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銳
近日,媒體的一則關于公務員的報道牽動了公眾的神經。
這則報道說,公務員,曾經讓絕大部分應屆畢業生心向往之的職業,一方面,享受著身邊人仰望的榮耀,另一方面,有著不錯的薪資和福利待遇。然而隨著國家一系列政策的實施,公務員也漸漸褪去了光環,尤其是基層公務員,他們面臨著工作壓力大,福利收入銳減,以及極難晉升的尷尬局面。面對困境,他們有的選擇堅持等待機會,有的則毅然選擇放棄鐵飯碗,重新進入社會參與競爭,實現自我價值。(9月13日《現代快報》)
點開門戶網站該新聞的跟帖區,十余萬的參與跟帖評論中,在置頂的熱門貼中,基本是對“基層公務員困境”論的吐槽和質疑。網絡上的這種輿情未必全面客觀,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民意的表達。
選擇什么樣的職業,有的人取決于自己的理想抱負、家國情懷,更多的人則是作為理性經濟人、衡量利弊得失后做出的理性選擇。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費雪認為,收入,指的不單單是貨幣收入,還包含精神滿足和享受,不過后者是無法量化的,所以人們通常只用貨幣數量(工資)進行衡量。很多人會把公務員收入也簡單理解成貨幣收入,但是長期以來,公務員的貨幣收入(工資)只是收入一部分而已。這也是事實。相對來說,公務員這個職業穩定,仍然是一個“鐵飯碗”。相反,有許多職業,一時的收入雖然很高,但是面臨很多不確定性,今天拿著高工資,明天可能就面臨失業。
近年來,隨著反腐深入開展,一些長期附庸在權力上的灰色利益被剝離,公務員收入規范化程度在提高。與前些年相比,許多公務員也許會有收入下降之感,但是,工作穩定,社會地位高,還有升遷機會,這些不是工資,卻仍然是公務員的無形收入。與此相反,很多市場上的職業,就沒有這方面的優勢。因此,公務員的總體收入水平并不算低。
公務員、官員辭職時有所聞,但每次辭職都成為新聞,說明整體而言,他們的辭職所占比例仍然非常低。毋庸諱言,就社會評價、現實收益等方面綜合而言,公務員目前仍然是“性價比”較高的職業。這也是“公務員困境”的說法仍然遭公眾吐槽的原因。
公務員就是一個正常、普通的職業,靠這個職業發不了財也不應該發財,這一認知正逐漸成為常識。而要促使公務員職業正常化,根本上仍然必須讓政府履行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權力真正到位、歸位,并且準確規定公務員的收入和待遇,并使之透明化、正?;?,進而最終讓公務員職業徹底回歸成為一個正常、普通的社會職業,一份不能憑借灰色收入、權力尋租、“有面子”等等來誘人的工作。
唯有如此,公務員才能回歸正常的社會價值排序,公眾對公務員的評價也會持平常心。如果有一天,公務員考試不再出現千軍萬馬搶過獨木橋的壯觀場面,公務員辭職不再成為新聞,則人們對“公務員困境”的吐槽不再會呈一邊倒,而會更加多元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