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存在差異,又具有共通性,文化沖突與文化融合是相互統一不可分割的。“共同文化管理”體現不同管理文化的最佳融合,“整合同化理論”是共同管理文化的推廣與提高,“文化融合”是跨文化管理的核心。跨文化管理要有創新策略。
文化管理是當代企業管理的理性選擇。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企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各國、各地之間的企業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對于跨文化管理的討論也日益備受關注。人企合一、相容互補的文化“雜交”優勢在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同時,使文化融合成為企業跨文化管理的必然選擇。
文化是人們解決問題、調解矛盾的方法和途徑。隨著“走出去”戰略的深入實施,盡管企業文化千姿百態,存在差異和沖突,但文化的共通性為文化融合奠定了理論基礎,使文化融合為企業跨文化管理開辟了新的通道。
雖然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已愈來愈使運營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企業面臨著基本類似的境遇,但每一個企業還會因所在國家、所在地區、所在行業的不同而表現出在價值認同上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客觀存在,對社會、企業、員工以及文化本身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在跨文化的環境中,處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各方經理人由于不同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習慣作風等差異,在企業經營的一些基本問題上難免會產生不同的態度,如:經營目標、市場選擇、原材料的選用、管理方式、處事作風、作業安排以及對作業重要性的認識、變革要求等等,從而可能給企業的經營帶來深層次的影響。
承認和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并不否認各種文化之間具有共通性。由于企業經營的目的、所處的環境和自然社會需求的相同性,使得各類企業的文化具有共通性,如:對真善美的追求,對人的價值的尊重,對和平、公正的社會秩序的向往等等。文化之間的這種共通性使得多樣性的文化相互學習、相互融合成為可能,并演變成為“普世文明”或“全球文化”。
當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走出去”的行列時,企業在境外的各種經濟活動越來越活躍,各種不同的文化也開始了面對面的交流、碰撞和沖突。這種文化沖突是一種客觀現象,誰都無法回避也無法制止。同時,文化沖突也促進著各種文化的發展,促進文化的交融。因此,從哲學的角度來講,文化沖突與文化融合是相互統一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文化融合是化解文化沖突的必然邏輯,是實現企業進步的階梯,而跨文化管理,就是利用文化優勢,消除文化沖突,實現文化融合,助推企業跨國、跨地區成功運營的戰略選擇。
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跨國、跨地區運營的企業如何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形成自己的核心動力,取決于企業跨文化管理的方法和能力。目前,我國研究跨文化管理的代表理論主要有“共同文化管理模式”和“整合同化理論”,二者的核心都在“文化融合”。
筆者認為,在跨國、跨地區運營的企業中,“共同文化管理”就是能夠體現不同管理文化的“最佳融合”,成員能夠通力合作、和諧共事,使其潛能達到“最佳狀態”,向著一致滿意的方向邁進并達成終極目標。在實際運作中,文化融合是“內聚力”和“一致性”的體現,并由此形成良性、合理、高效的企業運營機制,以達到有效的跨文化管理。
“共同文化管理”要遵循三條基本原則:一是因地制宜原則。跨國、跨地區運營的企業,只有針對當地的宏觀環境、企業的微觀特征和員工的接受適應能力,因地制宜地建立適合本企業的共同管理模式,才能取得跨文化管理的成功。二是完整系統原則。企業是一個開放系統,要達到不同管理文化的“最佳融合”,實現“一致滿意”的目標,只有將共同管理文化看作一個完整的系統,才能使企業運行有序,促進經營管理的完善與發展。三是和諧相處原則。企業只有努力適應當地的社會環境,尊重當地宗教和風俗習慣,積極開展文化交流,相互借鑒、增進理解,與當地人民和諧相處,才能將企業經營管理與當地社會發展結合起來,持續優化和豐富企業價值內涵。
“整合同化理論”是共同管理文化模式的進一步推廣與提高,指跨文化企業主動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實現對文化環境與多元化員工的同化,促進跨文化企業取得經濟與社會效益。
跨國、跨地區運營企業的文化整合同化要做好三項工作:一是理性管理與人性管理相互整合。使企業既依靠法規紀律、組織模式進行管理,又以人的情感需求和價值歸屬感為基礎,確定管理思想,制定管理原則,選擇管理方法。二是法制管理與道德約束有機結合。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道德約束在一定程度上會超越法律的作用,而且可以達到不治而治的效果。將法治與德治有機地結合,法與情理相結合,整合同化企業文化,是管理科學的一大進步。三是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同步推進。既看重結果與事實、看重個人能力與實際工作業績,注重以物質刺激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又關注員工思想動態,關注員工精神方面的滿足,實施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同步激勵。
在不斷變化和開放的今天,每一個企業都需要適應新的環境,要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科學技術,不斷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民族文化、風俗習慣、行為規范,以便在跨文化管理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創建學習型組織,首先就要不斷超越自我。對一個企業來說,學習是這個企業內部各個成員之間相互作用、企業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是自組織、自學習、自適應的過程。多個自主決策、獨立經營的企業在市場中無序地運動,但由于企業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外部政策的影響,會產生一種自組織作用,使經濟在宏觀上朝一定的方向發展。自學習,就是一個組織在實踐中遇到問題和挫折后,會從中吸取教訓,改變自己的行為準則。自適應,就是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通過學習來更好地適應這一變化。
創新贏得未來,創新改變生活。美國麥道公司創新管理的指導思想就是非常值得我們企業學習的。迄今為止,麥道公司每四年就要進行一次“創造性的破壞”,再繼續探尋新的方法,開辟新的途徑。麥道公司對敢于創新的人,總是進行嘉勉。企業要想迅速發展,必須改變陳舊的經營思想,必須培養創新理念。
在思維方式上,中國人一般重視直覺、內省,重經驗理性與倫理精神。這種理性與實踐相脫離的思維方式,導致了中國人重整體、輕個體,喜歡作定性研究,不善于做定量分析。而西方人則比較注重實證經驗、邏輯推理,善于作定量化的分析。在企業管理上,如果工作描述不具體,不講精確性,員工經常就會感到工作無所適從,不知道究竟應該怎么辦,從而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新型企業文化是企業原有文化與當地文化進行有效的整合,通過各種渠道促進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適應、融合,從而在企業原有文化和當地文化基礎之上構建起來的一種新的企業文化,并以這種新的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管理基礎。這種新型文化既保留著強烈的企業原有文化特點,又與當地的文化環境相適應,既不同于企業原有的文化,又不同于當地文化,是兩種文化的有機整合。
企業要制定印發《員工手冊》,把他作為員工基本的行為規范和行動指南,并把他作為對其他制度進行指導和制約的“根本大法”,類似于國家的憲法。制度要自成體系,明確各部分制度的效力,明確制度遵循的原則、適用范圍、具體條款以及生效和廢止時間等等。在建立實體制度的同時,還要建立相應的程序制度,明確企業的“立法”(制定制度)和“執法”(執行制度)主體,明確那個部門有權制定制度、制定什么樣的制度、制度由誰來執行與監督、執行與監督哪些制度等問題。當然,企業在制定制度時要依據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不能讓制度凌駕于國家的法律法規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