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紅
臨床上,外科接收患者疾病類型較多,部分手術過程復雜,風險較高,臨床護理工作較復雜,任務繁重;且患者因手術消耗、環境因素等原因心理狀態較弱,對護理質量要求更高。很多外科患者術前、術后均有恐懼、焦慮的現象,對手術療效比較擔心、不安[1]。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臨床工作不僅關注于患者身體的健康,也更加注重患者心理的健康,因此,對外科患者的心理護理也成為臨床護理中的重要一環。為全面提升護理質量,本研究選取患者285例,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對提高外科護理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入選的285例患者均為2013年5月~2014年8月陜縣人民醫院外科、骨科住院患者,其中,男162例,女123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43.8±11.6)歲。所有患者均符合外科手術指證,排除智障及精神類疾病患者。經患者知情同意,進行本次研究。疾病類型包括闌尾炎、甲狀腺瘤、胃腸穿孔、消化道、呼吸道腫瘤、骨折、關節置換、膽囊結石、雙下肢靜脈曲張。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組的方法分為觀察組(n=143)和對照組(n=142),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心理護理干預模式,對比分析2組患者的臨床護理質量及對療效的影響。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為患者提供整潔、舒適的住院環境,并定期消毒殺菌;按時查房,了解患者疾病治療、康復的一般狀況,做必要指導;術前做必要交代,使患者了解手術方案;術后囑患者定時用藥、告知其注意事項,注意留置導尿管的穩固。
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基礎上添加心理干預護理,主要從術前、術中、術后3個方面進行。
(1)術前心理干預護理。于患者入院時即向患者詳細介紹院方情況及住院環境,幫助患者更快地熟悉陌生的患者,緩解心理上對住院的恐懼和擔憂。多與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一般情況、心理特點等,有助于增進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使其放松心情,提高治療依從性。待與患者熟悉后,患者及其家屬可能更多地關心病情進展、手術方案、預后情況等,此時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的這種擔心表示理解并盡可能地向患者講解和介紹。為使患者對自身疾病充分了解,可以多向患者介紹相應外科手術的成功案例,有助于緩解患者心理緊張,避免不必要的憂慮、影響治療。
(2)術中心理干預護理。進入手術室之前,患者及其家屬可能更加緊張、坐立不安,此時可以用交談、音樂等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幫助患者放松心情。進入手術室后要仔細叮囑患者注意事項,告知患者放松,幫助患者平穩度過麻醉前的階段。
(3)術后心理干預護理。術后,待患者清醒,要及時去看望患者,使其感受到關心和安慰。進行持續的心理護理干預,了解患者的疼痛狀況、疾病恢復、心理變化等,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引導,使其盡快恢復身心健康。疼痛較劇烈及心理狀態趨于悲觀的患者,要引起護理人員的重視,有必要增加查房次數,密切觀察。術后患者用藥、輸液、靜脈穿刺等要給予講解,避免引起恐慌,對于部分藥物的副作用要解釋清楚,并不是在每個患者身上都會發生,要理智對待[2]。由于手術消耗,患者術后急需補充營養,護理人員要關心患者的營養狀況和飲食情況,做必要飲食指導,使患者感受到關心,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
1.3 評定指標 采用SCL-90制定的量表分別于治療前、后測定患者治療前后焦慮、抑郁癥狀,每項10個問題,將總分分為Ⅰ~Ⅳ級,滿分10分,計算平均分進行對比分析;自制調查問卷,統計患者對手術療效及臨床護理觀察的滿意程度。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焦慮、抑郁評分對比 2組患者干預前焦慮評分、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對照組干預后,焦慮、抑郁評分分別為(8.26±2.14)、(7.09±2.60),與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干預后,焦慮、抑郁評分分別為(6.34±2.74)、(6.21±2.07),較前下降明顯(P<0.05)。見表 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焦慮、抑郁評分對比(±s)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焦慮、抑郁評分對比(±s)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焦慮 抑郁對照組 142干預前 9.48±3.10 8.84±1.47干預后 8.26±2.14 7.09±2.60干預前 9.33±2.26 8.62±1.83干預后 6.34±2.74a 6.21±2.07a觀察組 143
2.2 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經干預后,護理滿意度為90.2%,顯著優于對照組的78.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臨床護理工作的展開,不僅要保障患者醫療安全,促進患者身體健康,也有義務護理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心理狀態在疾病的治療、康復中起著重要作用,現代生物醫學模式要求護理人員必須重視患者的心理護理[3-6]。外科是一個疾病種類多、類型復雜的特殊科室,患者面臨著外科手術,往往有精神緊張、心理抑郁的現象,故更需加強心理干預護理,以保障臨床治療工作的順利進行。

表2 2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對比(n)
實行優質的心理干預護理服務可以為患者創造出輕松、愉悅的治療和康復環境,促進護患關系和諧,減少醫療糾紛,體現“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本研究發現,擔心手術失敗及并發癥、術中意外、疾病預后及住院花費是患者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7-9]。故日常護理中,可針對以上幾個方面提高心理護理的針對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體滿意度為90.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8%;2組患者術后焦慮、抑郁評分顯示,觀察組患者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心理狀態更優,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在普外科護理中進行心理干預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外科實行心理護理干預,可更好地穩定患者情緒,減輕負面情緒對患者治療、康復的影響;另外,在提高治療滿意度及患者依從性方面較理想,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推廣應用。
[1] 覃茹.淺談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對普通外科護理質量的影響[J].當代醫藥論從,2014,12(14):112-114.
[2] 郁雅敏.心理護理干預對子宮全切術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醫學與心理,2011(3):120-121.
[3] 萬歡兒.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對普外科護理質量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醫護論壇,2014,21(22):179-181.
[4] Edwards DA,Shah HP,Cao W,et al.Bumetanide allebimes epileptogenic and neurotxic effects of sevoflurane in neonatal rat brain[J].Anesthesiolo gy,2010,112(3):567-575.
[5] 魏玉霞.護理干預對改善普外科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2,18(11):126-127.
[6] 黃潔影.心理護理干預對手術病人心理、生理應激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2,18(17):122-123.
[7] 黃文靜,張子碧.護理干預對甲狀腺腫瘤患者術前焦慮心理的影響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16):120-121.
[8] 程冀花.心理護理干預在提高外科護理工作中的作用分析[J].現代護理,2014,1(a):30-31.
[9] Mason KP,Lubisch NB,Robinson F,et al.Intramuscular dexmedetomidine sedation for pediatric MRI and CT[J].AJR Am J Roentgenol,2011,197(3):7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