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昌萍
摘 要:本文從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出發,以社區為切入點,探討了公共藝術所具有的福利性并展示了其所具有的福利效應。
關鍵詞:公共藝術;社區福利
眾所周知,公共藝術是90年代初才開始引進中國,并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迅速發展起來。在公共藝術逐漸被民眾所知的過程中,它的另一層潛在的內涵逐漸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在公共藝術的公共領域放置背后,“民主性”“公共性”“公平性”被拋出,引起了更大的研究漣漪效果。
民眾對于公共藝術的認識多局限于作品放置在公共領域的藝術,即認為是“城市雕塑”、“景觀小品”替換概念而已。其實,公共藝術的核心不僅僅是對公共空間的審美問題,而是針對公共空間的權力和權利問題,亦即它面向大眾、為大眾服務、反映大眾的意愿,不因權勢而有所偏頗,所以它的社會價值更為重要。也正因如此,筆者從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公益性”上挖掘出潛藏的福利屬性。
福利一詞源于英文“welfare”,意為安樂的生活狀態。從本文出發,福利是個人實現幸福、需求得以實現的狀態以及社會對人的權利尊重的一種公平機制。福利性則指一種政策、事件或實物具有公平公正、造福大眾、改善人們生活質量,使人得以幸福快樂的屬性。這一點上看與公共藝術的觀點不謀而合。
那么本文研究公共藝術的福利性為何是從社區介入呢?由于中國社會職能的轉移使“社會人”、“單位人”轉變為“社區人”,令社區成為人社會化的主要場所,與公眾的日常生活聯系最為緊密。而社區福利性則是指在社區的依托下,具有滿足社區成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為主,以提高社區整體的生活品質屬性,在本文范圍是以藝術化為旨歸的各項文化福利的總和。
公共藝術的福利性是從文化層面提出的。在研究公共藝術中時發現公共藝術與福利具有重合點。一開始的提出是基于公共藝術的“公共屬性”,但在后期研究中發現公共藝術本身就具有福利的特質——公平、公眾、公益。以下一一論述。
首先,公共藝術面向社會所有成員。“公共的”意為對社會權利及利益分配上的共享歸屬關系;而“公開的”是某種事務、信息或觀點向大眾開放。很顯然,公共藝術之“公共”的意思不僅是放置空間的開放性,而更指藝術品面向大眾、服務大眾的社會屬性。
其次、公共藝術表達公眾心聲、審美觀和公共精神。從這個程度上講,公共藝術是公眾的發言人,公眾就是以這樣的方式間接參與到對社會事務的關注中。
再次,公共藝術是藝術家把對社會公共領域的文化關懷、社群中存在的問題及社群價值取向問題通過藝術品內容、思想和文化內涵呈現出來,是對特殊群體、特殊事務問題的關懷。
最后,公共藝術體現社會文化成果的“公平”。此旨意與社會福利中的通過政府干預手段將社會資源公平地分配給每個成員,換句話說,公共藝術是實現社會文化資源平均分配,保證每個人的公平待遇的最佳途徑。在這個文化作為人類優秀智慧結晶被不公平的受歧視的環境中,公共藝術高調宣傳的“公共性”是順應“人民是社會財富的主人”的時代內涵,賦予公眾理所當然的文化繼承權、擁有權。
目前,我國福利政策主要在于物質上的普惠,體現在物質上的公平公正,而公共藝術除了帶來文化精神上的福利,人的全新價值挖掘和發展,還帶來社區發展生存的技能。公共藝術作品在社區的放置使人愉悅接受,這種接受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接受,它在于人心的接受,使公眾發掘自我價值,提升審美文化能力和創造力。臺灣金鈴園社區由于都市發展及產業轉變,面臨嚴重的垃圾、經濟問題,為改善現狀,金鈴園邀請公共藝術設計師進駐。在設計師的設計下,據社區情況打造了屬于自己的藝術園林——一條民眾自發性的藝術街。同時在設計師的指導下,自行拼貼馬賽克裝飾和制作手工信箱,居民在手工制作中,不僅體驗創作樂趣,發展了藝術創作能力,還在精神上獲得自我成長。
公共藝術的魅力除了使公眾在藝術文化上具有自我成長的空間,在經濟上還能“授之以漁”。公共藝術對社區的介入,可在傳統文化上帶來良好的經濟效應。公共藝術能使傳統文化產業化,通過自力更生養活自己,實現保存初衷,并獲得發展和盈利的資金。臺灣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就是想通過藝術尤其是公共藝術行銷包裝整個文化產業,即藝術產業振興運動,結合地方性產業特色,植入公共藝術文化元素,帶來經濟上的福利效應。臺灣海安路街區由于工程施工不當導致十多年的落魄,在政府自上而下的福利政策下,藝術家進駐海安路街區,居民或直接或間接參與此項計劃,重塑形象,復興海安區經濟。如今,海安區不僅提升街道美學,復興街道商機,還活化了整個街區氛圍。這些公共藝術創作活動訴求的重點是公共性、福利性和市民的利益,是文化產業與公共藝術緊密結合而帶來的多贏局面。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應該為我國福利政策所借鑒,也是其發展方向,不是單純的支助、付給,而是從根源上去根治。
總而言之,公共藝術所帶來的福祉是精神和物質上的滿足。對公共藝術的社區福利性,我們可以認為是以面向大眾的生活化藝術性元素介入社區空間,在保障平等享有的同時,通過批判性的姿態促進人與空間的體驗感,以達到提升生活空間的人文關懷并促進當地人共同意識的凝聚,使之得以切實的利益和福利。(作者單位:撫州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孫振華.公共藝術的觀念.藝術視野.2009年第7期.
[2] 黃郁勝.合作社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白米、泰山社區合作社為例.2009.
[3] 關信平.公共性、福利性服務與我國城市社區建設.東南學術.2002第6期.
[4] 鄭林佳.當觀眾變成共同創作者:參與式藝術創作意義探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