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樂
?“全面依法治國”專題研究
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
方 樂
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指的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等五項內容。這五項基本原則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主體內容與精神實質緊密相關,知識立場與功能預期密切相連,行動指向與制度需求相輔相成。厘清并堅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五項基本原則,有利于統一思想、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法治問題上的共識,保障依法治國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全面依法治國;基本原則;法治中國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實現這個總目標,就必須全面貫徹和堅持五項基本原則,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這五項基本原則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主體內容與精神實質是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其中,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政治保證問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力量源泉問題;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價值追求問題;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精神支撐問題;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實踐基礎問題。堅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五項基本原則,有利于統一思想,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法治問題上的共識,保障依法治國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處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地位。“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1]2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是要求我們必須要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堅持和實現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這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要求。
1.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黨和法治的關系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2]5。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在不斷深刻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把依法治國逐步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奮斗目標,明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3]26。黨的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重大法治原則。[4]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5]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將黨的領導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政治保證,不僅提出要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而且對如何適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要求來加強黨的領導提出了明確的要求。[6]
很顯然,伴隨著黨和國家事業的不斷發展,尤其是伴隨著我們黨對法治地位和作用認識的不斷深化,不僅黨領導人民在制定重要法律,完善司法制度,建立執法隊伍,普及法律知識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而且有關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相互關系也在理論與實踐雙重層面得到了全面而系統的闡釋。我國法治建設經驗表明,只有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法治中國建設進程中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的重要功能,才能確保依法治國的正確政治方向;切實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既是我們黨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做出的重大抉擇,也“是我們黨在治國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7]。習近平指出,“我們黨對依法治國問題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黨在廢除舊法統的同時,積極運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地法制建設的成功經驗,抓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基礎。后來,黨在指導思想上發生‘左’的錯誤,逐漸對法制不那么重視了,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使法制遭到嚴重破壞,付出了沉重代價,教訓十分慘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始終把法治放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來考慮、來謀劃、來推進,依法治國取得重大成就。”[1]8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還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這是我們黨的治國理政思想的重大創新,標志著我們黨對法治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發、為更好治國理政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也是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的一個全局性問題”[1]7。依法治國首先要求我們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這不是“要否定和放棄黨的領導,而是強調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領導人民執行憲法和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我國憲法是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取得的成果,反映了在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形成的黨的領導地位”[1]21。這就是說,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領導地位,在我國憲法中得到了確認。而我國憲法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確認,這既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人民的選擇。因此,堅持黨的領導,就意味著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把黨總攬法治建設全局、協調各方法治行動同黨帶頭守法、厲行法治統一起來;要明確“法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愿的統一體現,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法律,黨領導人民實施憲法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這就是黨的領導力量的體現。黨和法、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是高度統一的。我們就是在不折不扣貫徹著以憲法為核心的依憲治國、依憲執政,我們依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8]。
2.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也必須要依靠社會主義法治。黨的領導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才有了穩定而根本的政治保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7]與此同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向要正確,政治保證要堅強。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8]
堅持黨的領導,既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根本的保證;只有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制度化、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誠如習近平所指出的,“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民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9]79因此,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地位,黨始終保持和發展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黨不斷增強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黨所擁有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思想理論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所有這些都決定了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才有主心骨,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所以,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推進法治領域各項建設和改革,必須有利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必須有利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完成黨的執政使命,而絕不能削弱黨的領導。在這個根本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立場堅定,絕不能含糊動搖。
很顯然,黨與法治、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關系,并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有機統一、共生共存的。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題中應有之義。因為從本質上來看,黨的基本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黨的重大決策部署和立法建議,凝聚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集體智慧,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堅持黨的領導,和遵從人民意愿、維護人民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那種將黨與法律的關系設問為“黨大還是法大”、將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對立起來的做法顯然是錯誤的。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黨大還是法大”的問題,“是一個政治陷阱,是一個偽命題。”[1]34也就是說,之所以“不存在‘黨大還是法大’的問題,是把黨作為一個執政整體而言的,是指黨的執政地位和領導地位而言的,具體到每個黨組織、每個領導干部,就必須服從和遵守憲法法律,就不能以黨自居,就不能把黨的領導作為個人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擋箭牌。我們有些事情要提交黨委把握,但這種把握不是私情插手,不是包庇性的插手,而是一種政治性、程序性、職責性的把握”[1]37。這個界線一定要劃分清楚。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堅持黨的領導,意味著我們首先要始終明確,“依法治國是我們黨提出來的,把依法治國上升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們黨提出來的,而且黨一直帶領人民在實踐中推進依法治國。”[7]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在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基礎上,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完成黨的執政使命。其次,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堅持黨的領導,要清楚地認識到我們黨堅持依法執政、依憲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第三,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堅持黨的領導,必須體現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的法治各領域之中,落實到法治建設的全過程。
3.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
黨的領導必須要依靠社會主義法治,依法治國是實現黨的領導的基本途徑。這是因為,一方面,“歷史是最好的老師。經驗和教訓使我們黨深刻認識到,法治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什么時候重視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時候就國泰民安;什么時候忽視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時候就國亂民怨。”[1]8另一方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這既“是我國法治建設的基本經驗,也是今后法治建設的根本遵循”[10]。而這其實也就意味著,黨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領導、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核心作用的發揮,既要求在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也要“善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于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于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支持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照憲法和法律獨立負責、協調一致地開展工作。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要帶頭厲行法治,不斷提高依法執政能力和水平,不斷推進各項治國理政活動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級領導干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11]11-12。這表明,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黨必須要堅持依法治國,黨的領導必須要通過法治的方式來加以實現。也就是說,在新的形勢下,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進程中,我們黨要履行好執政興國的重大職責,不僅要依據黨章從嚴治黨、依規治黨,而且要依據憲法治國理政,依憲執政。
應當看到,依法治國是我國憲法確定的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而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國,關鍵在于黨能不能堅持依法執政,各級政府能不能堅持依法行政。為此,“我們要增強依法執政意識,堅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體制、法治的程序開展工作,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推進依法執政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7]具體地來看,通過社會主義法治來實現黨的領導,要注意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是黨在依法治國中要堅持領導,同時又要使這種領導符合法治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黨的領導方式、執政方式作全方位的改革和改進。我們不僅要意識到,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它賦予了黨治國理政的責任和使命;黨章作為黨內根本大法、管黨治黨的總章程,規定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黨員必須模范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它以執政黨的綱領保證憲法和法律的實施。我們還要意識到,由于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是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因此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黨需要把自己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成為全國人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規范,實現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有機統一。
二是要處理好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的關系,建立黨的政策與社會主義法律之間的有效轉換機制。習近平指出:“我們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黨的政策是國家法律的先導和指引,是立法的依據和執法司法的重要指導。要善于通過法定程序使黨的主張成為國家意志、形成法律,通過法律保障黨的政策有效實施,確保黨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黨的政策成為國家法律后,實施法律就是貫徹黨的意志,依法辦事就是執行黨的政策。”[1]20這一論述科學地闡釋了黨的政策與國家法律之間的關系,突出地強調二者的內在一致性,強調黨的政策與國家法律相輔相成、有機結合的統一整體性,絕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分割開來。這是至關重要的。
三是通過社會主義法治落實黨的領導,必然要求黨員干部要更加嚴格地遵紀守法。在我們國家,法律是對全體公民的要求,黨內法規制度是對全體黨員的要求,而且很多地方比法律的要求更嚴格。換言之,黨規黨紀是管黨治黨建設黨的重要法寶,黨章等黨規對黨員的要求比法律要求更高,黨員不僅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而且要嚴格遵照黨章等黨規,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7]
四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求黨必須要嚴格按照憲法和法律治國理政,決不能打法律的“擦邊球”、搞“越位”。應當看到,目前一些黨組織依法執政、依法辦事的觀念和能力不強,有法不依、以權壓法現象依然嚴重,一些黨員干部以言代法、違法亂紀、徇私枉法問題突出,群眾深惡痛絕。因此,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必然要求各級黨組織轉變領導方式、執政方式,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就必然要求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法治意識,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從而帶動全社會尊法、守法、用法。
五是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要注重完善黨內法規制度體制機制,注重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的銜接和協調,構建以黨章為根本、若干配套黨內法規為支撐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切實提高黨內法規執行力,[7]努力形成國家法律法規和黨內法規制度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保障的格局。
六是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還要求黨的決策必須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在整個改革過程中,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12]
可見,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過程中堅持黨的領導,一方面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統籌依法治國各領域工作,確保黨的主張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不斷提高黨領導依法治國的能力和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的良好局面。
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法治建設必須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要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因此,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力量源泉問題。對這個問題的認識程度和實踐程度,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程度。
1.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
人民是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也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2]6當代中國法治發展經驗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起來。因此,習近平強調,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我們必須“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憲法理念,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共同建設,共同享有,共同發展,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11]7。我們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6。
第一,強調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這是由我國的國體、政體決定的。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有關國體的憲法規定表明,包括社會各階層人民在內的中國最廣大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與此同時,我國憲法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一有關我國政體的憲法規定,揭示了我國國家權力的人民性。因此,習近平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也保證了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這是我們的制度優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區別于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7]而這其實也就意味著,人民當家作主不僅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3];而且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屬性,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人民性的基礎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第二,強調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這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法治觀念的基本要求。從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出發,我們黨一貫強調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一貫強調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一貫強調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支持、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必須要樹立法治要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法治觀念,牢固樹立法治為民的基本觀念。而這其實也就意味著,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進程中,人民乃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主體而不是客體,從而成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深厚力量源泉和智慧源泉。
第三,強調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也契合了中國社會主義法治的制度邏輯與運行機理。長期以來,在法治建設的過程中,我們黨始終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以及推進法治國家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保證和發展人民當家作主,充分反映人民意愿、充分實現人民權利、充分保障人民權益,這是法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是新形勢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所在。特別是在當前,人民群眾對法治的要求越來越高,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要的形勢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要真正取得實效,就必須要傾聽人民呼聲、反映人民意愿、汲取人民智慧,從而集中體現人民在依法治國進程中的主體地位。
最后,強調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深刻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政治立場。習近平指出:“每一種法治形態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論,每一種法治模式當中都有一種政治邏輯,每一條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種政治立場。”[1]34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這是由人民當家作主這一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本質屬性決定的。因而,強調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這深刻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的政治理論、政治邏輯和政治立場。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一樣,都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
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就必須要著力保障人民根本權益,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而保障人民行使權利的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我們必須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13]7換言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保障人民參與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讓人民真正感受到主人地位的根本政治制度。[14]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就必須要在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前提下,確保人民對于國家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社會事務的管理,讓法治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
人民當家作主離不開具體的制度保障,必須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制度載體。這是因為,“在政治制度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民民主的存在方式和實現路徑。在法律制度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最根本的憲法制度。無論是從政治上說,還是從法律上講,保證人民民主都必須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5]習近平強調,在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在人類政治制度史上的偉大創造,是深刻總結近代以后中國政治生活慘痛教訓得出的基本結論,是中國社會100多年激越變革、激蕩發展的歷史發展,是中國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運的必然選擇。[13]4-5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好制度。[13]5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制度安排,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可靠制度依托和基本途徑。這就是說,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既是人民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重要途徑和形式,也有利于確保人民在共同建設、共同享有、共同發展的進程中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因此,堅持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就必須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更加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法治建設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必須要以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為核心。[2]13要通過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個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的根本要求,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因此,習近平指出:“要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依照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法規來展開和推進國家各項事業和各項工作,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尊重和保障人權,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13]8“要按照憲法確立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國家政權體制和活動準則,實行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實行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有合理分工又有相互協調,保證國家機關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職權、履行職責,保證國家機關統一有效組織各項事業。”[11]7
3.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具體要求
首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要求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要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要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法治化。[2]6-13其次,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要求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必須“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13]8。第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要求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必須切實保障憲法的有效實施。因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是憲法的核心內容,憲法是每個公民享有權利、履行義務的根本保證。憲法的根基在于人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憲法的偉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誠的信仰。只有保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憲法才能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眾,憲法實施才能真正成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11]9-10第四,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要求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必須恪守以民為本、法治為民理念,堅持以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作為法治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12]6-8確立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的立法價值取向,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擁護;進一步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權利得到落實,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第五,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要求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進一步擴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參與,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13]7第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要求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一定要切實解決損害群眾權益的突出問題,“決不允許對群眾的報警求助置之不理,決不允許讓普通群眾打不起官司,決不允許濫用權力侵犯群眾合法權益,決不允許執法犯法造成冤假錯案。”[16]148第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要求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必須加強和改進監督工作,充分發揮人民的監督作用。因為“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是無所不在的監督力量。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會懈怠;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13]11最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要求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必須使人民認識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從而真誠信仰法律,維護法律權威,弘揚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2]26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價值追求問題,要求法律對所有社會成員一視同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不得享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任何在社會中處于弱勢的公民都應當受到公平對待,不得受到歧視。因此,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有助于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切實保證憲法和法律的有效實施。
1.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
習近平指出:“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7]作為由社會主義國家機關制定、由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各種行為規則的總和,社會主義法律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旨在保證全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平等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平等享有各項權益,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
早在我國1954年憲法中,就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保障全體人民享有平等的法律權利問題更加重視,不僅在1982年的憲法中重申了法律平等原則,而且在黨的重要文獻中不斷闡釋和強調法律平等原則。比如,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維護憲法和法律的尊嚴,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組織都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3]33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推進依法行政,維護司法公正,提高執法水平,確保法律的嚴格實施。”[17]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18]黨的十八大報告則指出:“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19]
當代中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意涵,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同時也都必須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各項義務;二是公民的一切合法權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護,任何人不論其地位多高、權力多大、身份多特殊,一旦違法犯罪,都要毫無例外地受到法律的制裁,決不允許任何違法犯罪分子逍遙法外;三是不允許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權,任何人不得強迫任何公民承擔法律以外的義務,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懲罰。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它可以充分顯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使人民在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和保障,從而更加有力地維護和促進增強人民群眾的主人翁責任感。其次,它清晰地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社會公平正義要求人人都必須嚴格依法辦事,既充分享有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又切實履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從而有利于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
2.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
習近平指出:“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體現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方面。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任何人違反憲法法律都要受到追究,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7]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全國各族人民、所有國家機關、一切社會組織,都必須以憲法和法律為根本的活動準則,自覺維護憲法和法律的尊嚴、保證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因此,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要深刻認識到,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要求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要對法律常懷敬畏之心,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帶頭遵守法律,帶頭依法辦事,不得違法行使權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特別是對于黨員領導干部來說,要帶頭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謀劃工作要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問題要運用法治方式,說話做事要先考慮一下是不是合法。要把對法治的尊崇、對法律的敬畏轉化成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8]因此,各級領導干部要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要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干部重要依據。[7]與此同時,我們要在全社會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體人民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憲法意識和法制觀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在全社會形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讓廣大人民群眾充分相信法律、自覺運用法律。
3.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憲法法律的實施狀況不斷改善,依照憲法法律辦事正在成為全黨全社會普遍的行為準則。但也必須要看到,由于種種原因,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仍然比較嚴重,群眾對執法司法不公等問題反映強烈,一些領導干部依法辦事的觀念不強、能力不夠,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因此,要解決當前法治領域中所存在的這些問題,首先就必須牢固樹立憲法和法律至上觀念,切實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要深刻認識到,維護憲法法律的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和法律的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法律實施,就是保證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實現。
其次,要追求司法裁判的統一性。司法領域中法律適用的統一性,不僅有助于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而且有助于提升司法的公信力。這是因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司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從一定意義上說,公平正義是法治工作的生命線,司法機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因此,司法裁判活動的統一性,是實現司法正義、維護社會公正的必然要求。
再次,要在全社會營造守法氛圍。這不僅要求領導干部要帶頭守法,凡是要求人民群眾做到的,領導干部自己必須要先做到;而且要加大懲處力度,對那些不嚴格按照法律辦事的執法人員和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領導干部,經過批評教育而又不改正的,必須堅決予以撤職、罷免,涉嫌犯罪的必須依法治罪。
4.規范和約束公權力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必須以規范和約束公權力為重點,加大監督力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行為。[2]7習近平進一步強調,“我們要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失職要問責,違法要追究,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11]12因此,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要切實抓好規范和約束公權力行使的相關工作。
應當看到,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在法治軌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則必然禍害國家和人民。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就必須要依法設定權力,規范權力,制約權力,監督權力,形成一套科學有效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
首先,要強化對行政權力的監督。政府是行政權力的主體。當前,在行政執法領域,確定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甚至以權壓法、權錢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問題,老百姓深惡痛絕,必須下大氣力解決”[9]86。因此,要加強對政府內部權力的制約,加強對政府執法活動的監督,堅決排除對執法活動的非法干預,堅決防止和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堅決懲治腐敗現象,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16]145
其次,要強化對司法活動的監督。習近平強調,“政法機關要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使命,必須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公生明,廉生威。’要堅守職業良知、執法為民,教育引導廣大干警自覺用職業道德約束自己,做到對群眾深惡痛絕的事零容忍、對群眾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樹立懲惡揚善、執法如山的浩然正氣。要信仰法治、堅守法治,做知法、懂法、守法、護法的執法者,站穩腳跟,挺直脊梁,只服從事實,只服從法律,鐵面無私,秉公執法。要靠制度來保障,在執法辦案各個環節都設置隔離墻、通上高壓線,誰違反制度就要給予最嚴厲的處罰,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要堅持以公開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潔,增強主動公開、主動接受監督的意識,讓暗箱操作沒有空間,讓司法腐敗無法藏身。”[16]149因此,必須切實加強和改進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嚴格規范和制約司法權力,著力建立健全嚴格執法、文明執法、公正司法、提高執法司法公信力的有效體制制度和機制,堅決反對公器私用、司法腐敗,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2]7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精神支撐問題。道德和法律具有天然的聯系和共同的價值取向。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內容,法律是道德的制度底線。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做到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不斷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1.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重大意義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進程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對于夯實國家治理的制度基礎和思想道德基礎,實現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第一,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對治國理政經驗的深刻總結。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對于一個國家的治理活動來說,法治與德治如同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偏廢。因此,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必須努力實現法治功能與德治功能的緊密結合,堅持自律和他律的有機協調,從而使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共同發力、相互促進。
第二,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內在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內涵十分豐富,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強調法治和德治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因此,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統籌推進以德治為基礎的法治建設、以法治為保障的德治建設,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越走越寬廣。
第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樹立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凝練地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且把法治確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素之一。這深刻體現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價值共識,充分表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法治要求。歷史與現實充分表明,要切實解決法治領域中所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單純地就法治論法治是遠遠不夠的,應當著眼于全局、系統謀劃,特別是要重視和加強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導,著力培植人們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觀念,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營造全社會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的文化環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共同發揮作用。因之,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培育和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進而激勵全體人民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大業而共同奮斗。
2.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必須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用法律的權威來增強人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以法治的力量推進道德建設,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程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要“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地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2]27。只有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堅持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的制度支撐和剛性約束。
法律規范的作用乃是通過法律調整和規范人們行為中體現的功能和效用,它既能夠體現道德理念,又能夠促進道德建設。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首先是因為良好的法律通常是建立在道德普遍要求基礎之上的。法治構成有兩個最基本的要件,即法的普遍性和法的優良性。社會主義法律規范體現了保護人民權益、規定公民義務、維護公平正義等價值標準。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一方面要求人們平等一致地嚴格遵守法律;另一方面,法律又必須體現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和普遍道德愿望。所以,法治之法必須具有全社會普遍認同的道德性,是建立在社會主義道德理念和道德原則基礎之上的,體現著社會主義道德的根本精神。
以法律體現道德理念還表現在法律規范通過強制手段抑惡揚善,為道德理念保駕護航。道德在社會規范中雖然調整范圍廣泛,調整效果有效,但其作用畢竟有限。這是因為,一是道德缺乏強制力。雖然可以憑借輿論和內心反省對道德調整對象產生作用,但由于缺乏強制性使得效力有限。二是道德缺乏確定性。道德雖然有些以行為準則、道德戒律形式出現,但更多是以觀念、信仰、心理和習慣等方式存在,缺乏明確的規范形式。三是道德理念是有差異的。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道德價值。而在這方面,法律規范則更有優勢。羅斯科·龐德說過:“社會控制是需要有權力的,它需要用其他人的壓力來影響人們行為的那種權力,作為社會控制的一種高度專門形式的法律秩序,是建筑在政治組織社會的權力或強力之上的。”[20]法律規范一方面以社會的主流道德愿望為內容,另一方面則以國家強制力為保證,從而將社會控制在有序和可預見的范圍內。
法律規范所具有的統一性、確定性、穩定性、權威性,特別是特有的國家強制性等特征,能夠保證制度的規范和有效,成為治理國家和組織社會的依據和規范,從而為道德建設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用法律規范調整社會關系,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以法律規范體現和維護社會主義道德理念和道德準則,使人們的道德追求真正在法治上獲得保證。所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要重視法律的規范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觀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2]7
3.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
從歷史發生學的意義上講,法律的產生過程實際就是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原始道德、風俗、習慣逐步規范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原始的道德、風俗、習慣中內含的道德倫理價值得以在法律中繼承,繼而在道德滋養下,伴隨著文明演化的歷史進程,逐步在現代政治文明中形成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在當代中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離不開道德建設的有力支撐。“對于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和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21]因此,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必須充分發揮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
第一,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要始終注意把握好法治發展的價值取向,在立法工作中,要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每一項立法都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在法律實施中,要準確把握法律規范所體現的價值取向,確保法律的實施不違背立法宗旨,不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23]
第二,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要大力弘揚中華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為依法治國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2]7,27
第三,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要發揮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堅持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與加強道德建設、開展道德實踐活動內在地結合起來,從而把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建構在堅實的道德基礎之上。誠如習近平指出的,“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須轉化為人們內心自覺才能真正為人們所遵行。”“沒有道德滋養,法治文化就會缺乏源頭活水,法律實施就會缺乏堅實的社會基礎。”[7]
總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必須堅持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機結合起來,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從而有力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2]7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基本的立足點是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深刻把握中國的國情條件,從而走出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之路。
1.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
習近平指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堅持正確的政治發展道路更是關系根本、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13]14“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如果路走錯了,南轅北轍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舉措也都沒有意義了。”這條路,就是“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7]因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現了當今中國社會的根本屬性和中國社會發展的根本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之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引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框架內厲行法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因此,習近平指出:“我國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成果,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為歷史新時期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則、重大方針、重要政策在國家法制上的最高體現。”[11]3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切實解決好制度模式的選擇問題。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法治道路、建設什么樣的法治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國體政體、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而這其實也就意味著,在當今世界,由于各國歷史、文化和發展道路的不同,因而也就存在著不同的法律制度與法治體系,存在著不同的法治道路與法治模式。而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與這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密切相關。習近平指出:“設計和發展國家政治制度,必須注重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形式和內容有機統一。要堅持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既要把握長期形成的歷史傳承,又要把握走過的發展道路、積累的政治經驗、形成的政治原則,還要把握現實要求、著眼解決現實問題,不能割斷歷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來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飛來峰’。政治制度是用來調節政治關系、建立政治秩序、推動國家發展、維護國家穩定的,不可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來抽象評判,不可能千篇一律、歸于一尊。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別的國家有而我們沒有就簡單認為有欠缺,要搬過來;或者,看到我們有而別的國家沒有就簡單認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這兩種觀點都是簡單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確的。”[13]15而這其實也就意味著,不同的政治制度安排,反映了各個國家之間的國情條件是有明顯差異的,必須從每個國家的國情特點出發,設計出符合本國國情條件的政治制度體系,走出迥然相異的政治發展道路。對此,習近平強調,“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適用于一切國家的政治制度模式。‘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各國國情不同,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獨特的,都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都是在這個國家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為它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過去和現在一直生長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之中,未來要繼續茁壯成長,也必須深深扎根于中國的社會土壤。”[13]16
因此,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始終把握和貫徹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這一根本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乃是中國社會基本國情條件的集中表達,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基。我們必須從中國國情實際出發,設計和發展國家的法律治理制度,使之深深扎根于中國的社會土壤之中,而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的法律制度模式。“只有扎根本國土壤、汲取養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13]16
2.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法治國情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相適應,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2]7這一論述,清晰地揭示了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所必須把握的基本要求。
一方面,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從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是我們黨謀劃和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重大戰略的根本依據。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我們必須清晰認識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23]15這“三個沒有變”,是從社會性質、社會發展階段和我國在當今世界上的國際地位等方面,對當代中國國情所做出的全局性、總體性的重大判斷。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對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至為關鍵。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和建設,當代中國無論是社會經濟領域,還是在政治法律領域雖然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歷史變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明顯特征都依然存在。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厲行法治的社會歷史基礎還比較薄弱。二是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法治發展還很不平衡。三是法治權威還沒有在全社會真正樹立起來。四是法治改革的歷史任務還沒有完成。這些現象的存在,使得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治需求與法治隊伍的法治能力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成為當下中國法治發展領域的主要矛盾。這一基本的法治國情和法治領域的基本矛盾,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都不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與發展,必須從當代中國這個最大的法治實際出發。我們必須把當代中國的基本法治國情和法治領域的基本矛盾,作為謀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依據,既不能妄自菲薄、無所作為,也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積極穩妥地推進建設法治中國的偉大實踐。
另一方面,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還要不斷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習近平指出:“堅持從實際出發,就是要突出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要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豐富和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7]20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的實際相結合,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正是在這一進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面對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的偉大歷史性任務,我們黨更加重視法治理論的創新發展,更加重視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論指導。因此,我們要把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發展作為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的一個重大課題,悉心思考,認真實踐。在這里,一是要著眼于“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23]12,深入研究當代中國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規律,進而努力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方位與重大使命。二是要深入總結和運用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深刻認識我們黨把法治確立為治國理政基本方式的重大理論與實踐意義,鮮明地展示中國共產黨人對于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的理性反思與實踐擔當。三是要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偉大事業,樹立問題意識,強化問題導向,認真探討法治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大變革時代的中國法治發展戰略與策略選擇做出切實而有力的理論回應,進而生動地體現當代中國法治理論創新發展的時代精神。
3.吸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
當全球化日漸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便是如何處理好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問題,如何處理好傳統法律文化與域外法律文化之間的關系問題。當代中國的法治發展,既要充分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也要借鑒國外有益法治經驗。這種對國外有益法治建設經驗的借鑒,并不是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而是在堅持中國法治發展自主性的基礎上對世界法治發展文明成果的充分吸收。
法治發展領域中確乎存在著一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積”的現象。在當代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固然需要借鑒國外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是,必須悉心把握本國的國情特點,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發展之路。習近平指出:“我國是一個有十三億多人口的大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國情復雜。”[1]9在法治發展領域中,“我們能照誰的模式辦?誰又能指手畫腳告訴我們該怎么辦?對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應該秉持兼容并蓄的態度,虛心學習他人的好東西,在獨立自主的立場上把他人的好東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們自己的好東西,但決不能囫圇吞棗、決不能邯鄲學步。”歷史充分表明,照搬照抄他國的法律制度“行不通,會水土不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甚至會把國家前途命運葬送掉”[13]15-16。因此,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必須堅持本國法治發展的基本立場,從本國的現實國情和實際情況出發,不斷凝練中國法治發展的內涵與特色,并據此建構與中國國情條件相適合的法治體系。應當看到,由于全球化的浪潮以及其所裹挾著的國際經驗,對當下中國法治建設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過程中,我們應當高度重視這一國際影響,積極參與世界法治經驗與話語的對話,進而對全球法治發展與法治話語體系展示中國風格,貢獻中國力量。而這其實也就意味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建設與發展的進程中,不僅要吸收中國本土法治資源,彰顯法治的中國特色與中國屬性,而且要吸收世界法治發展的有益成果,彰顯中國法治的世界性意義。
進一步地來看,中國法治發展的本土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中國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長久生命力。習近平分析說,“我國古代主張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國先治吏,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這些都能給人們以重要啟示。”[24]因此,在法治中國建設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掘和梳理中華優秀法律文化的寶貴遺產,努力建設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傳承體系,“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華文化中的思想精華,作出通俗易懂的當代表達,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不斷發揚光大。”[2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應當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融入豐富的中國元素,秉持鮮活的中國品格,體現濃郁的中國精神,進而凸顯出強烈的中國風格。在這里,我們要尤為關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問題。實際上,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法治思想。由于這種法治思想是在禮法結合流中形成的儒家化治理理論,因而在價值取向上與現代法治文明相背離。不過,其中不乏積淀了中華法律文化傳統的閃光之點和積極因素,對當下中國法治建設產生程度不同的影響。比如,我國古代“明刑弼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刑法中管制和死緩制度的理論淵源;古代中國的“中庸”思想也影響了被譽為“東方經驗”的人民調解制度的建立;“民貴君輕”“以民為本”的觀念在法治實踐中亦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設;“德主刑輔”思想中強調的貴和諧、隆教化、重預防的理念,則對現代社會的綜合治理體系的建構產生積極的促進,等等。因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必須促進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積極繼承我國法律文化中的有益因素。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因此,根植于傳統法律文化的創造性變革與轉換基礎上的中華法治文明價值體系本身,也就具有普遍的世界性意義。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對于處于當代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來說,在推進法治發展的進程中,面臨著一個如何對接世界法治文明優秀成果的問題。很顯然,我們要積極借鑒國際法治建設的有益經驗。因為任何一個國家的法治發展都不可能在封閉條件下進行,也不能關起門來搞法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既是中國法治建設的歷史產物,也是吸收和借鑒世界法治文明有益因素所形成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法治成果,因而不僅具有濃郁的中國元素和中國特色,也具有世界視野和世界意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既要立足于本國國情條件,又要面對全球法治發展趨勢,有機融匯世界法治文明發展的基本準則,以期努力構建一個適應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需要的現代法治體系,并據此達至與人類法治文明的普遍準則相溝通。然而,毫無疑問,“學習借鑒不等于簡單的拿來主義,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認真鑒別、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盤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抄照搬。”[7]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立中國法治發展在全球法治發展進程中的自主地位,堅定地走出一條既符合中國國情條件又面向世界發展的、自主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道路。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2]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 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4]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
[5]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8.
[6] 莫紀宏.堅持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J].法學研究,2014(6):41-46.
[7] 習近平.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J].求是,2015(1):3-8.
[8] 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要點[N].人民日報,2015-02-03(1).
[9] 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G]∥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0] 張文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J].法學研究,2014(6):13-19.
[11] 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2年12月4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 習近平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時的講話要點[N].人民日報,2014-03-01(1).
[13] 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9月5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4] 徐顯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J].法學研究,2014(6):8-12.
[15] 最高人民法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研究中心.法治中國——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的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
[16]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7]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26.
[18] 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24.
[19]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21.
[20] 羅斯柯·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M].沈宗靈,董世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37-38.
[2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337.
[22] 汪永清.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J].求是,2015(1):11-14.
[23]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4] 習近平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要點[N].人民日報,2014-10-14(1).
[25] 任仲文.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匯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12.
責任編輯 虞曉駿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omprehensive Rule by Law
FANGLe
/NanjingNormalUniversity
Basic principles of comprehensive governing the country by law refer to the five elements: adhere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dhere to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people, adhere to equality before the law, adhere to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ule of virtue, and adhere to the national situation of China. These five basic principles are an organic integrity, whose main cont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piritual substance, the knowledge position and functional prediction are closely associated, the action direction and the system requirements complement each other. It is conducive to the unity of thinking, the cohesion of the consensus of the whole party and ethnic groups in the rule of law, to guarantee the correct advancing direction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by law.
comprehensive rule of law; basic principles; rule by law in China
D920.0
A
2095-6576(2015)06-0059-12
2015-10-15
方樂,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主要從事理論法學研究(nsdlaw121@163.com)。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研究”(14AZD144)
特約主持人:劉敏(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持人語:2014年10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依法治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如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需要我國法學理論界和實務界深入研究的課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涉及法治的方方面面,既要研究立法問題,又要研究執法問題,還要研究司法問題和守法問題,這需要我國的法學研究人員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總結我國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借鑒國外法治有益做法,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展開研究,從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本期組織三篇有較高學術水準的論文,分別從不同方面對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