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翊白
【摘 要】媒介傳播環境日益碎片化,各類媒體競爭日益激烈,面對時代的挑戰,廣播作為傳統媒體,更應該力求創新。利用碎片化信息,融入主持人的思想進行二次創作,讓碎片化信息產生新的價值,并充分發揮廣播的聲音魅力。
【關鍵詞】碎片 價值 聲音 廣播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受眾帶來了更多獨特的媒體接觸體驗,也給傳統媒體帶來了非凡的挑戰。當下,媒介傳播環境日趨碎片化,中國人民大學喻國明教授如此闡釋:“‘碎片化表現在傳播領域,一方面是傳統媒介市場份額收縮,話語權威和傳播效能不斷降低;另一方面則是新興媒介的勃興,傳播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積以及表達意見的多元。”①具體來說,即受眾接觸媒體終端的時間越來越碎片化,受眾不再將大塊的固定時間分配給某個固定的媒體,而是在一天之中、在不同的時間段,分別接觸電視、廣播、報紙、雜志、手機、電腦、戶外等多種媒介終端。任何媒介終端都難以“一統天下”,只能成為整個媒介生態環境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以自己獨有的媒介特色發揮傳播作用。
互聯網大大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為了能讓信息在第一時間到達受眾,信息生產傾向于“短、平、快”。受眾接收的信息呈現出多、雜、淺的特點,許多信息內容缺乏深度和獨特的視角。與信息大爆炸伴生的還有信息過剩,表現為大量未經篩選的信息充斥在整個傳播環境中,其中真正有用的信息很少,閱讀、篩選這些信息又很占用時間。與此同時,信息被快速消費,內容的價值還沒有充分發揮,就被下一波更新的信息淹沒。可以這么說,本來就是易碎品的新聞,在碎片化的傳播環境下變得更加易碎。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方便了,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卻沒有隨之變得更容易。
一、廣播節目創新的可能性:挖掘碎片價值,重組碎片
廣播這一媒介具有即時性、伴隨性,特別是當下廣播的主要聽眾群是移動人群。為了迎合移動人群的收聽習慣,廣播大量生產“短信息”(如新聞資訊、路況),既能讓移動人群在有限的時間內接收盡可能多的信息,又實現了廣播的陪伴功能。但是,這也給廣播節目帶來了一些問題,如主持人和編輯,很多時候只是在網絡或其他媒體上尋找一些內容,稍作修改就播出,缺乏自己的獨立思考和觀點;同樣一則新聞經常在同一天被多家廣播頻率提到,內容大同小異。受眾的黏性也不高,不少聽眾每隔幾分鐘就切換一個頻率,常常是記住了某則信息卻記不清是在哪個頻率聽到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廣播人更需要在節目創新上下工夫。在碎片化的傳播環境中,利用好碎片化信息,發揮碎片化信息二次傳播的價值,把“碎”的東西做出深度來,是廣播節目創新的一個思路。浙江廣電集團浙江之聲2013年開播的《翊白聲音雜志》就是在這樣的探索中產生的一檔節目。
二、《翊白聲音雜志》的創新探索
《翊白聲音雜志》打造的是廣播中的有聲“雜志”。雜志通常是根據一定的編輯方針,將眾多作者的作品匯集在一起成冊出版。那么,廣播節目如何和借鑒雜志的形式做出自己的特色呢?《翊白聲音雜志》每期收集多種形態的聲音節目,融入主持人的二次創作,將它們剪輯集成一個或多個主題,再加上主持人精彩點評,創作成一期新節目。這些有聲素材來源豐富,內容涉獵廣泛,包括人物電視訪談、綜藝娛樂節目、新聞采訪、專題紀錄片、影視劇、歌曲等,以給聽眾的聽覺帶來多樣化的體驗,與聽眾一起分享“聽”的樂趣。節目不僅將雜志的編輯特點運用到廣播中,還融入了互聯網閱讀的特點。基于互聯網技術,在網上閱讀某篇文章,文末會有“相關鏈接”,推送一些主題、內容具有相關性或相似性的文章,讓受眾可以進行“延展性閱讀”。廣播如何實現“延展性收聽”呢?只有靠主持人對相關信息進行收集再編輯。《翊白聲音雜志》每期圍繞一個話題關鍵詞進行延展。如話題關鍵詞為“京城名媛趙欣瑜”的一期節目里,首先介紹了趙欣瑜這一話題人物。由于“名媛”這一身份標識是西方傳過來的,中國老百姓并非真正了解,主持人接著介紹了“名媛”的真正含義和類型,然后又介紹了同樣身為名媛的“紅色后代”葉明子,讓聽眾從多方面去了解“名媛”。《翊白聲音雜志》是如何通過二次創作,讓碎片化信息產生新的“聚合價值”的呢?
1.利用各種平臺大量收集并篩選優秀的有聲資源
有專家說,現階段傳媒競爭已經進入了“合競”時代。所謂合競,“就是以彼此間資源共享、整合配置、價值鏈接的合作來共同實現更大規模的競爭”②。如今,各類媒體之間信息平臺已經打通,報紙的消息網絡可以轉載,網絡的消息廣播可以播報,電視的節目可以在網絡上播放……這都是資源共享的表現。對碎片化信息進行二次創作,首先就要有廣泛、豐富的信息資源、內容素材,才能在一個熱點話題發生時,將與這個話題有關聯的信息隨手拈來。因此,主持人要善于從不同的平臺收集各種信息,信息不僅要內容涉獵廣泛,形態也要多元。《翊白聲音雜志》的編輯創作就是建立在大量有聲資源的基礎上的。主持人掌握的有聲資源越多,形態越豐富,內容越優質,利用這些資源素材創作出來的新節目就越好聽。主持人根據主題,對手邊的聲音素材有目的地進行篩選,這時候就已經融入了主持人的創作思想。
2.用“角度”和“深度”重組碎片
廣播有做短資訊服務的先天優勢,但這并不代表廣播不能做好縱深解讀。恰恰相反,當大部分廣播都做簡短資訊的時候,利用好碎片化信息,從多角度、多側面就熱點問題進行深度分析,更能做出節目的差異化優勢。
《翊白聲音雜志》對“話題關鍵詞”的解讀過程,就是融入主持人思想,對各類碎片化信息進行二次創作的過程。這個過程,正是原有的碎片化信息在有機的組合、編輯之后,產生新價值的關鍵所在。
以“單親媽媽”這期(2013年11月15日)節目為例,話題來源是,江蘇衛視大型婚戀交友節目《非誠勿擾》中,一位大齡離異男嘉賓張某對“單親媽媽”做出極具偏見和傷害的“毒舌”言論,繼而被主持人孟非趕下臺。如果主持人只是局限于在互動中讓一些聽眾就此發表看法,然后自己做幾句點評,不免讓這個本可以做得深刻一點的話題顯得單薄且無新意。節目中,主持人首先用《非誠勿擾》中最具沖突性的片段引出話題,張某的偏激語言、女嘉賓和孟非的反駁,一下子就引起了聽眾的興趣。接著,節目選取了一段熱播電視劇《娘要嫁人》(單親媽媽題材電視劇)的節目片段,通過故事情節的介紹、女主角蔣雯麗以及多名女性受訪者的觀點,表明不管是在電視劇中的70年代,還是當今,單親媽媽作為女人與母親都十分不容易,雖然有著獨自撫養孩子的“母親職責”,但她們同樣有追求個人生活的權利,她們完全可以去選擇新的感情寄托。而后,主持人用自己的觀點小結,并在接下來的一個小節里,選取了女演員江珊的訪談片段,通過江珊本人口述,講述單親媽媽的故事。節目最后的一個小節,又轉入單親媽媽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孩子的教育。通過單親媽媽宋丹丹與前夫英達的例子,說明雖然夫妻分離,但讓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擁有快樂的成長環境,依然是夫妻雙方的責任。如此,一個由《非誠勿擾》男嘉賓引發的“單親媽媽”話題,在主持人的編輯、創作下,得到了多個層面的延展,使得話題一下子豐滿起來;而選取明星作為例子,又增強了節目的吸引力。節目中所選取到的聲音片段,都是從原節目中剝離出來的“碎片”,但當它們在主持人設定的主題下重組在一起時,它們的價值再次得到了體現。
3.強化聲音的功能特色
廣播節目,自然要在節目創作上突出廣播這一媒介的特色。對于非視覺性的廣播來說,聽眾的聽覺體驗是最重要的,因此廣播節目要充分發揮聲音的優勢。
聲音素材越豐富,為聽眾帶來的聽覺體驗就越多樣化。《翊白聲音雜志》所能運用的聲音素材非常的多,可以是一個電影片段、一個小品、一段相聲、一段訪談錄、一首歌曲、一段講座……在一般的廣播節目中,聽眾能聽到的聲音大致有:主持人之間或主持人與嘉賓之間的對話、音樂、營造氛圍的簡單音效;而《翊白聲音雜志》則可以讓聽眾在短短30多分鐘的節目時間里聽到多種形態的聲音,同時這些聲音不是各自獨立的碎片,而是圍繞某個主題的有機的組合的整體,在邏輯上有連貫性,節目整體可聽性、欣賞性強。如有關徐志摩的一期節目中,采用了電視劇中“徐志摩”的聲音,講座節目中教授講述徐志摩生平的聲音,紀錄片中旁白講述徐志摩與陸小曼之間故事的聲音……聽眾在這期《翊白聲音雜志》中,能從多種聲音表現形式中去感受“徐志摩”。
用聲音為節目凝聚氣場。節目是需要用氣場來吸引受眾的,不同于電視可以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吸引觀眾置身其中,廣播只能靠聲音來營造氣場。主持人可以用自己鮮明獨特的主持風格控制氣場,還可以用多元的聲音素材形成氣場。節目是否能營造出很好的現場感,會直接影響到聽眾的收聽體驗。一般的廣播節目中,有一到兩個節目嘉賓,加上主持人,共三個人進行對話;或者連線不同的人進行采訪,但連線斷了,現場感就沒有了。人物訪談是最能體現“現場”的節目形式之一,《翊白聲音雜志》把不同的人物訪談片段組合起來,營造現場感。
利用豐富的有聲資源,還可做到盡量地還原“發聲者”的形象,給聽眾帶來更為具象的感受。需要表現某個人物的時候,選用他本人的聲音素材是最佳選擇。《翊白聲音雜志》節目中的“話題關鍵詞”是時下熱點,但就這一話題所延展的內容,沒必要是最新的,只要保證所選用的素材,能夠在主持人設定的思路框架內對主題進行表現即可。因此,主持人可以選用話題人物近期的,或者以往的聲音素材來進行創作,話題人物的形象通過自己的發聲來得到表現,而非通過主持人的描述。聽眾聽起來也更直觀、更真實。
4.編排符合廣播的收聽習慣
車上收聽人群隨時都有可能切進頻率,此外,由于路況、新聞資訊等插件性節目及廣告會將一檔節目分割成幾段。在碎片化傳播環境下的廣播節目,在編排上要符合聽眾“碎片”式收聽習慣,使聽眾不管什么時候聽到節目,都能很快知道節目在講些什么,并獲得較為完整的信息。《翊白聲音雜志》30多分鐘的節目時長一般分成4~5個小節,每個小節又是獨立成章的,立意明確,層次清晰。為了高密度、快節奏地呈現完整的章節,主持人在編輯每個小節的時候,并非從某個節目直接把某個片段“截取”下來即可,而是要盡可能多地去選取片段細節,去除任何會讓節目顯得拖沓的部分,同時又保證各個細節碎片之間的連貫性。比如,上文提到“單親媽媽”節目里運用了《往事只能回味》這首老歌,歌曲切入的時候,去掉了不必要的前奏,直接從與語境聯系最緊密的一句歌詞開始:“時光易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在原歌曲中“往事只能回味”的下一句是“憶童年時竹馬青梅,兩小無猜日夜相隨”,但這一句與節目話題是沒有聯系的,因此果斷地舍去。可見,越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淋漓盡致發揮“碎片”的價值,越需要主持人擁有優秀的編輯水平。
匯集優秀的聲音,將碎片化的聲音資源進行重組,創造碎片的聚合價值,這是《翊白聲音雜志》在碎片化傳播環境下,致力于廣播節目創新的積極嘗試。讓廣播在新時代的媒體環境中始終保持對聽眾的吸引力,繼續提升廣播的市場份額,是每一個廣播人的職責。
注 釋
①喻國明 《“碎片化”語境下傳播力量的構建》,載《新聞與傳播》2006年第4期。
②劉麗萍 《融合與創新,在新媒體競爭中發展廣播媒體》,載《新聞知識》2009年第7期。
(作者單位:浙江廣電集團浙江之聲)
(本文編輯:劉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