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雯|文
2014年在一片欣欣向榮中姍姍走過,2015年輕巧地叩開了新生活的大門。北京地鐵漲價了,從此每天地鐵消費5~6元將成為新常態;地鐵里超過80%的人都在看手機新聞、手機視頻,而很少有人翻閱報紙、看雜志,隔很長時間會見到一個無聊而不是認真的人隨手翻報紙,這個情景已經成為新常態。是的,世界在改變,且以我們不曾預料的速度在改變,許多我們原本習以為常的習慣,都被一種新的常態所替代,而不久,這些常態將被另外一些新習慣所替代。這種快速的更迭也將成為一種常態。那又如何?無他,唯有適應并積極迎接它。
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媒體快速發展的沖擊下,期刊作為傳統媒體,面臨“新常態”的挑戰——傳統信息傳播方式和渠道正在被新興的互聯網所擠占;傳統的閱讀方式正在被以手機終端閱讀為代表的移動互聯方式所取代。因此,從業者要積極面對這種“新常態”,努力找準自身定位、發揮自身優勢、立足行業、服務行業,從而在新的挑戰中,找到新的發展機遇。
在人人都可以發聲、自媒體快速繁衍的當下,筆者以為一個好的新聞媒體和好的新聞記者應該具備以下一些特點:一是保持輿論導向的正確。引導讀者客觀認知,明辨是非。二是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自重、自愛、自強。新聞工作是一種崇高的職業。媒體和新聞工作者都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不論何時何地,都要對黨和人民負責,對行業負責,對所寫、所登的文章將引起的社會效果負責,要克服片面性。三是要深入調查研究,善于創新。一本刊物能否刊登出讀者喜聞樂見的文章,能否發表出與行業、企業實際相關的好報道,與新聞工作者能不能深入實際采訪有很大關系,只有堅持深入調查研究,才能做到實事求是、客觀公正。而新聞宣傳的創新,要體現在具體文稿的撰寫和修改上,要體現在對具體事物的宣傳、報道上。面對新常態,要轉換思路,運用新手法,形成報道新風格。四是要懂互聯網思維。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型媒體融合發展,這是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對媒體提出的要求。這種融合發展,一方面要遵循新聞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另一方面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持,傳統媒體內容為根本的融合平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
內容是基礎,形式是手段。并不是強調內容為王,而只是想說,在一切變化都成為新常態的時候,我們需要立足一個根本,這樣,即便形式變化萬千,也不會跑偏。
祝各位讀者朋友,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