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瑜艷
【摘 要】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助推下,全國兩會報道形態越來越開放,公眾參與平臺越來越豐富,這對媒體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結合實踐,對媒體記者在當下如何更好地把握輿論導向、改進宣傳報道方式、智慧地做好兩會報道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全國兩會報道 選擇性 碎片化 輿論導向
【中圖分類號】G221 【文獻標識碼】A
“差不多三分之一,是我們說什么你們報什么;差不多三分之一,跟我們說的不一樣;還有三分之一,差不多是斷章取義,甚至無中生有。”這是證監會前主席郭樹清在總結他對2013年全國兩會媒體報道的感受時說過的話。
不可否認的是,在高科技的助推下,近年來兩會報道的形態越來越開放。從1983年全國兩會開始舉辦新聞發布會,到2013年全國兩會有了專供媒體使用的App,以及秒拍、google眼鏡這些高端的新媒體武器的應用,助力著媒體以最快的速度將最大量的信息呈現給公眾。然而,喧囂過后媒體到底留下了多少有價值的內容?媒體記者在重大政治事件及公共民意之間的溝通互動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在呼吁代表委員加強參政議政能力的同時,媒體記者把握輿論導向、營造輿論氛圍的能力又如何?在公眾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可以直接“圍觀兩會”的今天,媒體記者能否為代表委員提供一個公平客觀的議政平臺,能否真正滿足大眾參與民主政治的熱情?這確實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一、提高政治素養,避免選擇的片面性和過度碎片化報道
對于媒體而言,兩會報道是傳媒界的一次盛會,各家媒體都會派出強大陣容,將兩會報道當成一場高水平的新聞戰和媒體比拼實力的大舞臺。近幾年,隨著參與全國兩會報道媒體的增多,媒體記者素質良莠不齊的現象也日益明顯。一些媒體記者用娛樂化的視角,為吸引眼球而制造華而不實的話題,個別記者政治素養的欠缺更是顯而易見。
政治素養的缺失首先表現在對報道對象、報道內容的主觀選擇上,這也反映出記者及其所在媒體的新聞價值取向。在對各種言論的包容性和接納性越來越寬松的大背景下,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也越來越敢說,越來越能說,而記者如何選擇采訪對象、取舍報道主題,有賴于其政治素養。2013年兩會,陳光標提議沒有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人不能生孩子,也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今年兩會上,政協委員李海濱表示,為了維護社會穩定,應禁播電視劇《水滸》,戰爭題材的電視劇也要控制,這又被部分媒體炒作。每年兩會都會有媒體或對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做庸俗化解讀,或以消費主義的視角解讀兩會熱點話題,將公眾目光從公共政治引向無聊八卦,誤導公眾對兩會焦點的關注。這些例子都反映了記者政治素養的缺失。
其次,表現在兩會報道內容過度碎片化。兩會是新聞富礦,但如果缺乏政治素養,記者就會成為簡單的記錄者,而不能形成對某個社會問題的深入追蹤和持續關切。兩會期間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景象:有些記者在電梯里、走廊上攔截代表委員,甚至連身份都還沒弄清楚就開始提問,希望代表委員盡可能多地回答包括養老金、大部制改革、環境治理等所有問題,可一聽到只言片語的回答就急忙轉換話題。我曾遇到一位記者,白天收集了一大堆素材,但是等到晚上真正要就某個問題進行深度思考和寫作時,卻串聯不起來。可以說,缺少政治素養和對熱點問題的獨立見解,采訪時總是被熱點話題牽著鼻子走。這樣的報道內容難免過度碎片化,更談不上觸及核心問題。
其三,政治素養的缺失使嚴肅的政治話題娛樂化。回看近幾年的兩會,明星代表、委員仍然最受追捧,一些花絮、花邊新聞甚至占據了主要版面或時段,對于視覺符號的關注,遠遠超過對兩會真正關系國計民生議題的關注。比如,今年兩會時,媒體爆出的成龍與宋祖英貼面打招呼的照片,就有很強的娛樂化傾向;還有記者提問代表委員“您看過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嗎”這類問題,與兩會報道的主題相去甚遠。政治素養的缺失也導致一些記者對社會問題、專業知識缺乏認知。2013年兩會時,《時代周報》記者向民政部門提問:“此次浙江省發生長江出現大規模死豬事件,據說是因為付不起火葬費,所以才把它們江葬了,請問是不是這樣?”這種缺乏常識的提問,令人瞠目結舌。兩會報道本應聚焦代表委員如何監督政府,如何行使公民參政議政的權利。但由于部分記者政治素養的缺失,不僅導致媒體輿論引導能力下降,并嚴重影響受眾對政治環境的準確認知。
二、增強道德修養,尋找嚴肅性與活潑性之間的平衡點
今年兩會,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提交了一份《關于進一步深化改革選擇突破口的建議》,其中大篇幅提到加快審批制度改革的問題。在接受多個媒體采訪時,他都提到過這份建議。他的原意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在這方面決心很大,要做審批事項最少、審批進度最快的政府;根據初步清理的權力清單,浙江省的審批制度有12000項,因此這項工作的阻力還很大,需要進一步改革。但個別媒體弱化了宗慶后關于審批制度必須進一步加強改革的建議,而是將“浙江省有行政審批12000項”為內容設立標題,一時間引起很大的關注,輿論焦點一下從宗慶后延伸到整個浙江代表團,媒體以及公眾開始質疑浙江省行政審批制改革不力。媒體的報道讓宗慶后倍感壓力。事實上,此前浙江省的審批制度改革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各級媒體也都有過許多積極正面的報道。
同樣的情況并不只是宗慶后遇到。全國人大代表曹可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介紹,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教授孫憲忠先生在討論中談到,有些科研人員的經費沒有花在合適的地方,并舉例說有一個科研工作者將其科研經費的一部分用于支付他情婦在韓國美容的費用。當時,孫教授說了很多,曹可凡也覺得講得非常好,上述這個例子也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話。但某媒體報道時就單單把這段話摘出來,用《科研者拿經費給情婦做美容》為標題進行報道,在網絡上炒作。曹可凡說,任何言語都有它的語境,離開了語境來單獨理解一句話或者一段話,就有可能造成公眾理解上的偏差,誤導輿論關注的焦點。
“標題黨”等字眼已經在近幾年的全國兩會上被代表委員多次提起,也總有些媒體因為記者蓄意篡改代表委員講話原意而遭到唾棄。全國兩會本該是代表委員暢所欲言、參政議政的平臺,但每年總有幾個代表委員會被媒體貼上“雷人”的標簽。其實有的提案議案建議本身并不“雷人”,有的代表委員言論還很有觀點,但有的媒體就樂于將其中他們認為最有新聞興奮點的文字和話語拎出來作為標題,結果是報道內容與代表委員的原意大相徑庭,甚至是南轅北轍。更令人不齒的是,有的記者為了出新聞,誘導一些代表委員隨口說出一些易引起爭議的話,然后大加炒作。老代表申紀蘭曾經就是媒體追逐的熱點。根據媒體朋友的描述,她對記者幾乎不設防,問什么她就回答什么,有些媒體記者就變著法兒套她的話,制造各種刻意曲解的偽話題。有些前一年提過有激烈碰撞的議案提案的代表委員,第二年也會成為媒體記者追逐的對象,希望還能追問出可以炒作的偽熱點。經歷過這些風波的代表委員,漸漸地只得對媒體記者三緘其口。
代表委員們的這些擔憂足以讓我們警醒。的確,期待代表委員敢于代民立言的愿望可以理解,活潑、生動的報道也更引人入勝。但在報道兩會這樣一個嚴肅的政治活動的時候,必須要在嚴肅與活潑之間找到平衡點。個別媒體記者斷章取義、曲解原意甚至憑空捏造的做法不僅很不理性,也完全違背了新聞媒體應有的職業道德。換來的只能是社會對新聞的質疑和媒體隊伍自身的墮落。全國兩會上的新聞媒體記者應該準確傳遞代表委員的聲音,把握好嚴肅和活潑的尺度,搭建起代表委員與政府公眾之間的橋梁,牢牢守住新聞工作者職業操守的底線。
三、改進宣傳報道的方式,增強兩會報道感染力和吸引力
兩會報道越來越開放,媒體報道兩會的手段和途徑也越來越新穎。今年,“秒拍”成為兩會官方視頻新媒體的播報平臺,不少媒體利用微信搭建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訪談群;中央電視臺聯合手機百度推出“兩會大數據”,分析兩會相關熱點關注度;新華網也聯合新浪網推出大型兩會移動在線訪談,網友可加入“來往”客戶端,通過新華微博、新浪微博和新華社“我在現場”客戶端等各種通道向代表委員“現場”提問。此外,4G手機、Google眼鏡等也亮相兩會。有代表委員說,還沒在網上看到新聞,已在朋友圈里發現了自己被采訪的稿子,感嘆于新媒體強大的傳播力度。
每年兩會,主流媒體都會對節目形態、節目內容做一些改革和調整,力求創新、開放、貼近百姓。今年兩會,央視推出的“兩會解碼”欄目、《人民日報》的“兩會e客廳”、人民網的“Google眼鏡看兩會”等新的傳播形態,都對傳統媒體記者提出了新的挑戰。
報道要鮮活生動,言之有物。2013年兩會期間,中央電臺的《新聞與報紙摘要》欄目首次改變了沿用多年的兩會報道“大綜合”形式,推出了專欄《2013,我離夢想有多遠?》,今年兩會又推出特別報道《大國復興路》,每天圍繞改革話題,關注一個熱點改革領域,和兩會新聞現場緊密互動,引入代表委員言論,說透改革意義,點明改革難點,記錄改革行動,展望改革未來,受到聽眾的稱贊。這樣的變化就要求記者采訪代表委員時,同期聲講話要言之有物,要挖掘鮮活素材,內容要豐富,現場感要強,可聽性要高。
報道要從“寫”新聞向“問”新聞轉變。作為新聞記者,今后也許不僅僅是素材的提供者,更多地需要記者全面回歸兩會新聞現場,以獨特的視角和獨到的見解對新聞事實進行深度挖掘和加工,將實實在在的新聞事實與強烈的現場感緊密結合,形成有視角、有觀察的兩會報道,而不僅僅是一篇篇脫離兩會現場、只擺空架子、只做空結論的政論文。2013年兩會,中國之聲開始為“名記”定制專欄,推出《首席記者問兩會》專欄。不同于常見的花絮報道,專欄突出的就是一個“問”字。每一篇通俗易懂的報道背后是記者每天在兩會上的現場提問、獨家專訪,圍繞熱點問題展開的深度報道。這種獨家視角、獨特方式的報道贏得了一致好評。
報道要拓寬范圍,豐富內容。兩會是熱鬧的信息海洋,也是嚴肅的政治場。兩會新聞報道不應是海量新聞的羅列與堆砌,而應是媒體的精耕細作。今年兩會,中國之聲推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代表委員面對面》等專題,將目光投向了許多基層代表,描述他們兩會期間每天的工作,反映他們帶給兩會的基層信息以及基層的呼喚。這樣的報道需要媒體的策劃和挖掘:代表委員平時在干什么,他們的議案提案是怎么來的,他們是怎樣履行參政議程權利的,他們的時間去哪兒了,等等。每一篇報道都要有新穎時尚的標題,內容要新鮮有活力,要有吸引聽眾的細節和故事情節,這樣才能提高媒體的感染力和引導力。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駐浙江記者站)
(本文編輯:劉園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