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濤
【摘 要】災難性事件以其“破壞性”“突發性”和“多變性”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有著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災難性事件的發生往往伴隨著謠言和恐慌的產生,這就需要具有公信力的社會媒體通過發布一些及時的消息來滿足公眾的“求知欲”和“知情權”,以實事求是為準則,并在報道中注入相應的人文情懷。
【關鍵詞】災難事件 媒體 公信力 實事求是
【中圖分類號】G221 【文獻標識碼】A
所謂災難性事件報道,是指那些對給人們生命和社會安全帶來危害的事件的報道。災難,常常是瞬間爆發、可帶來難以預料的破壞性的事件,它是突然的、超出本地區平時防災能力的、可造成一定量的人畜傷亡和物質財富毀損的現象。在西方一直有“壞消息就是好新聞”的說法,對社會媒體來說,突發性新聞往往就意味著市場,但是如果只是把災難性事件的突發性當作賣點來傳播,就失去了新聞媒體人應該有的職業操守。秉承媒體的社會擔當,在報道災難新聞時,我們還是應當把媒體的社會責任放在第一位,做好傳播的各個環節,既要保證公眾的知情權,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更要把控好輿論的導向,力避造成社會混亂。
一、事必求證,不以訛傳訛
近來,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370客機失聯多日,不斷有消息涌出旋即又被否認,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某新聞媒體居然報道說客機已迫降在中國南寧機場。這很明顯是一個假新聞,但令人不解的是居然有媒體去如此傳播。這種缺乏責任感的作法正是當今新聞界存在的問題之一。所謂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要求報道的新聞必須客觀真實,新聞報道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原因和經過都要經得起核對。再以馬航客機失聯為例,由于馬來西亞方面一開始含糊其辭,再加上事件本身撲朔迷離,未找到失蹤飛機的線索,部分媒體鋪天蓋地地傳播各種來源不明或經不起推敲的猜測。眾所周知,根據新聞職業操守要求,未經證實的消息是不能作為新聞發布的,這是新聞發布的原則之一。媒體作為社會公信力的代表,應本著實事求是認真負責的態度來進行新聞傳播,不應為了收聽率、閱讀率而越過新聞職業底限。這樣做不僅降低了自己的公信力,也傷害了受眾的感情。媒體在播報和評論新聞的過程中,應該注重資料的儲備和信息的核實,切不可聽風就是雨,人云亦云。以2011年日本海嘯的報道過程為例,作為日本最大公共傳媒機構日本廣播協會(NHK)的記者,當聽到福島核電站官方人員對3號機組是否會發生燃料棒熔化表示不清楚時,當即吼道:“把話說清楚了!到底會不會?”“別含混言辭!”而在馬航客機失聯事件所舉行的記者發布會中也出現了馬航方面的中文翻譯被問哭的事情。這些質問不僅代表了記者及其所在的媒體,更代表了眾多急需真相的公眾。作為代表公眾追問真相的媒體,一定要有一問到底的執著,一定要有事必查實的精神。再有,當媒體遇到紛繁復雜的新聞事件時,需要有時事評論員來幫助分析、點評。時事評論員必須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切不可濫竽充數,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評論的正確性和可信度。
二、加快反應,碎片織起全貌
對于災難性事件的傳播,出于維護社會穩定的心愿,當地政府部門會非常小心謹慎,有時甚至會封鎖消息,當地新聞媒體有時也會低調處理,甚至集體失聲。在2003年的國內非典風波中,本來非典疫情早已經出現,但由于地方政府部門的處置不當,當地新聞媒體在報道時又存在滯后和片面的問題,使得社會上一時流言四起,人心惶惶,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比較明顯的現象是出現了人們瘋搶板藍根造成了板藍根脫銷。這當然有大眾盲從的因素,但客觀上也有新聞媒體輿論引導的問題。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是辯證統一的,真實是新聞的基礎,而時效性則是新聞的生命力之所在,這就要求新聞媒體在保證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報道。隨著時代的進步,新聞媒體對突發新聞的警覺性開始提高,經過2008年的南方雨雪冰凍、四川汶川地震等災害報道等的歷練,國內的新聞媒體在這方面正在逐步成熟,建立完善的災難新聞報道預案機制正在成為現實。中國國家應急廣播中心的建立,標志著國內應對重大突發新聞事件正在走向快速、從容、規范、有序。
當媒體面對災難性事件時,應第一時間派記者深入事發現場,盡快了解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現場傷亡情況、財產損失及救援的情況;同時,也要和當地政府及時聯系,核實情況并按宣傳部門新聞發布的統一口徑,及時準確、有序有節地進行新聞報道。記者到達的第一時間,可能掌握的災害資料并不全面,但是記者仍然有責任在第一時間發出報道,報道也會在記者持續地、碎片化傳播的同時不斷得到豐富,進而讓公眾不斷地了解災害的情況,逐漸匯總,形成全貌。媒體也需要在報道的進程中,不斷地為公眾梳理事件情況,幫助公眾了解情況。媒體迅速、及時地介入報道,是保障公眾知情權的一種體現,并能及時、充分地把握輿論的導向,配合救災工作的進行。
三、報道應體現人文情懷
與西方相比,國內的新聞媒體在面對災難性事件報道時新聞倫理修養表現得還不夠成熟。在災難性事件的報道過程中,記者的經驗和專業素質顯得尤為重要,只有記者擺正自己角色的位置,才不會出現只顧采訪搶新聞而影響救援進度、提問不考慮幸存者感受而造成二次傷害的情況。
新聞的人文情懷必須得到重視。而人文情懷恰恰是現代受眾的深層次需要。美國傳播學者施拉姆認為,受眾收看新聞是為了獲得或早或遲的兩種補償——即時性補償和延時性補償。前者主要滿足受眾對信息的需求和好奇心理,而后者則主要滿足人的精神需求。痛苦的經歷是每個當事人都不愿意去回顧的,而在一些災難性事件發生時,我們有些記者總是一遍一遍地去詢問幸存者的經歷,絲毫不理會其是否愿意去講述、去回憶。誠然,在災難剛開始被大家所知道時,適當地去采訪一些幸存者或受災者不僅是一種宣泄情緒的出口,還可以喚起人們面對災難的勇氣、對未來生活的信心,也可以更生動地向外界展示災區的真實情況,號召大家一起相互關懷,共渡難關。但一些記者卻為了搶新聞而一遍一遍地去采訪被救者,欲將幸存者內心的傷痛盡情地展現在大家面前,使人的情緒進入一種歇斯底里的狀態。甚至有些記者在發現幸存者后要求先采訪后救援,嚴重影響了救援進度,讓人對記者的采訪、媒體的報道產生了質疑和不滿。記得在2007年淮河洪澇災害專題報道過程中,某家新聞媒體的主播用“像帶著過年的心情”來形容泄洪時圍觀的群眾。這看似是一個小事,但卻折射出了部分新聞人對弱勢群體的消遣和冷漠。正如一位評論員評論的那樣“在分洪之際,無論是誰,只要用過年來形容,都是可恥的,甚至想想都可恥”。
當然,過度的“人文情懷”也讓會人不勝其煩。這次馬航MH370航班失聯事件過去54個小時的時候,仍然有某報發微博煽情諸如“等你回家”“說好不放棄”等。這種微博毫無疑問地得到了滿屏的吐槽。災難發生時,適應的“心靈雞湯”可以起到撫慰受傷者心靈的作用,但“雞湯”喝多了總會膩的。日本NHK在報道災區情況時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冷靜、不煽情,不刻意去追問受災民眾的心情,也不刻意去渲染悲傷氣氛,只實事求是地報道災區的實際情況,及時地傳播政府發布的信息。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之后,NHK也在第一時間播報了輻射量為每小時1015微西韋特并反復報道遭遇核輻射時的注意事項,提醒大家注意安全。考慮到受眾或許不了解核輻射每小時1015微西韋特輻射量的概念,在播報時還加了一句“這相當于普通人一年可以承受的核輻射量”,充滿了人文情懷。這一點值得國內的媒體學習,即以專業的姿態直擊災區現場,充滿著對人性、對生命的尊重。
四、新聞問責,有錯必改
2010年綠豆價格瘋漲,被廣大網友調侃為“逗你玩”。綠豆價格飆升,除了當年因綠豆生產量下降而市場價格拉高的客觀因素外,所謂的“養生專家”張悟本難脫干系。很多人正是因為看了某家衛視開展的一檔養生節目、看到在節目中張悟本大肆宣傳他的綠豆治百病大法,才追隨著潮流而進行綠豆養生的,上演了一出“全城豆戀”。該事件過后,“蒜你狠”“姜你軍”等現象也一窩蜂地出現,農產品價格一個個無節制瘋漲,以致失控。這不能不說是當下眾媒體存在的亂象之一。社會責任感的缺失,是媒體必須補上的一課。前文提到的報道馬航飛機降落南寧機場的那家媒體,播報新聞時主觀臆斷,信口開河,內容出錯后就失語沉默,沒有及時挽回影響,這是不負責任的媒體。一個有社會擔當的媒體必須要有社會責任意識,傳播出去的信息必須要對公眾負責。行文至此,不覺想起當初浙江省發生的一宗記者斷指案。案發后,眾媒體猜測可能是因該記者采訪發布新聞的過程中得罪了某些人而引起,并以此為出發點大肆報道記者職業生態環境問題。事后,警方調查顯示該事件為私人恩怨,并非報復記者。而浙江眾媒體此時卻默契地集體失聲,只字不提道歉之事。這些事件不僅暴露出了國內媒體的不成熟,也凸顯了新聞法律方面的欠缺。眾所周知,新聞媒體起著輿論監督作用,而輿論監督本身也是需要監督的,否則很容易產生從業人員為自己謀私利的新聞腐敗。對新聞媒體的監督,不僅需要新聞行業內部的自律,也需要他律,即國內新聞界需要一部完善、健全的相關法律,通過法律的途徑在不影響媒體公正獨立的前提下來約束媒體,健全對媒體的問責制度。
五、小結
與西方媒體比較,我國的新聞制度依然還不健全。例如日本在“3·11”大地震后表現出的穩定、有序令世人震驚,這與日本良好的社會氛圍和日本媒體對災難信息的詳細報道及社會輿論方向的把握是分不開的。我國新聞制度健全的道路曲折而漫長,作為社會公信力的代表和大眾的輿論風向標,主流媒體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巨大,尤其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1. 劉海貴 《新聞采訪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李衍玲 《新聞倫理與規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1版。
3. 陳紀超 《對汶川大地震中新聞職業道德的思考》,載《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年10期。
(作者單位:河北省徐水文廣新局)
(本文編輯:劉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