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亮國 萬音
摘 要:地震災害的發生具有突發性、災難性、一次性等特點,災害發生后,作為國家應急救援力量的武警部隊,也會在第一時間投入救援,從救援項目管理及系統工程的角度深入細致地分析地震救援項目的管理、協調、控制等,可以系統地闡述救援特點、指揮控制、調度協調等多方問題,最大程度將救援力量有效整合,發揮突出作用。
關鍵詞:地震災害;救援;項目管理;系統工程
地震災害系統是孕育地震災害的環境,誘發地震災害的致災因子和地震災害的承災體,以及這三者相互作用形成的災情相互影響、相互關聯、共同構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功能和特征的復雜系統。孕災環境即指孕育災害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包括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大氣圈、海洋氣候圈、人類活動圈等等;致災因子產生于特殊的環境中,可從人類活動、大氣環境變換,地球及地殼物理運動等多方面總結歸納;承災體是災害作用的對象,主要是人員及物資等各種社會資源的集合損失。
一、地震救援項目的特點
1、地震救援項目具有系統性。地震救援是涉及很多部門的一個系統工程,既體現了面對自然災害中國家的應急反應能力,又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制造業、醫學、工程施工、動員等方方面面的能力。因此,地震救援項目必須設立統一的指揮組織機構,科學安排各項救援工作、系統合理地調動各方救援力量。
2、地震救援項目具有一次性。由于地震發生的突然性和不可預測性,地震救援是不可逆的一次性項目,是與時間賽跑的前瞻性工程,既沒有重復也不可能有等待。
3、地震救援項目具有空間和時間性。地震救援的主戰場是限制在發生地周邊一定空間內的,且地震救援階段性任務比較明顯,時間性較強,救援的階段基本是按照時間來劃分的。
4、地震救援項目具有延續性。地震發生后必須首先通過科學方法實施有效信息收集,弄清情況,明確救援任務。對地震造成的次生災害要有明確的預估,持續進行監測,對地震次生災害要有預案,有步驟科學系統的處置。5.12地震造成的次生災害主要是堰塞湖,截止今年8月都仍然有次生災害發生,造成了極大危害。
5、地震救援項目具有科學性。地震的重建工作必須要科學論證,多方探討,注重因地制宜的做好重建工作。5.12地震重建在2010年就發生映秀鎮岷江被泥石流堵塞造成重建后建筑被淹,后經過論證在附近泥石流多發地帶實施了水泥鐵網等固定工程。2013年8月重建在擂鼓坪的北川新縣城由于突降暴雨,造成山體滑坡及泥石流,新縣城大部被淹。這都反映出重建選址的科學論證不到位。
二、地震救援項目計劃制定的必要性。
地震救援項目不同于其他工程建設項目,其首要目標是保證救援最大限度的搶救生命,因此,救援項目的計劃和實施過程中的控制就顯得尤其重要。地震救援項目不具備可重復性,因此它是一個創造性的工作,項目早期不確定性很大,就要求在實施過程中項目計劃逐步展開和不斷修正,這又取決于能否適當地對計劃執行情況作出反饋和進行控制。一個完善的項目計劃可以將失敗率降到最低,將風險控制在一個合理水平,可以最大限度保證在預期時間內達到預期目的。
1、項目計劃具有可調性。在制定救援計劃時,必須保證各方救援力量的進入和儲備,在項目進行中避免各方力量相互交叉沖突,導致救援效率降低。在5.12救援中由于前期對救援力量不能有效控制,大批救援人員及車輛涌入都江堰市區,結果導致道路堵塞,后勤保障中斷,進入災區的人員沒有有效救援工具,只能用雙手開挖,而后續到來的大批工程救援車輛無法進入震區,嚴重影響了救援效率。
2、救援項目計劃應該具備創造性。充分發揮想象力和抽象思維,對困難多想一點,針對性的制定計劃,充分考慮普遍性和特殊性,制定通用且有實踐指導意義的救援計劃。尤其要考慮地震源當地的地質和地情。
3、項目計劃應具有分析性。以救援為中心,研究其內外部各種因素,及時發現各種有利、不利因素,確定各種變量和分析不確定原因。
4、項目計劃應具備協調性。救援時集結各方力量,相互協調、統一指揮調配將是加快救援速度的核心要素,因此,項目計劃必須明確協調各方關系,合理搭配各方力量,最大發揮救援效率。
三、地震救援項目控制
1、地震救援項目控制的含義。所謂控制就是為了保證救援按計劃預期實行,對救援的整個過程實施連續跟蹤觀測,并將觀測效果和預期目標實施對比,如有偏差應及時分析產生偏差的原因并加以糾正的過程。
2、地震救援項目控制的內容、目標及依據。地震救援項目的控制不同于簡單意義上的工程項目控制。首先其目標是不計成本的救援受災人員;其次,是合理調配救援力量,使救援力量相互協調但不產生相互的誤工,發揮最大集體力量效率。控制的核心是救援力量的合理搭配,救援物資按需合理分配,對上對下信息的及時協調傳達,堅決杜絕以救援為名而實際上影響救援效率的工作及人員(5.12救援過程中,大量涌入的志愿者及車輛不但沒有起到救援效果,反而造成了大量道路堵塞、后勤保障困難等問題)。
3、地震救援項目控制的主要方法
(1)、晨會和晚會制度。每天早晨指揮部要協調各單位通過電話會議或者現場會議,協調救援力量、劃分救援任務,解決救援中遇到的問題等。每天晚上要召開晚會,主要聽取救援進度,救援難度,及時協調各個救援力量解決全天內發生的問題,杜絕同類問題再次發生,提高救援效率。
(2)、消息上傳下達制度。要對救援過程中的所有信息進行匯總,及時向上級報告并將上級的各項命令給下級傳達。做到下級知道做什么,上級知道目前需要救援隊伍做什么從而命令下級去落實。
(3)、加大救援隊伍和當地政府的協調力度。我國目前災害救援的主力還是依靠軍隊和武警力量,由于其擔負的特殊任務,與地方接觸相對較少,因此指揮部在救援中必須加大軍地雙方的協調力度,地方就救援隊伍,確保向導、后勤、信息及各方的保障力度,雙方合理,發揮最大的救援效率。
(4)、加強在和平時期構建跨區域、跨部門的后勤保障力量。(在各個單位進入救援區域之后,由于相對其他省份的駐軍,四川省與駐川部隊較為熟悉,因此保障力量重點都向本地駐軍傾斜,導致其他軍區部隊到現場后保障不到位,發生了部分部隊在災區超市私自清理拿去食物及物資的事件)。目前國內自然災害都不可能在自身的力量下完成救援工作,加大建立跨區域的保障部門和保障中心,有力實施后勤保障,是減災救災成功的重要前提。
自然災害面前,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在處置5.12汶川地震次生災害的唐家山堰塞湖過程中,由于重型機械無法進入,不得不求助于俄羅斯,運用直升飛機將重型機械調到唐家山堰塞湖工地。其次,建立國家級的減災指揮部,統一協調事發當地政府、武警、部隊投入救援,統一后勤保障,合理調配志愿者都是將來在救援工作中所迫切需要解決的。運用項目管理的方法,建立統一普遍的項目計劃和控制,是有效發揮救援力量,減少災害損失的科學途徑。(作者單位:武警警官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