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彥辰
摘 要:教師在政治知識的講解和傳輸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形式和內容的統一,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才能積極參與課堂,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和效果。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持之以恒地注重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會逐步形成一種師生平等與包容的學習氛圍,教師與學生之間會建立起平等對話的模式,從而促進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使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更加積極有效,師生雙方教學相長。
關鍵詞:高中政治課堂 師生互動方式
師生互動有效性
不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政治學,都有著很強的邏輯性和思考性。而高中政治也是圍繞這幾個板塊展開學習和討論的,所以教師在對政治知識進行講解和傳授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形式和內容的統一,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和反響,學生才能積極參與課堂,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和效果。
一般而言,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基本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導入;探討;知識的生成;回歸。我們可以試著從這四個方面入手探究實際教學中的師生有效互動。
一、新穎而又貼近實際的導入有利于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導入過程)
列寧曾經說過:“每個宣傳員和鼓動員的藝術就在于用最有效的方法影響自己的聽眾。”要想提高政治課堂教學效果,必須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時事性特點,教師可以采用時政導入法導入新課。課堂上用一些熱點、焦點新聞做開頭,學生會因為對新聞事態的關注而急欲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很容易就激發他們學習政治的熱情,并且讓他們感覺到理論和實際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
例如,作者在講到《政治生活》第四單元“當代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這一部分內容時,學生自然而然就會聯想到前一段時間舉國上下人人皆知的“夫人外交”,作者引入中、日、美三國紛繁復雜的國家關系讓學生討論,我國的對外政策是怎么體現我國的國家利益的?學生對國際上的一些敏感話題還是比較感興趣的,同時也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感,對這一問題的共同思考拉近了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的距離。
二、教學過程中要營造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探討過程)
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創設具有生活氣息的課堂氛圍,摒棄枯燥乏味的理論講解,讓政治課堂回歸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師生平等順暢地互動的目的。
例如,《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第三課中提到了關于消費的話題,這節課從教學難度上來說并不大,但是很容易把它變成說教課。與其直白地告訴學生社會上存在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原則,還不如讓他們回憶身邊的人和事,自己歸納總結父母師長的消費理念。與此同時,學生的觀點可能各不相同,在課堂上可采取“討論式”教學方法或情境探究教學方法。在討論和情境體驗的過程中,學生各抒己見,充分表達自己對生活中各種消費行為的見解,從而體悟出正確的消費原則。
這種生活化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這種教學策略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相連,課堂中的學習是真實生活情境的折射,反過來在對真實生活的體驗中又強化了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這種策略和模式為師生互動提供了重要途徑,讓師生在探究知識與獲得體驗的過程中共同分享課堂教學的成功和喜悅。
三、努力構建預設和生成的協調統一(生成過程)
所謂的備課就是教師在上課之前已經做好了一系列的準備。備課包含的內容很多,比如確立教學目標、梳理整合教材、設置教學環節、設計問題情境、選取教學方法、考慮學生的學法以及制作所需的課件等。這些準備活動構成了教師對整堂課的預設。預設總是很美好的,而實際的課堂并非像預設的流程那樣按部就班,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就要進行有效的互動,通過互動,通過對課堂非預期生成的有效開發,通過一次又一次地調整教學方案,教師的課堂調控的能力會得到有效的提升,相關知識的生成呼之欲出,課堂互動也變得越來越有意義了。
因此,一堂好課,應該是理想和現實的完美銜接。為應付瞬息萬變的課堂情境,作為教師應該不斷積累知識和經驗,用自己的實力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四、在知識的總結中傳遞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回歸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其重要性猶如人類存在和發展的意義,教育的最終目的也在于此。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傳遞是隱性的,這一過程是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完成的,教師在進行課堂總結的時候也應將對知識的總結上升到情感的高度。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口述本課的相關知識,或者在黑板上書寫本課的框架結構的形式,將整堂課的內容升華。同時也可以理論聯系實際,告訴學生在生活中可以怎么做、應該怎么做。在這個過程中要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比如對相關價值觀的引導。正面的、向上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要追求有效的課堂互動,需要師生在學習討論中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教師要不斷積累身邊的素材,不斷儲備和深化自己的專業知識。比如在課堂提問過程中要做到問題指向明確、針對性強,不能不著邊際、過于空泛。而學生也要參與教學,勇于發表自己對某個觀點的看法。在這種互動中教師要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才能百花齊放、百舸爭流。對于回答錯誤的學生,教師切忌批評挖苦,打擊學生信心,可用婉轉的語言重新設問。在互動過程中教師盡量要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善于接納新觀點。長期堅持這種良性循環,教師與學生就會形成教學對話的新模式,從而促進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上建立積極有效的互動,使師生雙方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