境與發展,2008,2(4):25-29.
[8] 葉建瓊,章家恩.廣州市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研究[J].生態科學,2008,27(2):120-121.
[9] URS P,KREUTER, HEATHER G. et al. Change i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in the San Antonio area Texa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1(39):333-346.
(責任編輯 羅亞軍)endprint
2.3 人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分析
結合人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的計算公式(4),本研究將對研究區內各土地利用類型與人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ESV之間的聯系。從《佛山市統計年鑒(2011)》中,可以獲取到佛山市研究年份的人口變化數據,佛山市1996年底的總人口數為3 161 164人,2005年底的人口為3 544 802人,2010年底為3 708 907人。然后通過相應的計算公式,將佛山市各土地利用類型生態價值的變化及變化率和人口數據進行運算,得到1996~2010年佛山市人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表(表5)。
分析表5可得以下結論:佛山市1996~2010年期間,人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大致都是呈逐漸減少的趨勢。其中耕地、林地和水域三種土地利用類型的人均生態系統價值變化最為明顯,均急劇減少。人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逐年減少體現了佛山市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對土地資源保護的欠缺,主要表現在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農用地被用來建設,導致了土地利用中的不平衡,再加上佛山市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大量外來人口涌入,使住宅建設用地需求量增大,從而降低了人均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
2.4 敏感性分析
根據敏感性系數(CS)的計算公式(5),本研究將佛山市的各土地利用類型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系數Vc分別上下調整50%,以調整系數后的總生態服務價值和敏感性指數的變化(表6),進而分析某種土地利用類型變化對生態服務總價值的影響情況。結果表明,各土地利用類型的ESV對Vc的敏感性系數均小于1,主要表現為水域>林地>耕地>未利用地>草地,表明研究區內ESV對Vc是缺乏彈性的,研究結果是可信的。從表中還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草地的敏感性指數CS逐漸增大,1996年為0.002,2005年為0.01,2010年為0.01,表明草地生態價值系數的變化對總價值產生放大的作用。其余的土地利用類型的敏感性系數呈現減小的態勢,表明土地利用類型Vc對佛山市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ESV的影響不大。
3 結論
1)在1996年至2010年期間,佛山市的土地利用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導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在不斷擴大,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林地和水域。其中,耕地面積減少變化是最大的,由1996年的101 200 hm2變為2010年的57 123 hm2,減少了44 077 hm2,而建設用地面積增加也是非常明顯的,由1996年的80 000 hm2變為了2010年的155 800 hm2,面積幾乎翻了一番。同時草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和園地等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均有一定的變化。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也帶來了經濟效益,第一產業產值減少,二、三產業產值有增加,帶來的經濟效益明顯;但另一方面,伴隨著這種經濟效益而來的生態破壞也不容忽視。
2)構成佛山市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主要土地利用類型是水域、林地和耕地,由于水域和耕地不斷地被建設用地占用,導致生態系統中單項服務價值如水源涵養、土壤形成與保護、廢物處理和食物生產等方面損失較大。1996年至2010年期間,佛山市的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ESV減少了130 503.60萬元,建設用地的規模擴大,ESV總價值在不斷減少。因而,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要適當地控制建設用地的規模,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培育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使經濟發展與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
3)通過以上的敏感性分析,佛山市所有土地利用類型的ESV對Vc的敏感性指數均小于1,表明研究區內ESV對Vc是缺乏彈性的,研究結果是可信的。
參考文獻:
[1] 周紅藝,熊東紅,楊 忠.元謀干熱河谷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08,24(3):136-138.
[2] 歐陽志云,王如松,趙景柱.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生態經濟價值評估[J].應用生態學報,1999,10(5):607-613.
[3] 陳仲新,張新時.中國生態系統效益的價值[J].科學通報,2000,45(1):17—22.
[4] 謝高地,魯春霞,成升魁.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研究進展[J].資源科學,2001,23(6):5-9.
[5] 謝高地,魯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態資產的價值評估[J].自然資源學報,2003,18(2):189-196.
[6] COSTANZA R, ARGE R, GROOT R, 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1997,387:253-260.
[7] 邸 利,竇學成,黃海霞,等.蘭州市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J].資源環境與發展,2008,2(4):25-29.
[8] 葉建瓊,章家恩.廣州市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研究[J].生態科學,2008,27(2):120-121.
[9] URS P,KREUTER, HEATHER G. et al. Change i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in the San Antonio area Texa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1(39):333-346.
(責任編輯 羅亞軍)endprint
2.3 人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分析
結合人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的計算公式(4),本研究將對研究區內各土地利用類型與人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ESV之間的聯系。從《佛山市統計年鑒(2011)》中,可以獲取到佛山市研究年份的人口變化數據,佛山市1996年底的總人口數為3 161 164人,2005年底的人口為3 544 802人,2010年底為3 708 907人。然后通過相應的計算公式,將佛山市各土地利用類型生態價值的變化及變化率和人口數據進行運算,得到1996~2010年佛山市人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表(表5)。
分析表5可得以下結論:佛山市1996~2010年期間,人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大致都是呈逐漸減少的趨勢。其中耕地、林地和水域三種土地利用類型的人均生態系統價值變化最為明顯,均急劇減少。人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逐年減少體現了佛山市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對土地資源保護的欠缺,主要表現在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農用地被用來建設,導致了土地利用中的不平衡,再加上佛山市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大量外來人口涌入,使住宅建設用地需求量增大,從而降低了人均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
2.4 敏感性分析
根據敏感性系數(CS)的計算公式(5),本研究將佛山市的各土地利用類型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系數Vc分別上下調整50%,以調整系數后的總生態服務價值和敏感性指數的變化(表6),進而分析某種土地利用類型變化對生態服務總價值的影響情況。結果表明,各土地利用類型的ESV對Vc的敏感性系數均小于1,主要表現為水域>林地>耕地>未利用地>草地,表明研究區內ESV對Vc是缺乏彈性的,研究結果是可信的。從表中還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草地的敏感性指數CS逐漸增大,1996年為0.002,2005年為0.01,2010年為0.01,表明草地生態價值系數的變化對總價值產生放大的作用。其余的土地利用類型的敏感性系數呈現減小的態勢,表明土地利用類型Vc對佛山市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ESV的影響不大。
3 結論
1)在1996年至2010年期間,佛山市的土地利用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導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在不斷擴大,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林地和水域。其中,耕地面積減少變化是最大的,由1996年的101 200 hm2變為2010年的57 123 hm2,減少了44 077 hm2,而建設用地面積增加也是非常明顯的,由1996年的80 000 hm2變為了2010年的155 800 hm2,面積幾乎翻了一番。同時草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和園地等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均有一定的變化。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也帶來了經濟效益,第一產業產值減少,二、三產業產值有增加,帶來的經濟效益明顯;但另一方面,伴隨著這種經濟效益而來的生態破壞也不容忽視。
2)構成佛山市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主要土地利用類型是水域、林地和耕地,由于水域和耕地不斷地被建設用地占用,導致生態系統中單項服務價值如水源涵養、土壤形成與保護、廢物處理和食物生產等方面損失較大。1996年至2010年期間,佛山市的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ESV減少了130 503.60萬元,建設用地的規模擴大,ESV總價值在不斷減少。因而,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要適當地控制建設用地的規模,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培育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使經濟發展與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
3)通過以上的敏感性分析,佛山市所有土地利用類型的ESV對Vc的敏感性指數均小于1,表明研究區內ESV對Vc是缺乏彈性的,研究結果是可信的。
參考文獻:
[1] 周紅藝,熊東紅,楊 忠.元謀干熱河谷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08,24(3):136-138.
[2] 歐陽志云,王如松,趙景柱.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生態經濟價值評估[J].應用生態學報,1999,10(5):607-613.
[3] 陳仲新,張新時.中國生態系統效益的價值[J].科學通報,2000,45(1):17—22.
[4] 謝高地,魯春霞,成升魁.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研究進展[J].資源科學,2001,23(6):5-9.
[5] 謝高地,魯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態資產的價值評估[J].自然資源學報,2003,18(2):189-196.
[6] COSTANZA R, ARGE R, GROOT R, 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1997,387:253-260.
[7] 邸 利,竇學成,黃海霞,等.蘭州市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J].資源環境與發展,2008,2(4):25-29.
[8] 葉建瓊,章家恩.廣州市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研究[J].生態科學,2008,27(2):120-121.
[9] URS P,KREUTER, HEATHER G. et al. Change i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in the San Antonio area Texa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1(39):333-346.
(責任編輯 羅亞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