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云
摘 要: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導致農村高中的教學質量逐漸下降,而數學學科的表現尤為明顯。為此,從課程改革的角度
來看,應立足農村實際,改革教學方法,適應課改變化,發揚我國數學“雙基”的優勢。農村高中數學能否擺脫高考的指揮束縛,應從教材的適應能力及教師對教材處理能力幾方面進行分析和思考。本文就如何提高農村高中學生的數學能力提出幾點建議,旨在促進農村高中數學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教材;農村高中數學;農村數學教師
近年來,隨著高考數學考查內容改革的逐步深化,融知識、能力與素質考查于一體的高考試題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應當重視農村高中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為此筆者在這方面作了以下幾點思考。
一、課程改革,應立足農村實際
教材改革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教材與課程不能同等。在同一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可以編寫各種特色的不同教材。不同的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不盡相同,所具備的數學知識背景與數學活動經驗也各異,數學教材應當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線索”。為了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學生的創造性發展留有機會,內容設計要有彈性,關注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多方面努力解決地區差異和學習者個人的差異,編寫不同的版本。
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第一資源,應充分發揮它作為學生主要學習資料的作用。而新教材中反映農村生活經歷和聯系農村中學實際問題材料雖然有所增加,但與農村生活還有較大差距。教材內容的現代化,也應該考慮學生的實際,要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已有的經驗和知識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形成數學概念,應用于實際。因此教材內容設置應該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而不是脫離農村學生現有知識經驗實際的要求與材料。筆者認為從新課程標準的角度出發,如有可能應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為占我國人口多數的農村學生編寫一套高中數學教材。在教材編寫上,力求根據農村高中生的實際經歷、社會背景、日常需求、認知水平,編寫一套適應農村中學的高中數學教材。
二、改革教學方法,適應課改變化
課本是死的,但教學方法是活的。教學是指“教”與“學”兩個方面,要改革教學方法,就是要改革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的“學”的方法。新課程的實施促使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關注對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設計意圖以及學生的認知基礎等方面。
眾所周知,數學的創新、數學的應用、數學的傳播是數學教師的三大基本任務。為了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我們教師的教學方法也要隨之變化。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數學課堂教學要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要形式,同伴互助,充分發揮“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的功能。這樣讓學生既能學好“雙基”又能培養實踐能力、創新意識。數學探究教學,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感興趣的事件。例如,立體幾何是學生最怕學的,因此教學時首先讓學生觀察現實中的相關實物體,帶著學生去發現圖形的美感以及在生活中的價值,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教師要以學定教,隨時把握學情,靈活進行調控,引導學生總結規律、提煉方法,最大限度地減少多余的講解和不必要的指導,確保學生有足夠的學習和訓練時間。所以,農村數學教師要學會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選擇合適的教學,教材內容,并能夠創造性地增補相應的教學資源,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適應課改變化。
三、發揚我國數學“雙基”的優勢,提高農村高中學生的基本技能
“雙基”是指學生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高中學生繼續學習和未來生活所必需的素養,扎實、系統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是中國基礎教育中數學教育的一大特色。當今農村高中數學應發揚這一傳統,注重“雙基”在應用及其他科學技術中的地位。這就需要農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出一條適應農村發展的高中數學“雙基”教學的新模式。保持和發揚我國數學“雙基”教學領先地位,同時又能適應農村高中數學的要求。農村高中的學生從小生活在農村,見識少,所學知識大部分都來源于書本,對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難以理解。所以我們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讓學生充分利用必需的學習資料,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以書為基礎,聯系生活,貼近生活的、基于生活的學習和網上學習,在圖書館里學習。積極利用一切有益的學習資源,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真正從“學會”轉化到“會學”,提高農村高中學生的基本技能。
四、農村高中數學能否擺脫高考的指揮束縛
由于高考升學的激烈競爭,農村現在的高中數學教育基本上還是圍繞著高考進行教學。不僅把內容引向枝節,而且在教學方法上搞題型教學,模擬考試,使學生成了“解題機器”,不知道數學是什么,學數學有什么用和怎樣學數學。由此產生的負面影響是:學生為考試而學習數學。完全不是因為興趣、愛好或今后學習需要而學習數學。要想改變這一現象,要完善對教師數學教學能力的評價體制,改變以高考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以升學率作為評價教師標準的做法。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后,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改革高考制度,怎樣把高中數學從高考的指揮棒下解救出來。作為農村數學教師應強調對數學本質的認識,對數學內容所反映的思想、精神有深入的體會和理解,懂得那些數學知識對學生的發展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提高揭示數學知識所蘊涵的科學方法和理性思維能力。結合新課標、教材和學生實際,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怎樣思考,讓每一個學生學有所得。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真正跳出題海,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學習高中數學。
五、教材的適應能力及教師對教材處理能力
新課程指出,教材不等于教學內容。雖然編者從知識維度、思想品德、文化涵養、認知心理發展水平和實際使用等五個維度上進行編寫,可以說考慮的細致、周到。但是教材對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也不是都適應的。我們通過幾次教研活動來分析學生高考各題得分率,發現學生基本失分是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由此可見,新課改帶來的那種新景象對于一些農村學校的教學未必有好的效果。例如,我們學校地處城郊(屬于農村地帶),家境好的學生都到城區學校就讀高職,留下的是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這樣的學生往往學習自覺性不高,因此他們要想掌握好課程標準上規定的知識,一般要在學校里實現。特別對數學課來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學好這門科目的必要條件。課本上有些章節太難,不適合我們的學生。這就需要教師重新把教材進行處理,使學生學得輕松自如。再如,我們上“函數”一課之前,首先要花一定時間帶學生復習二次函數、解不等式、因式分解、韋達定理等內容,然后再上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絕對值不等式的課本內容,這樣學生就不感到高中數學太難學了。
總之,農村教師要結合高中數學的特點,結合農村學生的實際,深入鉆研教材,在教學中注意課堂教學方法的設計,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盡量從各方面為學生提供機會,提高農村高中數學的教學水平。真正讓我們的數學走出課本,走出課堂,走進農村廣闊的天地。
參考文獻:
[1]趙雄輝.數學教育改革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3.
[2]朱永新.新教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云南省隆陽區保山第十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