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學明+劉煒+程藝暢+羅怡鵬
政風行風熱線節目的成長過程
由單一廣播媒體問政轉變為全媒聯動聯合問政
2005年5月18日,以“促進行風建設,傾聽百姓呼聲,彰顯輿論監督,優化發展環境”為宗旨的《政風行風熱線》專題節目正式開播。節目采取直播形式,每周播出5期,每期時長1小時。
2013年1月1日,政風行風熱線在原來的基礎上,通過湖北之聲FM104.6,AM774,湖北經濟廣播FM99.8覆蓋全省的三大主流頻率同步并機直播,消除了廣播覆蓋的死角,實現全省無縫覆蓋和重點區域的交叉覆蓋,成為全省唯一的一個三套頻率并機直播的廣播節目。
2013年4月16日,政府行風熱線進一步升級為音頻、視頻、圖文全媒體直播模式,節目直播全過程由湖北之聲、湖北經廣、湖北電視臺、湖北網絡電視臺、楚天都市報、荊楚網進行立體聯動,建立起集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為播放平臺的四位一體新模式。利用網絡、電話、短信等平臺征集突出問題,及時向糾風辦專班工作人員和相關職能部門反饋,充分發揮監督考核職能,推動解決市民訴求強烈的難點和熱點問題。每一期節目均為音頻、多機位高清視頻、現場圖片、直播文字全媒體直播模式,除直播外,還實現了往期節目的音頻和視頻的回看和點播。
打造成湖北公信力最強、關注度最高、影響力最廣的品牌節目
政風行風熱線上線八年來,充分發揮監督考核職能,推動解決聽眾訴求強烈的難點和熱點問題。目前全年64個職能廳局和公共服務企業定期上線,4—5個地市(州)政府負責人輪流上線。節目開展期間,共有1154名副廳級以上領導參與上線,“一把手”上線率達到95%以上,受理群眾咨詢投訴23210個,咨詢和投訴解決率超過98%。“四位一體”平臺建成后,日均接到咨詢投訴達200多件,為聽眾解決了大量實際問題。
因此,政風行風熱線受到了領導、專家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肯定,2008年榮獲湖北廣播電視臺十佳廣播節目稱號。中紀委調研組專程到節目組調研總結,對節目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湖北政風行風熱線形成了強有力的殺手锏,特別是堅持一把手上線,引起領導重視,促進問題解決。通過扎實暗訪,找出突出問題,跟蹤解決落實,一步也不放過,形成了案件的堅決問責制。
節目日常播出的報道時常受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的各檔重點新聞節目的重點關注。通過多媒體聯動進行深度跟蹤報道,使“政風行風熱線”更加廣泛地聯系群眾,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擴大了節目影響力,增強了社會監督效果。
政風行風熱線徹底根治了個別部門和工作人員中存在的懼困難、怕擔責,作風不實、能力不夠、辦事不牢的不良行政現象和行為。讓“有問必答”成為化解官民矛盾的橋梁,讓“有求必應”成為打造公信力政府、服務型政府的標簽。因此熱線被群眾視為 “連心橋”、“貼心人”。
構建“四位一體”全媒問政平臺
媒體問政是新聞媒體運用輿論幫助公眾了解政府事務、社會事務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務,并促使其沿著法制和社會生活公共準則的方向運作的一種社會行為。在信息化時代,媒體在社會發展、政府改革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媒體問政已成為黨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貼近民眾的一種新方式,成為考量其政治智慧和執政能力的一項新指標,成為治國理政和政治文化發展的新趨勢。在這種新形勢的影響下,構建“四位一體”的全媒問政平臺便成為一種必然。
構建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四位一體的媒體平臺的必要性
順應媒介融合大趨勢的必然之選
南京大學丁柏銓認為,媒介融合是由新媒體及其他相關因素所促成的媒介間在諸多方面的相交融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前所未有的,可以理解為三種層面上的融合:物質(工具)層面的融合、操作(業務)層面的融合、理念(意識)層面的融合。在我國,媒介融合主要是由改革開放寬松的政治環境、激烈的市場競爭、迅猛發展的媒介技術及中西文化交融所導致的,媒介融合是大趨勢,其出現和發展自有必然性。
在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下,單純依靠廣播媒介進行信息傳遞遠遠不夠,只有充分利用各種媒介的優勢形成聯動,實現多媒體傳播,才能夠達到擴大節目的影響力,增強輿論監督的效果。因此構建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四位一體媒體平臺便顯得刻不容緩。
公眾意識不斷增強,呼喚新型民意表達平臺的產生
在當代社會中,傳播技術迅猛發展,公民參政意識不斷增強,對媒介功能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單個媒介已經無法滿足公眾的要求,民眾的政治參與、民主表達、公共討論需要更加便捷、成本更低和效果更好的新平臺。于是,四位一體媒體平臺便應運而生。
“四位一體”全媒問政平臺成效顯著
工作力度大大提升,群眾投訴渠道拓寬
四位一體平臺建立之后,節目的軟件和硬件部分得到同步升級。“四位一體”各媒體每天派專人受理群眾咨詢投訴,群眾的咨詢和投訴不再單純依靠部門上線時受理,而是得到全天候常態化處理。各家媒體的咨詢投訴信息按照相應的周期進行及時轉辦,群眾滿意度不達標的進行再次轉辦,媒體工作力度大大加強,群眾投訴渠道拓寬,形成信息公開的新渠道。
監督力度明顯增強,工作流程初步建立
成立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四位一體媒體平臺之后,一方面,群眾投訴渠道拓寬,投訴資訊類案件不斷增加,投訴案例增長率高達50%,對于各廳局的監督力度明顯增強。另一方面,四位一體平臺將所得有效信息及時轉辦給上線單位,轉辦量大幅度提高,接受投訴的覆蓋面不斷擴展。同時,建立了5個工作日回復反饋機制,轉辦對接機制開始成型,媒體與部門對接的工作流程初步建立。
以群眾滿意為目的,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
四位一體平臺秉承“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的宗旨,以群眾滿意為目的,不僅將民眾的咨詢投訴案件及時轉辦給相關單位,而且還對每位咨詢投訴人進行滿意度的核查,與各職能部門一起協調,共同努力,以確保群眾問題得到及時解決,人民利益得到切實維護。
增強輿論監督效果,形成有效的民主監督機制
媒體被譽為繼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四種權力,其監督問責的廣度和深度被看作一個國家文明、民主程度的重要指標。四位一體平臺作為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橋梁,能夠多渠道傳播群眾對政府和社會的輿論監督效果,通過暗訪和曝光,把公共權力運行置于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形成強大的輿論力量,從而形成良好的民主監督、引導機制,推進廉政建設。
湖北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部、電視綜合頻道、湖北網絡廣播電視臺、荊楚網、楚天都市報都是該省主流傳媒,在全省有比較大的影響力。五家強勢媒體,強強聯手,聯袂打造,全方位播出、集中性關注、立體化呈現,不僅讓每一個投訴案件解決速度增強,也讓有代表性的糾風案例更富深度、廣度、高度,有力地推動我省形成有效的民主監督機制。
“四位一體”全媒問政理念機制尚待完善
實行“四位一體”全媒問政是個全新的嘗試,需要經歷一個不斷探索和改進的階段,目前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節目輿論監督功能的發揮。
“四位一體”全媒問政存在的問題
媒體群體極化干擾輿情傳播
所謂“群體極化”,最早是由傳媒學者詹姆斯·斯托納提出來的,是指群體中原來就已經存在的傾向性通過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強,使一種觀點朝著更極端的方向發展,保守的更保守,激進的更激進。
由于我國大眾媒介普及的速度大大超過了公民媒介素養教育的速度,公民的媒介素養普遍不高,缺乏基本的傳媒職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缺乏對輿情的甄別能力和對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跟風、從眾心理嚴重。因此當“四位一體”全媒問政對涉及食品安全、教育醫療腐敗等方面進行批評報道時,往往引發公民對社會的不滿,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正確輿情的傳播。
出現同質化趨勢,缺乏長效機制,監督力度有限
“四位一體”全媒體問政的內容,很多還停留在對上線單位的工作成果介紹和解決簡單問題的層面上,深層次問題沒有觸及。各級媒體辦節目的套路大都雷同,報道內容同質化明顯。全媒體問政沒有形成常態化的長效機制,一陣風式的問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風行風熱線輿論監督功能的全面發揮。
“四位一體”全媒問政不斷完善的建議
建立日常節目、大型活動、后臺服務相結合的長效機制
通過日常節目滿足群眾當下的需求,通過大型活動解決糾風工作的重點問題,通過后臺服務,梳理民情輿情。日常節目應當主動設置帶有社會熱點、群眾關心的焦點及難點議題,讓政府機關主動走到臺前,報告政府中心工作、傾聽呼聲、解釋政策、報告群眾申訴辦結的情況。對群眾反映強烈、涉及部門較多的熱點難點問題,改變過去單個部門和行業領導輪流上線的辦法,采取多個部門領導聯合上線,促進重大問題共同研究現場解決。
探索一條從糾風反腐劑到政府民眾互信催化劑的平臺建設之路
充分運用“四位一體”媒體問政日益擴大的影響力,引導政府依法行政和凝聚民心。通過不斷創新和豐富節目內容,促進群眾從希望解決自身問題為主向關注解決社會問題轉變,由關注身邊的具體問題到關心政府公共政策轉變。促進節目從受理和解決問題的單一功能,向傳遞和解讀政策政令信息、公眾向政府部門建言獻策、有效溝通政府和公眾等多種功能的轉變。
政風行風熱線被構架在一個宏觀立體的平臺之上,它成為了百姓依賴、信賴的全新部門,它作為政府自身監督的一個有效補充,作為省糾風辦、監察部門的一個有力工作抓手,將通過較強的輿論監督、宣傳、引導,為構建湖北全面深化改革及“五個湖北”做出應有貢獻。而節目理念和長效機制也仍需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