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辰,張 權
批評轉喻分析與修辭批評應用研究
劉 辰,張 權
批評轉喻分析是修辭批評與轉喻相結合而成的一種語篇研究范式,旨在通過對轉喻的批評語篇分析揭示轉喻選擇背后潛藏的話語涵義以及預設的修辭情境。在轉喻描寫過程中,修辭語境起到重要的作用,與批評轉喻密不可分。研究基于對英語專業基礎階段教材語篇中的批評轉喻進行分析,結合批評修辭情境和預設語境,識別、解釋與評價語篇中的轉喻現象。
批評轉喻分析;修辭批評;英語教材
VanDijk指出,批評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以下簡稱CDA)可以幫助了解篇章、談話、語言交流事件中的何種語言結構、策略或其他語言特征在構建意識形態中起作用。[1]近年來國內 CDA最新進展的亮點在于它吸收了語料庫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的成果,在拓展理論視野的前提下豐富了研究工具,國內外學者整合出具體的語篇分析方法進而對某些語體進行分析,多從應用隱喻、范疇化、心理空間與概念整合理論等視角對語篇中的意識形態進行分析。[2-5]但是,筆者發現對概念轉喻視角的研究著墨較少,鮮有幾位學者對批評轉喻分析提出了獨到的見解。李克對批評轉喻分析模式進行試探,重在分析與評價轉喻現象的“辭屏”,并嘗試將批評轉喻分析與辭屏結合研究;[6-7]李淑康通過將批評轉喻分析與修辭情境研究相結合,分析批評轉喻的修辭功能;[8]黃曙光著重分析轉喻認知運作機制中的概念突顯,指出代詞回指的先行語就是概念突顯所在等。[9]可見,對批評隱喻分析多在理論探討方面,真正結合具體語篇的分析較少。筆者由此嘗試從概念轉喻視角探討語篇中意識形態的表達及其修辭效果。研究以高級英語第一冊中小說——《Everyday Use》作為語料,結合修辭情境與語境解讀轉喻現象背后隱含的作者觀點、信念和態度,分析作者轉喻修辭使用的蘊意,不僅僅有對文本、話語的語言學分析,更有對社會問題進行探討的話語分析。
批評轉喻分析以傳統修辭學和狹義認知語言學理論的轉喻為基礎,把轉喻看作是一種特殊的辭格,用于拉近其構建者和理解者的距離,密切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使他們為應付辭格解讀造成的挑戰而“積極地相互接觸”,使聽者努力“讀穿”修辭者使用的轉喻以理解說者的修辭意圖。[10]批評轉喻分析用批評性語篇分析的某些方法分析與評價語篇中的轉喻現象,以揭示轉喻選擇所體現的意識形態和語篇構建者的信念、思想和觀點,進而對語篇進行深層次的解讀。[6]這里有必要先對“批評”“轉喻”“修辭”三個相關概念進行簡單闡述。
Panther& Radden指出,與隱喻相比,轉喻更具本源性,轉喻是意義延伸最基本的過程,所起的作用更為基本。[11]近年來發展起來的認知語言學有別于傳統修辭學,其認為轉喻不僅僅是修辭手段,更是人類有力的認知方式。Langacker認為轉喻的實質在于在心理上通過一個概念實體去把握另一個概念實體。[13]他把轉喻定義為“一種參照點現象,是一個實體通過轉喻表達以參照點的方式為目標體提供心理通道的過程”。[14]
批評(Criticism)本源自希臘文krisis,即指判斷(judgment)。[15]在批評話語分析者看來,“批評”可以理解為從所分析對象的外部把話語放置在社會語境中,采取一種明顯的政治立場,運用自我反省的方式揭示社會問題。[16]但是,我們這里的轉喻“批評”相當于 Maingueneau所說的“弱式批評”[17],即指那種只對文本及會話結構進行描寫的語篇分析。作為一種語篇研究方法,對“批評”這一概念的解讀值得詳細地探討和摸索。
作為批評性語篇分析的一個重要成分,“修辭”概念也與批評轉喻分析密不可分。后西方現代修辭學對修辭本性進行重新認識,將修辭看成是體現人的生存本性和認識真理的重要方式,將修辭的范圍擴展到人類所有的領域和言語行為中,對文學問題有了創新性的認識和反思。修辭批評是對批評轉喻分析在宏觀層面上的定位,修辭批評是一個較為系統地闡釋修辭行為的過程。[6]修辭批評有三個目的:(1)準確有力地描寫話語,以便使讀者清楚地了解獨特的個體話語的品質或話語類型;(2)分析話語的內在因素及技巧,描寫話語與文化環境的關系以及勸說力量對它的影響;(3)根據一定的標準對話語進行評價,讓讀者了解評價的依據。[18]
筆者認為,基于修辭批評的轉喻話語分析可以更好地幫助受眾理解語篇的意義以及促進隱含的社會意識形態討論。“批評”“轉喻”“修辭”三個概念息息相關,是我們構建批評轉喻話語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行文本解讀時將批評轉喻和修辭批評相結合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可行性。首先對整個語篇進行批評話語分析,對轉喻識別與描寫,之后結合作者的修辭情境預設以及作品創作的宏觀社會情境進行轉喻解釋,最后對轉喻進行評價分析,闡述修辭效果,可以更好地分析語言的真實性以及藝術性。
修辭的教學是我國英語課堂教學中非常薄弱的一環,而高級英語中《Everyday Use》修辭手法較多,如明喻、暗喻、轉喻、反喻、排比等,是英語專業專業課階段較難的課程之一。筆者分析發現,該短篇小說作者運用最多的修辭手法便是轉喻和暗喻。事實上,英語專業教材中的語言存在各個層次上轉喻的例子,不僅限于傳統語言教學中的修辭手段,也是一種普遍的、人類共有的認知方式在語言中的表達。由此,筆者擬從批評轉喻分析視角出發探討語篇的意識形態構建,分析其對英語語言學教學的重要啟示,進而揭示其對培養學生的宏觀、微觀思維與批判性思維方式的指導作用。基于不同的修辭情境對修辭話語語境的重塑作用,筆者著重討論該短篇小說中轉喻的涵義、暗含的修辭動機和意識形態,從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勸說效果。
首先,筆者對全文的轉喻用法進行梳理,參照Radden和Kovecses對轉喻的分類方式,將轉喻分為低層轉喻(low-level metonymy)與高層轉喻(high-level metonymy)。[19]低層轉喻是指在語義激活過程當中涉及經驗的常規化的表征的轉喻,指稱轉喻(在一個認知域內部的關系中一個概念代表另一個概念)和情景轉喻(某一具體的情境中高度突顯的成分用來代表整個事件)便屬于此類轉喻;而高層轉喻則是指直接使用類屬ICM來激活語義的轉喻映射,即抽象出來的轉喻,它包括了語法轉喻與言語行為轉喻兩種常見類別。語言轉喻即具有語法后果的轉喻,高層次情境轉喻就是言外轉喻,一般用于間接言語行為,言語行為場境的一部分被用來轉喻地代表整個場境。[20-21]筆者基于上述分類,將《Everyday Use》中的轉喻分為低層轉喻與高層轉喻進行分析,評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修辭情境的構建。
1.低層轉喻研究及意識形態分析
低層轉喻在語義激活過程當中涉及經驗的常規化的表征的轉喻,是轉喻的常用形式,表示共有認知域中兩個事物或者概念的相近性、相似性;或者是一個概念實體(源域)為另一概念實體(目標域)提供心理通道的認知操作過程,在其運作過程中存在著一個概念實體的突顯。Alca和Coulson[22]也指出,轉喻由相對突顯的認知原則提供理據,以中心的和高度突顯的項目作為認知參照點,來喚起其他不那么突顯的項目。筆者選取以下句子進行分析。
(1)地方代替居民轉喻。如:
She thinks her sister has held life always in the palm of one hand,that "no" is a word the world never learned to say to her.
這句是PLACE FOR INHABITANTS轉喻,這一轉喻是日常生活中極容易忽略的轉喻形式。這里不是世界對迪伊的拒絕,而是迪伊周圍的朋友和親戚,引申到全世界的人們都不會對她的美貌以及特立獨行的行事風格說“NO”,凸顯了人物的特征。
(2)范疇屬性代替成員轉喻。我們知道,轉喻機制中范疇、個體、特征三者之間是緊緊相依的關系體,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劃分為不同的范疇,每個范疇又包含著不同的個體,而它們被劃分為同一范疇的依據便是擁有共同的凸顯的特征。文中出現Beef-cattle people,以及1927 coloured等詞匯用法。Beef-cattle people在文中指的是迪伊心中那些養牛部族人,喂牲口、修籬笆,只會徹夜不眠地端著槍戒備白人的襲擊。而1927和colored分別表示時間轉喻以及范疇轉喻,在1927年有色人種不像現在問這么多問題,沒有發起對自由、對權利的聲討,這暗示作者對社會問題的隱射,對民族運動的鋪設。這種轉喻修辭使得小說在保持語言簡潔的同時,凸顯了相關事物和概念的主要特征,給讀者帶去一種生動、新穎的閱讀體驗。在進行語篇分析時,修辭的情境顯得尤為關鍵,這些轉喻修辭的使用對情境的構建和重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所有物代替所有者轉喻。此處列舉一個例句:
"No,Mama," she says.
"Not 'Dee,' Wangero Leewanika Kemanjo!"
"What happened to 'Dee'?" I wanted to know.
例句中Dee這一雙重轉喻值得仔細分析,DEE FOR NAME FOR PERSONALITY,這不僅轉喻迪伊的名字,同時代替迪伊的民族身份,即POSSESSED FOR POSSESSOR轉喻。這類轉喻在日常語言使用中比比皆是,卻經常為人們所忽略,因為很多表達式的含義已逐步固化。但這里結合具體的修辭情境,效果顯得生活而又帶有反諷意味,迪伊將自己原來的名字改成所謂的非洲人名字,而并不知其含義,意味著在文化遺產的繼承中她迷失了自己。這種情況在當時的美國多以年輕人為主,盲目崇拜文化運動。艾麗斯·沃克在此告訴人們對文化遺產的繼承并不是取貌似祖先的名字,更不是服飾和發飾的變化,而是生活中對祖先創造的事物的真誠應用與繼承,突顯作者的寫作意圖。
(4)低層情境轉喻。文中作者多次使用情境轉喻,如:
You've no doubt seen those TV shows where the child who has "made it" is confronted,as a surprise,by her own mother and father,tottering in weakly from backstage.
此句中的made it表示的是低層轉喻中的情境轉喻,以高度突顯的項目作為認知參照點,表示兒女終于飛黃騰達,出人頭地。如果作者僅用success或者do則體現不了凸顯的意味,更無法與之后母親極度的絕望形成反差對比。在電視上,母親和兒女見面總是相互擁抱和微笑。有時父母會痛哭流涕,而那發跡了的孩子就會緊緊地擁抱他們,并隔著桌子伸過頭來告訴他們說若沒有他們的幫助,自己就不會有今日的成就。這就是一種結合修辭情境的轉喻,也體現了夢想中的情境和現實情境的差異,表達了媽媽對女兒的期望,以及對現實境遇的無奈和失落,修辭效果可見一斑。
2.高層轉喻研究及意識形態分析
高層轉喻研究有別于低層轉喻,直接使用類屬ICM (generic ICM)的認知映現,這些類屬的ICM是從許多非類屬的 ICM中抽象出來的,主要表現為高層次語法轉喻以及情景轉喻(言語行為轉喻)兩種。
(1)言語行為轉喻。高層次情景轉喻主要指 Panther and Thornburg的言語行為轉喻。這類轉喻的一個基本假設是,言語行為構成一個行為腳本,語用者可以根據交際的需要用其中的任何一段來激活整個腳本。[23]因此,高層次情景轉喻需要對上下文語境以及語篇所暗含的社會文化語境進行分析。筆者發現相較于低層轉喻,高層轉喻在文本中運用更為廣泛。例如:
It seems to me I have talked to them always with one foot raised in flight,with my head fumed in whichever way is farthest from them.
僅看上例,讀者可能覺得意思晦澀難懂,但結合語境分析可見,傳統的黑人習慣了白人的奴役,不敢直視一個陌生的白人。這里的修辭手法很好地體現了母親在和白人講話時,總是“隨時準備溜走,頭總是轉到離他們最遠的方向”,表達出言外的行為意圖。再看以下例句:
She washed us in a river of make-believe,burned us with a lot of knowledge we didn't necessarily need to know.
這里將迪伊——毫無同情心,將文字、謊言、別人的習慣或生活強加于母親和妹妹的形象昭顯無疑,wash與burn修辭使用巧妙,make-believe轉指編造的謊言。迪伊總是灌輸一大堆編造出來的事物以及母親不需要掌握的知識,嚴肅地強迫別人聽她讀書,將別人看成傻瓜一樣揮之而去。在作者的筆下,迪伊自詡新時代的女性,是黑人民族文化運動中盲目追隨者的代表,擯棄美國黑人在美國的文化傳統,尋根于非洲文化,同時排斥否認充滿痛苦和不公的美國黑人傷痛文化,表明了她對黑人的美國文化傳統的冷漠、蔑視和無知,也表明了母親和麥吉排斥白人文化的強烈情感。
Wangero,though,went on through the chitlins and com bread,the greens and everything else.She talked a blue streak over the sweet potatoes.
A dress so loud it hurts my eyes.There are yellows and oranges enough to throw back the light of the sun.
在以上兩個例子中,作者結合修辭情境,巧妙地運用色彩詞匯表達自己的言外之意,例如a blue streak和hurt eyes so loud,或者yellows and oranges,這都是母親視角,亦可說是作者視角上對迪伊夸張的行為和穿著的形容,重構與其他語篇不同的修辭語境,穿著所謂的非洲式花哨耀眼的衣服,呈現出迪伊對文化運動一無所知的盲目崇拜行為。
(2)語法轉喻。CDA 中,轉喻可以為不同的意識形態功能服務。Reisigl和Wodak認為,非本征性轉喻可以使施事關系神秘化,而本征性轉喻可以被用來強調指稱策略中某一個體的特性或者構建和傳播“社會原型”。[24]意味著轉喻也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側重(profiling)和背景(backgrounding)。由于認知視角的不同,使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更加突顯的部分,以顯著的部分指代不顯著的部分。例如本文中:
I heard something fall in the kitchen,and a minute later the kitchen door slammed.
這里作者看似隱去了施事者,側重部分放在受事上,本質上表現了麥吉一向懦弱妥協的形象,其作為美國傷痛文化的代表者,在美國奴隸制、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下深受痛苦,something fall,the kitchen door slammed形象地表現了麥吉的隱忍,雖不提及主語卻讓讀者引發聯想,這一系列動作也加深了母親的感受,配合著語篇高潮的到來。
Meanwhile Asalamalakim is going through motions with Maggie's hand.It looks like Asalamalakim wants to shake hands but wants to do it fancy.
筆者認為艾麗絲·沃克這里運用轉喻修辭生動地描繪了黑人俚語go through motions,do it fancy等,而不是簡單使用touch或者shake hands等,描寫阿薩拉馬拉吉姆努力拉著麥姬的手行禮,走過場地以時髦花哨方式行禮。麥姬不知道正當的握手規矩,也對這種花哨的寒暄方式感到厭惡。修辭總是具有“說服性”的,這種轉喻修辭方式易獲得黑人讀者的認同感以及吸引白人讀者的注意。由此可見,在黑人民族文化運動中,迪伊及其男友所代表的這樣一群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一種什么樣的文化。表面上,他們試圖從外貌、言談舉止等方面和白人融為一體,并努力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贏得白人的認可和贊同。但實際上,他們不可能真正融入美國的白人文化當中,他們的信仰自己都不可能理解,只是一種盲目崇拜。
結合語篇分析表明,只有了解轉喻的概念內涵中涉及的理想化認知模式、鄰近性與語境等重要參數,才能做到識別與解釋轉喻。同時,只有理解轉喻的種類和修辭語境才能更好地評價轉喻與理解轉喻隱含的意識形態。沃克創作的一系列反映黑人婦女生活現狀、矛盾以及黑人與白人文化沖突的作品,引發了廣泛的社會思考,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共鳴,這是作者結合自身所處的環境構建的語篇情境。我們在進行文學作品解讀時,需要考慮文學作品創作的社會歷史情境,學會評價分析作者的修辭語境以及情境,反復體會傳統英語語言中高度凝練的描寫和人物對話中的言語行為及其所蘊含的會話含義。轉喻結合修辭情境分析蘊含著語篇構建者的評價、想法與態度以及規勸受眾的愿望。當然,本文在語料選擇方面尚存在一定問題,如何建立大型語料庫進行系統地批評轉喻分析,以構建批評轉喻分析模式,值得廣大學者進一步探究。
[1] Van Dijk,T.a.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In D.Schiffrin,D.Tannen & H.e.Hamilton.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Oxford:Blackwell,2001:352-371.
[2] Lakoff,G.And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25-126.
[3] Fauconnier,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CUP,1994:74-75.
[4] Black,C.J.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M].N Y:Palgrave Macmillan,2004:34-36.
[5] 李艷芳.修辭學視角下的隱喻批評分析[J].中州大學學報,2010(1):66-69.
[6] 李克.批評轉喻分析模式試探[J].當代修辭學,2011(4):78-84.
[7] 李克,李淑康.批評轉喻分析與辭屏研究[J].外語教學,2012,33(4):27-32.
[8] 李淑康,李克.批評轉喻分析與修辭情境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2014(2):208-214.
[9] 黃曙光.轉喻認知運作機制中的概念突顯[J].當代外語研究,2014(9):30-35.
[10] 劉亞猛.追求象征的力量[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57-58.
[11] Panther,K.U.& Radden,G.(eds.).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C].Am sterdam:Benjamins,1999:174-178.
[12] Gibbs,Jr.R.W.Speaking and thinking with metonymy [C]∥In K.Panther & G.Radden(eds).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37-38.
[13] Langacker,R.W.Absolute contrual [C]∥In F.J.Heyvaert & F.Steurs (eds.).Worlds Behind Words.Leuven:Leuven University Press,1989:65-76.
[14] Langacker,R.W.Reference point construction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4):1-38.
[15] Black E.On objectivity and Politics in Criticism[C]∥Kuypers J A.The Art of Rhetorical Criticism.Boston:Pearson Education,2005:28-32.
[16] Wodak,R.What CDA is about:A summary of its history,important concepts and its development[C]∥Wodak,R & M. Meyer.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Sage,2001:1-13.
[17] Maingueneau,D.Is 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al? [J].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2006:229-235.
[18] 溫科學.20世紀西方修辭學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73-76.
[19] Radden,G.& Z.Kovecses.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 [C]∥In K-U.Panther & G.Radden (Eds.).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9:17-60.
[20] Thornbur G L,Pantherku.Speech act metonymies [C]∥In Liebert W,Redekker G,Waugh L.Discourse and Perspectiv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7:17-19.
[21] 張輝,周平.轉喻與語用推理圖式[J].外國語,2002(4):46-52.
[22] Alac,M.& s.Coulson.The man,the key,or the car:Who or what is parked out back? [J].Cognitive Science Online,2004(2):21-34.
[23]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66-67.
[24] Reisigl,M.& R.Wodak.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DHA)[C]∥In R.Wodak & M.Meyer(eds).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2nd Edition).London:Sage,2009:155-156.
責任編輯 虞曉駿
Critical Metonymy Analysi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Criticism
LIUChen/SoutheastUniversityZHANGQuan/Nanj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Critical metonymy analysis is a kind of discourse analysis model combining rhetorical criticism with metonymy to reveal the underlying implication of metonymy and the default rhetorical situation by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the process of metonymy description, rhetoric contex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is inextricably related with critical metonymy.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ritical metonymy discourse in textbooks for English majors at fundamental stage, combining critical rhetoric situation with the default context, this paper identifies, interprets and evaluates the metonymies in the texts.
critical metonymy analysis; rhetorical criticism; English textbooks
H315
A
2095-6576(2015)03-0054-05
2015-01-04
劉辰,東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外國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研究(592693879@qq.com);張權,南京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語用學、認知語言學等領域研究。(zhqseu2003@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