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強
盡管江西婺源早已名聲在外,但因偏居一隅交通不便,其境內的長溪卻一直鮮為人知。這個千年古村四周群山環抱,峰巒疊嶂,綠水依流。村內鱗次櫛比的典型徽派民居與水光山色交相輝映,處處是景,步步入畫。尤其秋季,滿山紅葉競相爭艷,似紅霞繚繞,堪稱“最后的中國秘境”!
神秘的古村落
長溪村地處江西婺源西北部,屬高山區。走出縣城, 一路上忽而見到參天的古樹,忽又聽聞極動聽的鳥鳴聲,美景也開始養眼起來。
越野車在連綿青山中蜿蜒向前,沿途都是蓊蓊郁郁的密林。路的一側是深深的峽谷,峰巒迂回,放眼望去,遠遠近近都是色彩斑斕的世界。路的上空,完全被密林遮蔽得不見天色,我們像是闖進了深山老林,在一條獵道上穿行。淡淡的晨霧還沒有散盡,凝成露珠嗒嗒滴落;滴落下來的還有林間的松球、橡子、苦櫧等等。這些都市人的座上珍饈生態食品,在鄉間卻是最平常不過的大眾菜肴。
林海盡頭,眼前豁然開朗。只見淡淡的秋陽下,遠處古樹、叢山簇擁著一個個靜靜的村落,炊煙從灰白色的馬頭墻上飄起,安詳寂靜,如一幅秀美的江南畫卷。據考證,長溪村始建于宋代淳化三年(公元992年) ,距今己有上千年歷史。
村頭,一座石橋橫跨溪上,中間是座古老的船形石橋墩,把一溪清泉從中分為兩半。抬頭遙望,那清溪從崇山峻嶺的旋渦中蜿蜒而來,繞村莊一周東去,消失在大山的褶皺里。上游連著40里的山塢,卻沒有什么村落人家。數百年來,寂靜的長溪村獨享著這份豐厚的自然饋贈。
長溪分上下兩段,村落的精華在上村。在長溪上村,遠遠看見一座木橋靜靜地依偎在河邊,不遠處,純樸的村婦們在洗衣服,她們在笑哈哈地說著什么,非常快樂。是啊,在這個與世無爭的有如世外桃源的地方,心情能不舒暢嗎?對于我們這些遠方來的客人,河邊女子偶爾會用驚詫的眼光看一眼,透著一種鄉村的羞澀。
最令人感興趣的就是在河邊的一座殘破的閣樓,向導說,那是古時候小姐住的地方,上面那欄桿叫“美人靠”,因為小姐是不能走出家門的,她們平常只能倚在閣樓上看看外面的世界。一想那時的女子真是可憐,成天困在家里,那不是很悶嗎?不過,門口就是清清的河流,對面就是美麗的青山,風景到是蠻不錯的。
在閣樓的對面,就是河的對面,有三株要幾人合抱的苦楮樹,樹底下還有三幢房子掩映其中,再一放眼,在河水中山、樹、房子倒影互映為一體,跳入眼簾,真是美極了!跨過水面的橋面是用長條的木板做的,站在橋上,看到一位姑娘秀美的臉龐映襯在橋下的淙淙流水里。前面,有用青石板鋪成的彎彎石階,視野里的閣影、枯樹、石橋形成了一個極為古樸的構圖。
古道圍著村周,連門綴戶,緣溪而行。這一路,明凈的溪流,古老的石碣,樸拙的木橋,整齊的水埠,敘述的都是農耕時代的人間故事。埠頭搗衣陣陣,一起一落,砸出清脆的“山應”,撞上岸邊的峭壁,聲聲跌落水中,更見山村的安詳。
沿著一條寬闊整齊的青石板路“篤篤篤”走進上村,腳下是那條輝煌千年的徽饒古道,歷史上來往過無數的官吏商賈,也奔走過無數的寒儉學子,世事滄桑,曾經的喧鬧與繁華被幾分無奈的寂寞悄悄取代。
如詩如畫的徽派民居
村口是一片菜園子地,瓜棚豆架,疏疏落落的籬笆墻連成一片。看不到一塊水田,那菜園地直接連著青山。
村內,隨意走進每處巷口,依然是整齊的街道,整齊的水溝。到處都是臺階上下,到處都是古巷幽深。這個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古村,現存不少300多年前的徽派建筑。
村內數百人家挨挨擠擠,靜臥山的懷抱,遠遠望去,飛檐翹角,高高下下,不曾受到現代氣息沖擊的徽派建筑村落,古典中藏著純樸,純樸中透出溫暖。
長溪村古宅以黛瓦、粉壁、馬頭墻為表型特征,高墻封閉,馬頭翹角,墻線錯落有致,黑瓦白墻,色彩典雅大方。以磚雕、木雕、石雕為裝飾特色,屋中木雕極其精美,房屋的外墻是青磚砌成,以高宅、深井、大廳為居家特點。結構多為多進院落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稱“天井”,采光通風。
村之傳承徽州民居特色,講究的是“四水歸堂”,有的人家的堂前,用一大水缸,裝天井匯集的雨水,取的是財不外流之意。內用杉木檐柱框架,貼墻的柱間都嵌有木板,因此,房間四面都是板壁,分正房、廂房,少則六間,多者達十多間。高為三層或四層,顯示主人雄厚財力和家族的顯赫。
長溪是婺源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尚存有的古宅有40余處。村內鱗次櫛比的典型徽派民居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動靜相宜,處處皆景,可謂“飛泉高低鎖源流,鱗光山色溶畫中。”
我對古村落的好感,大部分不是來自那些曾經堆金砌銀建造的高樓深宅,也不是來自那些慢工細活成就的畫棟雕梁,而是來自村落內屋舍間自然形成的回環往復、曲徑通幽的格局,以及那格局里古意森森的物象:檐頭幾樹梨花,巷口半爿石磨,門前一地苔痕。這些往往契合了許多古代詩詞造就的意境,使我能在審美心靈中找到了一座古典藝術的夢幻家園。
登賢里牌樓位于下村登賢里入口處。登賢里是古馬源人丁最為興旺的一支,屬八家支系。“登”同“丁”字,取為人丁興旺、賢知達禮之意。相傳此牌樓明朝時八家一在外為官者家人出資所建。規模宏偉,氣勢壯觀。牌樓7.2米,通面寬4.5米,門樓上嵌有木匾一塊,選料講究,上雕鏤一龍二鳳,刀法細膩,形象生動,栩栩如生,顯示了徽派木雕藝術的精湛。
幾百年來殘留下的青堂瓦舍已讓人幾近癡迷,而這個千年古村,怎么能如此完美地留住往昔?說它完美,是說一種古老的原始存在。遠遠望過去,村頭沒有任何現代色彩的添加物。
事實上,長溪的靈氣帶給這千年的古村落的,不只是青山綠水,還有更久遠的人文追溯。能看到不著脂粉不修邊幅民間鄉村的千年流水遺存,不能不說是一件幸事。
令人頗感驚訝的是,由于路遠又偏僻難行等原因,別說外地人,就連婺源本地人對長溪也了解甚少。向導介紹說,深藏在大山里的長溪,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古村落。以村子為中心,無論你向東南西北哪一個方向走,15華里之內都不會看到人煙。無論往哪個方向走,都要步行幾小時才能通往外界。導致它一直不為世人所知。直到今天,這里也不是一個旅游地,外界也很少有人走進來。其實,真正美的東西往往就躲藏在大山之中。
掩藏在大山里的“秘境”
“沖口飛瀑”堪稱長溪八景之首。在上村石橋沿河而進,約三四里,就會看見一開闊地,水流湍急流下,這就是沖口,俗稱“沖口潭”。此河口三面環山,山口面東敞開,形似大盆。每到洪水季節,那從村人稱為“沖口五井”而下的水流就會順著石壁形成的夾槽激沖而下,至河口才變緩流向村中。“沖口”由此得名。
沖口山巒起伏,巖石峻峭,林木蔥蘢,巍峨秀麗。春夏之際,沖口內滿谷一片蔥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蒼勁勃勃的長青松。山道上,只見滿山杜鵑花、桅子花、還有果樹上掛滿了晶瑩欲滴的山果。山澗里一縷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綠樹紅花爭相輝映,絢麗多彩。
在沖口爬山而上,抬頭一望,山峰兩端翹起,形似和尚帽子,人們稱它為“和尚帽”。山下樹木蒼翠,溪水清澈,怪石林立,神態各異,令人嘆為觀止。河流從山巖上傾瀉而下,落到懸崖處,兩側為峭壁所夾,于是飛空而下,直搗龍潭。長年水流把巖石沖成一圓形,水流經其中,狀如水井,村人稱之為“頭井”,從“頭井”之阜向下眺覽,懸崖之間的飛瀑盡收眼底。
溪水沖入“頭井”,猛然間跌落二三丈,注入“頭井”中,形成沖口飛瀑的第一迭,亦是主瀑。水在這里稍作停留,又從高巖沖流直下近十米,此時兩邊峭巖又夾生出一個狀如“頭井”的圓盆,人稱“二井”,此刻水勢益壯,再次跌水,頗為壯觀,這便是沖口飛瀑的第二迭,前人所寫“飛泉裂石出,浩浩破空來。萬壑留不住,化作晴天雷”詩句,描繪的正是這種景色。
“頭井”、“二井”深不可測。二井而下,水再次激流而下到“三井”(也稱大潭),這就是第三迭。呈連續狀,又有兩潭,是稱“四井”、“五井”。最后又被束成一股短瀑,溪水逶迤遠去,淹沒于青山叢中,水流在水槽的引導下流入沖口潭。沖口飛瀑,遠眺但見懸巖百尺,飛瀑十丈,不論俯視仰觀,各呈奇姿,趣味無窮。
在梅雨季節,站在頭井源頭,但見滔滔河水,勢若奔浪;從高飛躍而下,飛瀑狂瀉,水流飛瀉時,因碰撞凹凸不平山巖而產生水花四射、驚聲濺玉、飛飛揚揚,猶如大霧彌漫,氣勢磅礴。流水不斷沖擊著兩邊的石壁,聲音震耳欲聾,人在對面,大聲講話都無法聽見,只能用手勢傳言代意。站在沖口潭邊上,仰觀沖口飛流,又是另一番景象:只見水擊臨空,珠飛玉碎,寒氣襲人,動人心魄;俯視潭中,煙巒兀立,樹影婆娑,似別有洞天。
在沖口外灘,山勢開闊,泉水叮咚,綠草如茵,躺在沙州灘上,曬著溫和的陽光,真是最舒坦幽靜的休息之地。
在上村前山山腳,有一處占地30余畝的沙灘,高出河面約 2至3米,村里人稱其為港邊。在這個小小“島”上,有三棵一百多年的苦櫧樹,這三株古樹,有如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枝椏相互纏繞,歲歲永不分離。三間民居安詳的棲于這些蒼老遒勁的老樹下,不遠的木橋倒影與粉墻黛瓦的民居融和在青山綠水之中一漾一漾時隱時現,真是一副天造地設的江南畫卷。
“九山半水半莊園,只見道路不見田”。因村中及村周圍沒有耕田,長溪自古就有“千煙無耕牛”之說,全村有林地近八萬畝,是江西婺源的重點林區。
這里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60多種野生動物,其中名貴動物有虎、熊、狐貍、穿山甲、獐、麂;野豬、山羊更是隨處可見; 刺胸蛙(石雞)、鱉、鷹頭龜等珍貴水生動物為村之特產,廣泛分布村內山澗之中;水生珍貴動物娃娃魚在小溪中會偶爾露面;野生珍禽有錦雞、畫眉、雉鳩、鴛鴦、翠鳥等。
植物除大量的馬尾松,栲、櫪、楓、杉、櫧等150多種,還有明清古松、古柏、古山茶、古樟木、檀木、楠木、梓木等古樹名木;花卉尤以蘭花和桂花、杜鵑花馳名,“九節蘭”為蘭花之珍品,在村山中亦常多見。河邊山上杜鵑花尤多,一到春天,滿山皆紅。
此外,這里較著名的的林果還有蜜桃、板栗、雞心栗、米棗、楊梅、毛栗、野生獼猴桃、野山楂,都是村民常食之物。蕨菜、香菜、薺菜、香菇、黑木耳、馬齒莧菜等野菜,滿山可采摘。
秋季的長溪是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每到這時,腳步一踏入長溪村山里,就如走進一個給秋天染色的顏料桶中。山頂上,山溝里,漫山遍地,千葉萬樹,色彩紛呈,風吹葉動,一樹引領,滿山呼應,十分壯觀,整個山林都躍動起來。 特別是晚秋楓葉的紅艷,把秋山裝扮得分外迷人,成為這一時節一道瑰麗多姿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