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秋陽
【摘 要】建設中國的應急廣播,當前的重點是對農村尤其是偏遠地區、城市公共場所以及在路上的移動人群進行應急廣播的覆蓋建設,并加強區域性應急廣播的基礎建設。
【關鍵詞】大喇叭 公共場所廣播 移動終端 區域性應急廣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總結我國近年來的突發公共事件,可以看出,處于農村偏遠地區、城市公共場所人員密集區域、行進于路上的人群是突發公共事件的主要受害者。究其原因,主要是針對上述區域及人群的應急信息傳播不到位。因此,重點加強對農村尤其是偏遠地區、城市公共場所以及在路上的移動人群進行應急廣播的覆蓋是當務之急。這是對歷次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反思后的補救之舉,也是基于分析未來突發公共事件走向而采取的未雨綢繆之措。
此外,根據“國家應急廣播·蘆山抗震救災應急電臺”的成功實踐,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地開辦臨時應急電臺,也應成為中國應急廣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建設農村大喇叭,解決應急信息發布“最后一公里”問題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億人,占總人口的50.32%。2012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56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7917元,前者是后者的3.1倍。相較城市而言,農村依然經濟落后、文化生活貧瘠、基礎設施薄弱,這其中就包括農村大喇叭擁有和使用極不樂觀的情況。盡管近年來實施的“村村通”工程讓千家萬戶的農民享受到了廣播電視服務,但實際上,許多地區的“村村通”簡化為“電視通”,廣播被忽視甚至被遺忘。由于信息基礎設施的薄弱和媒介使用的單一,一旦遭遇突發公共事件,這些最需要救助的地區往往成為信息孤島,從而使救助難度加大。在我國,農村基層廣播的恢復和發展是建立傳遞災害信息網絡的關鍵。
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農民是特別需要應急信息服務的群體。我國農村是自然災害的高發地區,尤其是在一些偏遠山區,山洪、泥石流等是常見自然災害。在轉型期社會中,農村也是各種人為災害的高發區。當突發事件來臨,農民特別需要應急信息的指導和幫助。而大喇叭是農民獲知應急信息的最易得的強制性接收工具,能夠幫助危機中的人們了解局勢發展,做出恰當的規避行為,解除心理恐慌。因此,各地的應急廣播建設,必須考慮農村以及農民的廣播接收問題。
據調查,我國東部經濟較發達地區,大喇叭恢復建設的情況較好,但也存在著管理不善的問題。當然,本文所述農村大喇叭并不僅指單純的大喇叭的物理存在,而是指農村的廣播系統。
近年來,隨著相關管理層對農村大喇叭重視程度的提高,農村大喇叭建設又呈現出步伐加快的勢頭。據筆者了解到的情況,北京市在完成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任務后,于2008年開始探索建設農村有線廣播,采取通過有線電視網共纜傳輸調頻廣播信號的方式實施“村村響”工程。目前,北京市門頭溝、房山等10個遠郊區(縣)100%的行政村都已通了有線電視,建設“村村響”工程的基礎條件已完全具備。北京市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基本完成北京遠郊區(縣)的“村村響”工程。據了解,有些村因為自身需要,等不及“村村響”工程的惠及,已經自行購買設備完成了大喇叭的安裝,在通知村民、提醒防災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再比如:浙江省義烏市共有鄉鎮13個、農村行政村634個,已在農村605個行政村安裝野外調頻音箱3700只,已建成村級廣播室605個,每個鄉鎮都有獨立的廣播室。但在目前運行的廣播“村村響”工程中,沒有設計縣市應急廣播的功能。因此,義烏市對現有廣播“村村響”中的優先級別進行更改,以更好地適應全市有線廣播可同時傳送應急廣播信號的需要。①
農村廣播系統支持轉播從中央到省市縣的廣播電臺的節目,也支持本村自制節目,并具有插播功能。平時,農村大喇叭可以作為農村政務宣傳、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工具;突發公共事件來臨時,以插播方式,轉播或自播應急信息。其實,農村接收應急信息并不止大喇叭一種方式。國內外都已研制開發出能夠自動開啟的收音機或能夠發出警報的收音機等,但要將其普及到中國的每個鄉村還需要相當長的時日。建設農村大喇叭是眼下最快速可行、最符合中國國情的辦法。
不論國家級的應急廣播還是省市縣的應急廣播,都需要農村大喇叭將應急信息傳送到農民耳邊。建設農村大喇叭對于解決應急廣播信息發布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二、建設城市公共場所廣播,降低人口密集區的受災程度
近年來,國內城市中出現踩踏事故、火災事故的情況時有發生,損失慘重。在總結教訓中,公共場所應急廣播的缺失是一個重要因素。公共場所廣播是指在有限的范圍內為公眾提供服務的廣播,通常設置在社區、機關、部隊、企業、學校、大廈、公園及各種場館如商場、影劇院之內,主要有兩個用途,一是用于轉播來自廣播電臺的音頻內容,二是發布通知、尋呼、播放背景音樂等。強行插入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廣播是其重要功能,既可以插入來自廣播電臺的突發公共事件信息,也可以插入來自本場所的突發公共事件信息。系統論認為,越簡單的系統,差錯率就越低,可靠性也相應提高。公共場所的廣播功能單一,設備簡單實用,是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有效工具。
據調研,成都人民廣播電臺在成都市區車站、公園、社區等公共場所建立了多個廣播落地點。汶川地震發生后,五桂橋、金沙、茶店子等場站的候車乘客和司乘人員高度關注廣播,許多乘客靜立傾聽,還不斷要求提高播放音量。由于廣播的存在,人流很大的候車場所沒有造成恐慌和擁擠。浣花溪公園內的廣播吸引了數萬人駐足傾聽,余震期間,園內夜間平均留宿的五六萬群眾幾乎通宵收聽廣播,隨時關注最新播報信息。②
建設部頒布的《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T16-92)中對有線廣播和事故廣播的設計、安裝做出了許多具體規定,比如辦公樓、賓館、商場、院校、車站、客運碼頭及航空港等建筑物,應設有業務性廣播;一至三級的旅館、大型公共活動場所應設服務性廣播。2006年,北京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專門做出規定:今后,本市大型商場、餐廳、星級飯店、游泳池、滑雪場以及文化娛樂場所等人員密集場所,必須設置能夠覆蓋所有營業區域的應急廣播,并能夠使用中英文兩種語言播放。
日本在公共場所保障應急信息快速暢通發布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日本目前所使用的是全國瞬時警報系統,通過通信衛星與日本的城市、街道、村落等的“防災同報行政無線系統”、與廣播、電視相互連接,在緊急時刻向民眾發布消息。例如地震、海嘯等災害爆發時,應急信息在到達廣播電臺、電視臺的同時,也通過在各地的路口或是市民活動中心等地設置的“大喇叭”,進行廣播,指導居民向避難場所轉移。
在這里,強調公共場所廣播在突發公共事件信息發布方面的作用,并不是要重新建設先前的公共場所廣播系統,而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補充和調整,使之既能在播報本場所應急信息時暢通無阻,也能與廣播電臺的應急廣播實現系統對接,賦予應急廣播最高級別的優先權,充分發揮這些公共場所廣播將廣播電臺應急信息轉接“落地”的功能。
三、覆蓋移動終端,保障移動人群隨時隨地獲得應急信息
在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經濟交往的頻繁,使人口的流動速度越來越快,流動規模越來越大,移動人群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據統計,2014年春運,全國客流總量超過36億人次。學生流、民工流、探親流匯聚成行進在路上的浩蕩人流。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國的汽車保有量逐年增加,據公安部交管局統計,全國機動車和駕駛人保持快速增長趨勢,截至2013年底,全國機動車數量突破2.5億輛,機動車駕駛人近2.8億人。③在路上,安全的不確定性在增加。一旦遭遇突發事件,應對難度增大。人們在路上接收即時信息的方式大致分為兩種,一是手機,二是車載音頻設備。
先來分析手機。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到2014年1月底,我國手機用戶數量已超過12.35億,④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中國公民擁有手機。手機用戶可以通過被動接收電信運營商的群發短信、主動上網搜尋信息等方式,在路上遭遇突發事件時了解情況;也可以通過手機最基本的通話和短信功能向外發出信息,尋求幫助。再來分析車載音頻設備。交通工具上的車載音頻設備基本具備播出在行進路段能夠接收到廣播電臺節目的功能,公共交通工具則增加了專門為車上乘客制作的節目或臨時的通知、提醒等的播放功能。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為了適應移動人群的需求,為其提供針對性服務,一些廣播電臺在早些年開辦城市交通廣播的基礎上,已開辦或正在準備開辦高速公路廣播、鐵路廣播和船舶廣播,除日常提供交通信息和伴隨性服務內容外,在突發事件發生時發揮特別作用。比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2012年6月開播的中國高速公路交通廣播(京津塘段),使用FM99.6頻率建立起覆蓋京、津、冀北區33條共約3752千米的高速公路沿線的公路應急服務交通廣播覆蓋系統。2013年1月7日起,我國中東部地區產生大范圍霧霾天氣并持續多日。中國高速公路交通廣播推出“霧霾緊急應對”特別節目,以全天每15分鐘1次的高頻次播報最新天氣狀況;對京津冀地區各條高速公路因為霧霾影響造成的封閉路段信息,作隨時插播、定點口播;第一時間播出華北高速公路值班室的信息;在節目中不斷提出繞行建議,為交通疏導進行有針對性的服務。鑒于霧霾天氣會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傷害,高速公路交通廣播加大頻次介紹霧霾天氣中身體防護的建議。此外,編輯部還把獲知的一手信息通過微博、熱線、短信平臺等形式進行發布,并開通路況熱線,為聽眾解答各種問題,成為司機的有力幫手。其實,中國高速公路交通廣播的上述作為已經實現了從平時服務到戰時應急的轉換。
此外,還可以充分利用戶外新媒體設備,包括移動戶外媒體,如在地鐵、公交車、出租車的車體上懸掛媒體播放設備;也包括固定戶外媒體,如LED顯示屏等。這些傳播設備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人們忽略主動接受信息或無法接受手機信息的無意識等待情況下傳播信息,實現應急信息對移動人群的交叉覆蓋。
為服務移動人群,應急廣播尚需與電信運營商建立信息通聯機制,亦需建設應急廣播APP,以方便移動人群通過多種移動終端獲取應急信息,防災避險。
四、建設區域性應急廣播,實現災區民眾及時獲得針對性信息
在災害大國日本,每逢大災,開辟專門的臨時廣播電臺以貼近性內容服務災民已經成為常態。所謂臨時災害廣播電臺,是指以地方政府為運營主體,以向受災地區居民發送相關災害信息為目的而開設的社區性質的廣播電臺。在東日本大地震中,日本東北部地區共開設了40家臨時電臺,其中受災較重的巖手、宮城、福島、茨城縣共開設了25家臨時災害電臺。
2013年4月20日,中國四川省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地震當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決定在震中開辦臨時應急廣播電臺,并派采編播及技術人員攜帶播出設備前往蘆山。這是中國首個專門面向災區民眾廣播的應急電臺。蘆山應急電臺共開辦32天,得到當地政府和百姓充分認可和肯定。
根據日本的經驗,以及我國“國家應急廣播·蘆山抗震救災應急電臺”的試驗,我國必須重視區域性廣播在應急中的作用,加強相關建設。其一,加強縣級廣播電臺和村鎮廣播站建設。因為我國的自然災害多發生于農村,縣級廣播電臺和村鎮廣播站可以在災害中起到針對性信息告知的作用。但近些年來,我國基層廣播(尤其是不發達地區)不斷萎縮,基層廣播皮之不存,應急功能毛將焉附?在建設國家應急廣播體系之初,可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基層廣播臺站的摸底,針對不同地區面臨的不同問題,逐個解決,復興中國的基層廣播。其二,加強移動轉播車的配置。設計制造或引進集采編播發射于一體、具備雙向衛星通信能力的流動越野轉播車,儲備于全國各大區域,在自然災害頻發地區優先配備,彌補縣級廣播覆蓋的不足。也可配備更加便攜的采編播發射設備,一旦轉播車無法進入,靠人力攜帶,依然可以實現應急廣播在災區發聲。其三,推廣區域性應急廣播理念。不僅在全國廣電系統內,還應在全國的政府機構、行業組織中推廣區域性應急廣播的理念,使其在涉及應急管理的相關事務中有應急廣播的概念,并在實際操作中善于使用區域性應急廣播,真正形成廣播搭建平臺、政府用好平臺的局面。其四,強化區域性應急電臺發揮作用的機制保障。國家應急廣播體系在設計規劃中,要具體明確地規定對區域性電臺的馳援策略和辦法,讓區域性電臺不是在孤立無援中苦撐,而是在政府、社會、志愿者和災區民眾等各方共同努力下,完成面對災區民眾定向服務的特殊任務。
注 釋
①潘旭亮 胡凡耀 《義烏市農村應急廣播改造方案》,載《電子報》2012年1月29日第014版。
②《中央應急廣播體系構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課題報告,2009年。
③人民網法治頻道,http://legal.people.com.cn/n/2014/0128/c42510-24250736.html。
④《工信部:2014年1月中國手機用戶數量達12.35億》,http://scitech.people.com.cn/h/2012/0303/c227887-834051247.html。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國家應急廣播中心)
(本文編輯:劉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