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1970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將諾貝爾獎頒給時年55 歲的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以表彰他將數學分析應用于經濟學研究所做出的貢獻。與此同時,保羅·薩繆爾森作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名單上的第一位美國人被永載史冊。他是凱恩斯主義在美國的主要代表人物,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科學和經濟結合起來,開辟了經濟學研究的新視野;他被譽為“最后一位通才”、“經濟學史上的科學巨匠”,研究涉獵甚廣,對均衡論、福利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等都有深入而廣泛的研究,且多有著述。與其他經濟學家語言的深奧艱澀不同,薩繆爾森能夠以生動的、深入淺出的語言與大眾進行交流,這為他的觀點得以廣泛傳播奠定了基礎,其重要著作《經濟學》被奉為經濟學教材的經典,以四十多種語言行銷全球。2009年12月13日,這位經濟學泰斗辭世,成為世界經濟學領域一大憾事,但他的思想和智慧依舊影響深遠。
保羅·薩繆爾森,1935年畢業于芝加哥大學,后攻讀下哈佛大學的碩士和博士學位,此后一直任教于麻省理工學院,期間還曾任福萊切法律與外交學校國際經濟關系教授,美國戰時生產局和戰爭動員重建辦公室研究員和美國政府總統調查咨詢顧問和美國國家計劃局經濟顧問。本期大家將向廣大讀者介紹這位諾獎得主,詳陳這位經濟學通才橫跨多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對經濟學的獨特見解。
1915年,薩繆爾森生于美國印第安那州的鋼鐵之城。1931年,年僅16 歲的薩繆爾森進入芝加哥大學,成為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一名新生,當時的他可能壓根兒想不到,若干年后自己會對世界經濟學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上個世紀3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走到了一個特殊節點,注定要在世界經濟史上留下深刻的大變革印記。經濟蕭條,銀行破產,工廠倒閉,工人失業,社會動亂,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在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面前顯得軟弱無力,美國經濟從空前繁榮陡然進入令人絕望的大恐慌時期,這些都對大學時代的薩繆爾森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芝加哥大學畢業后,薩繆爾森進入哈佛大學繼續攻讀經濟學專業,五年后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

克林頓1996年向薩繆爾森頒發國家科學獎章
在哈佛期間,他受到當時哈佛多位著名經濟學家的理論感染和教誨,逐漸形成了以數理學方法分析經濟學的思維模式。1936年,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巨著《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其理論認為,經濟危機的確存在且具有巨大的破壞性,亞當·斯密所提出的單純的市場機制的完善性和協調性是不可信的,經濟危機不可能通過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而恢復平衡,政府可以通過對市場的強制干預來挽救經濟危機。因此,他主張政府擴大市場需求,廣泛支出,大行舉債,以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增長。毫無疑問,凱恩斯的理論撼動了當時強力主張市場絕對自由的“新保守主義經濟學”,對西方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及經濟學科發展影響深遠。在薩繆爾森看來,凱恩斯的理論建立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對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巨大的指導價值,因此在強烈推崇凱恩斯主義的同時,他決定從投資與就業這一當時美國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入手深入研究凱恩斯主義,他一系列理論和觀點的提出,也讓其逐步成為凱恩斯主義的集大成者——“凱恩斯主義者”成為貼在薩繆爾森身上最主要的標簽,并終其一生。

薩繆爾森將數學作為工具去分析研究經濟學問題,在當時的哈佛無人能出其右。他運用這種研究方法完成的博士學位論文《經濟理論的運營意義》,榮獲當年哈佛大學威爾斯獎。1947年,在離開哈佛7年后,薩繆爾森又以這篇獲獎的博士論文為基礎,通過更加透徹的研究,完成并出版《經濟分析的基礎》一書,在書中,他以數理演繹系統與分析范式一改傳統的馬歇爾式經濟學語言,這一成果也讓他獲得了美國經濟學會專門為40 歲以下的年輕經濟學者所設立的美國克拉克獎章,而薩繆爾森成為這項獎勵的第一屆獲得者。如預料的那般,《經濟分析的基礎》出版后,在當時的經濟學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很快成為現代經濟學分析的又一經典。
1940年10月,薩繆爾森開始到麻省理工學院任教,這是他度過一生學術生涯的地方。在這里,他懷著滿腔的熱情和虔誠的態度,繼續自己對經濟學的探索和研究,他勤勉、謹慎的治學風范及學術研究成果獲得廣泛認同,并獲得了一系列的社會榮譽。
薩繆爾森在經濟學問題上仿佛有天生的高度敏感,他的同事、另一位經濟學大師羅伯特·索羅(198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曾說:“薩繆爾森對于市場經濟的模樣具有天才般的直覺。”且他被廣泛認為是“用數學證明和演示市場經濟的邏輯工作方面的第一人”,在薩繆爾森的影響下,數學終成經濟思維中的主要工具。也正因如此,薩繆爾森的研究在當時乃至以后的經濟學界獨樹一幟,特征鮮明,在燦若星河的經濟學理論長河里,即使多年過去,薩繆爾森的名字依然可以隨時代前行,至今星輝不減。
薩繆爾森在經濟學領域的影響力幾乎無處不在,他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被廣泛傳播的諸多觀點重新定義了現代經濟學。
他的教科書《經濟學》指導青年學生們如何去思考經濟。在眾多經濟學教材中,最常見的教科書就是薩繆爾森的這本《經濟學》。這一經典著作自1948年出版以來以四十多種語言在全球銷售,是半個多世紀來全世界最暢銷的經濟學教科書,早已成為成為一座不朽卻無言的紀念碑。

1950年薩繆爾森在麻省理工學院
前述提及的榮獲過美國克拉克獎章的《經濟分析基礎》作為高級經濟學課程的經典教材持續影響著無數經濟學人。而在進一步細分的經濟學領域,不論是宏觀、微觀經濟學,還是國際經濟學、數量經濟學,薩繆爾森都有相關著述,他的理論在被廣泛且綿延不斷地傳播。
不僅如此,這位經濟史上的“巨匠”、經濟學領域的通才,其研究范圍更是橫跨經濟學、統計學和數學多個領域,他將自己的理論體系稱之為“新古典綜合學派”,在經濟學領域自成一家,成為那個時代當之無愧最有影響力的偉大經濟學家。
雖然一直被大多數人視為“凱恩斯主義者”,但薩繆爾森并不完全認同這一觀點,他認為自己并沒有全盤接受凱恩斯的理論,只是吸納了其中關鍵的地方,自稱“平淡中間派”。然而,薩繆爾森“平淡中間派”的自我定位沒有得到芝加哥學派同行的認同,尤以對手兼好友的米爾頓·弗里德曼最為反對。在弗里德曼大力鼓吹完全的市場自由時,薩繆爾森提出市場并非完美需要適當市場管制的觀點,自此,二者開始了長達終生的“智慧較量”,這兩大主流理論的博弈也成為當時經濟學領域思想繁榮的一大佐證。

大約在50 歲的時候,薩繆爾森又轉向金融經濟學這個專業領域進行研究,希望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留下有影響力的學術成果。經過潛心思考和沉淀,他以有效市場假設和期權定價理論的研究成果為金融經濟學奠定兩大思想基礎。
而于實踐層面,在薩繆爾森看來,金融危機的發生證明了“自由市場不會自身穩定”、對于市場“適度干預遠遠優于不進行任何干預”、“自由經濟主義最大的敵人恰恰是其本身”。他還積極地將自己的觀點付諸實踐來解決社會問題,著名的“肯尼迪減稅方案”就是薩繆爾森建議在經濟困境中上臺的肯尼迪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方案,即通過減稅增加了消費支出和擴大了總需求、促進了生產和就業,成就了當時美國社會的經濟高增長時期。“肯尼迪減稅方案”是他將經濟學理論應用于社會經濟改革實踐的一個知名案例,自此,薩繆爾森的名字在社會上有了更加直接、廣泛的影響力。
我們始終相信創造的力量,正是創造力一次又一次的演繹,才讓我們的世界變得如此有趣,因為在特殊的社會背景下,出色的人才,總能成就特殊的時代。正如,薩繆爾森用他的創造力,為我們創造了經濟學界的一個又一個精彩。

薩繆爾森一生著述無數、桃李無數、桂冠無數,然而讓中國人熟識薩繆爾森的,是他最具創造力的專著《經濟學》,而這本1948年初版并不斷再版的著作,也正是他一生厚重的豐碑所在。鑒于這本著作中肯的論斷和結合實踐的研究,薩繆爾森的同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院前院長詹姆斯·波特巴曾說,“在許多大學校園,學習經濟學實際上就等同于學習薩繆爾森寫的教科書”。
1990年代,《經濟學》中文版在中國問世,至今創中國大陸原版教材引進版次之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經濟學人。在這本教材精深的論述和廣博的視野指引下,中國青年學生開始洞悉復雜的經濟學,經濟學理論及其背后的西方思考方式在中國大規模落地生根。盡管終其一生,薩繆爾森都沒有到過中國,但是這位經濟學大師的視線卻從未離開過中國經濟發展的進程。改革開放之初,薩繆爾森在《經濟學》第16 版中文版序言中就中國經濟發表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就政治經濟而言,中國無疑是個正在重新崛起的國度。中國的黨政領導人和廣大老百姓已經選定用市場競爭機制作為發展經濟的主要手段?!?/p>

薩繆爾森2004年出席耶魯大學的畢業典禮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作為一名偉大的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善于博采眾長,總是本著一種誠實而折衷的態度去剖析經濟學,以期得出最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結論。他始終認為,“經濟理論和經濟史既是一系列的人類課題,也是一門不斷演進的社會科學”,決不允許經濟學者不顧客觀現實跟著感覺走。因此,在解釋經濟現象時,薩繆爾森總是力圖客觀而公正地表述各爭議方的論點和論據,努力陳述正反兩方面的理由,即使這里面包含著不可避免的“妥協”。薩繆爾森是“混合經濟”的倡導者,他把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和傳統的微觀經濟學結合在一起,認定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由私人經濟和公共經濟兩部分構成,前者以微觀經濟學加以分析,后者以宏觀經濟學加以論證。然而當“混合經濟”在中國出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已經起航的時候,薩繆爾森的經濟學理論仍在中國受到批駁。時過境遷,此后的中國經濟增長奇跡卻以事實證明了薩繆爾森及其學說的重要意義,那個原本被認為“會在我國造成嚴重后果”的薩繆爾森已成為眾生景仰的宗師。

而今,在中國任何一座城市,任何一個或大或小的書店中,只要尋找經濟學系列書籍,都會有薩繆爾森的著作,盡管他未曾來過中國,但其研究成果深植幾代中國經濟學人的思維,將經久不衰地影響著經濟理論與現實。
學者點評:
薩繆爾森的《經濟學》
●孫興全/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似乎沒有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因為他沒有像一些大師一樣開創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或學派,他的研究還是被定位“綜合”。但薩繆爾森有《經濟學》,無論是將數學分析應用于經濟學領域的巨大貢獻,還是在經濟學教學上的巨大成就,包括撰寫出影響世界各國經濟學專業學生的著作《經濟學》以及作為“經濟學通才”的廣泛涉獵,都會使他成為經濟學界的重要角色。
那本著名的《經濟學》對初學者的啟蒙價值筆者也深有體會。以“經濟學的邏輯”一節為例,薩繆爾森對經濟學者提出的“經濟推理中的常見謬誤”的警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謬誤或發生在因果推理中,學習和研究過程中輕率地將發生在前的事件看作發生在后的事件的原因,這種錯誤并不罕見;對事件或變量的發展變化過程不能準確把握,在研究中就容易產生“不能保持其它條件不變”的錯誤,特別是中國傳統做學問的方式之下,往往沒有建立規范的分析框架,沒有確定哪些因素是“常量”,哪些因素是“變量”,忽略一個命題成立的前提,試圖尋求“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結論,而不顧我們置身的環境和外部條件發生變化的事實;“節儉悖論”、“豐收悖論”則揭示了“合成謬誤”的存在,一個企業主節省工資成本,或許能增加利潤,所有人的工資下降則會導致市場需求下降,整個經濟陷入周期性的低谷,反而不利于企業效益的提高,對個體成立的結論對總體卻未必成立,總體行為通常與個體行為的結果大相徑庭。薩繆爾森告訴我們,不注意經濟學邏輯會犯錯誤,不尊重邏輯的決策會讓你付出昂貴代價。的確,現實世界需要法律,思維也需要法律,這就是邏輯。
嚴謹地對待真實世界,“經濟學有‘心’,決不意味著我們缺乏頭腦,跟著感覺走,而不顧客觀現實及其所蘊含的東西?!彼_繆爾森批評一些學者忽視市場缺陷的客觀存在、強調市場能夠自動調節自身的偏執。的確,客觀實際是現實世界離不開政府的干預,盡管政府經常犯下愚蠢的錯誤,但人們又離不開政府。一方面人們的大部分經濟行為應該不受政府干預,另一方面,壟斷、外部性、公共品領域的市場無效率問題,需要政府來“鼓勵競爭、干預市場、鼓勵有益的活動”,“難以接受的”收入和財富的不平等需要政府主導的再分配,經濟周期性的低谷出現則需要政府刺激增長解決失業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管制、公共品和服務、財政稅收、教育、赤字就在我們身邊。這是自由的愿景、價值觀的左右所替代不了的。真實世界怎么樣,一個經濟學者不能陷入空想。所以立論的基礎除了邏輯還有事實。
對學理的尊重不只體現在薩繆爾森客觀地對待和陳述意見相左的學者的理論方面,還體現在他對經濟學“科學化”的努力。薩繆爾森將數學作為工具去分析研究經濟學問題的成功,樹立了經濟學的規范,影響著經濟學的發展方向。
當一個學者有了對事實、邏輯、學理的敬畏和虔誠,他可以問心無愧地成為任何“主義”者,哪怕受到更多的質疑和批評。凱恩斯主義是薩繆爾森的標簽。凱恩斯主義建立在邊際消費傾向遞減、邊際報酬遞減、流動性偏好等規律基礎上的宏觀經濟理論,認證了有效需求不足導致經濟不平衡和經濟衰退的存在,現代市場經濟需要利用政府干預來化解這種困局,利用財政貨幣政策使總供給總需求達到市場自身無法達到的平衡是必要的。這一基本思想得到薩繆爾森的信服和宣傳?!督洕鷮W》這本教科書也具有凱恩斯主義的色彩,使宏觀經濟學成為當代經濟學最重要內容之一。薩繆爾森繼承和發展凱恩斯的思想,也影響著許多國家政府的決策行為,在實踐上也獲得了一定的成功,包括使美國政府在克服經濟周期方面實施的一些有效政策。今天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同樣存在,西方國家在衰退開始的時候,會積極參與甚至主導拯救市場的計劃,中國面臨經濟失速風險也會推出積極財政政策。薩繆爾森說:“在沒有政府干預的情況下得不到解決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凱恩斯的觀點,財政政策以及赤字性支出,在引導市場經濟時是起到了重要的引導性角色?!薄罢褪袌?,它們單獨任何一個,在沒有另外一個的幫助之下,都無法服務于公共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