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巖
摘 要:隨著我國歷史的不斷發展,在青海多樣化的地理環境、多元化的民族來源、不同時期的政治背景以及特殊的區位條件等因素作用下,逐漸形成了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特點。本文分析了青海各個不同民族的歷史遷徙情況,探討了去青海多元民族融合,并從民族、地理、經濟、宗教、政治、文化六個方面論述了青海多元民族文化和諧發展的原因。
關鍵詞:青海;多元民族文化;文化形成;文化融合
1.前言
在青海歷史舞臺上,青海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青海的多元民族文化,且隨著歷史的發展,青海人民通過對這些文化進行傳承和積淀使青海多元民族文化得到了不斷的發展。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青海歷史文化的主要特征,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特性是在復雜的社會環境和社會因素作用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本文從青海各個民族的歷史遷徙、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在多元民族文化形成中的作用等方面對青海多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進行分析,并探究了青海多元民族文化和諧發展的原因。
2.青海各個不同民族的歷史遷徙情況
青海地區的民族構成主要有藏族、回族、漢族、撒拉族、土族和蒙古族等,而且這些民族的祖先都是從其他地方遷徙到青海的。由于青海各個民族都是很早以前從不同地域遷入青海定居的,因此,他們將原居地的不同民族文化一同帶到青海,與青海本土文化進行融合,產生新的文化類型,豐富了青海的歷史文化,使青海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繁榮發展。
2.1藏族的歷史遷徙
藏族是青海重要的民族構成之一,關于藏族的起源說法各異,包括“混合說”、“南來說”、“土著說”、“西羌說”等等,盡管在對藏族的起源和起源地方面學術界保持著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但是學術界卻普遍認同藏族是吐蕃與多民族融合的觀點。羌人部落遷徙入青藏高原,與當地的土著居民發生融合,并且在發展過程中受到漢族、蒙古族和吐谷渾族等民族的影響,逐漸融合發展成為藏族這個新的民族。根據相關古代文書史料記載,羌族、戎族等早在秦漢前就生活在青海,因此,青海有“羌戎之地”的美譽。吐蕃是在青藏高原南部興起的,為了吞并吐谷渾,吐蕃占領了吐谷渾的土地,并與其統治的青海境內的吐谷渾、漢族、羌族等民族融合成了藏族。
2.2回族的歷史遷徙
回族是在唐代由西域遷徙入青海境內的,而宋代“絲綢之路”的開辟給中亞、西域的穆斯林在青海定居提供了有利條件。公園1332年,來蠻接受了元朝的封賞,帶了大批的西域親軍到青海河湟流域任西寧王一職,駐守青海。這就使得回族規模在元代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元時回回遍天下,及是居甘肅者尚多”的說法也在當時廣為流傳[1]。在元朝末期,薛都爾丁被封為甘肅行省僉事,明朝推翻元朝統治后,薛都爾丁歸順明朝,官職沒有被沒收,依然駐守在青海巴州、米拉溝、碾伯,因此,當前許多大通、北隆等當地治理下的回族絕大多數是薛都爾丁及其部眾的后人。明朝實行的是將人口從土地較少的地區移入地廣人稀的青海地區進行屯田的政策,其中就包含著不少回族人。在清代,西北地區的回族發起了多次失敗的反清起義斗爭,起義失敗的回民大量涌入青海,有的是被清政府發配到青海,有些是為了躲避充軍或者是逃難、逃荒進入青海,然而不管他們是什么原因進入青海,他們互相融合發展成了回族。回族在發展過程中吸收和融合了其他民族的優秀民族成分,且民族通婚為回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提供了有利條件。
2.3漢族的歷史遷徙
漢族是在漢代時期遷徙到青海境內的,在明朝洪武年間,由于戰爭的關系,大量的漢族軍隊涌入青海地區,且隨著大量軍民遷入青海,明朝在青海設置了大量的堡寨,而在興建堡寨的過程中必定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越來越多的漢族人口遷徙到青海。清朝登上歷史舞臺后,明朝的軍士被除去軍銜、軍籍,成為青海地區的普通民戶,在青海繁衍生息,到乾隆十一年時,青海地區的人口總數已經超過71萬人,其中漢族占據青海總人口數約31%,大概是22萬人,與其他民族相比,是青海地區人數最多的民族之一。
2.4撒拉族的歷史遷徙
在古代,撒拉族被成為“薩魯爾”,原來是西突厥烏骨斯部中某一個部落的名字。在蒙古大軍揮兵西下的時候,薩魯爾在蒙古貴族的脅迫下“簽發”,170戶撒拉族居民在尕勒莽的帶領下向東部的積石州遷徙駐扎,被封為“達魯花赤”。明朝洪武六年,韓寶被朝廷封為世襲百戶,土司制度在那個時候正式被確立,子孫后代可以世襲官位。經過與其他各個民族的不斷融合,逐漸發展成為撒拉族。明朝嘉靖年間,撒拉族的人口總數已經上升到10000人,超過2000戶撒拉族居民,與最初進入青海地區的“薩魯爾”人數相比增加了近十倍。民族融合是撒拉族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因此,藏族也會居住在撒拉族的“工”中,而且在村落中也時常會有撒拉族、回族等民族雜居現象。
2.5土族的歷史遷徙
土族的形成時間約在明朝末期,是青海地區特有的民族之一,也是一個獨立的民族共同體。當前,關于土族的族源有著很大的爭議,“蒙古說”和“吐谷渾說”是影響力最大的兩種觀點,許多學者對這兩種觀點進行了大量具有真知灼見的論證。
吐谷渾從慕容鮮卑中分離發展起來的,其建立的政權存在歷史長達三百多年,政權主要管轄范圍是以青海湖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在7世紀中期吐谷渾政權被吐蕃所滅,部分吐谷渾人民遷徙到唐朝境內,接受唐朝的統治,而剩下部分則留在青海接受吐蕃統治,與吐蕃進行相互融合。有學者認為,土族是從吐谷渾發展演變成的民族,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吐谷渾并不等同于土族,其在發展過程中必然融合了藏族、漢族、羌族、蒙古族等民族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
2.6蒙古族的歷史遷徙
蒙古族是從元朝開始遷徙進入青海地區的。13世紀初期,蒙古族在北方的勢力逐漸強盛起來,蒙古族對外擴張的軍事活動從成吉思汗統治時期到忽必烈統治時期不曾間斷,最終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元朝。1239年,闊端派部將朵兒達拉罕等帶領軍隊從青海進入烏思藏。1252年秋,忽必烈接到出征大理的命令,帶領軍隊駐扎在臨洮,籌備謀劃如何進軍大理。青海逐漸淪為蒙古汗國的管轄范圍,部分蒙古貴族留守青海,而許多蒙古士兵在一系列對外擴張軍事活動中選擇留在青海[2]。后來,明朝推翻元朝統治走上歷史舞臺,在青海留守的部分蒙古軍士退回蒙古境內,而剩下部分歸附明朝繼續留在青海,成為了青海地區的重要民族構成部分。
3.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
一個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會慢慢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是整個民族在實踐生活過程中與社會條件、自然條件發生相互作用產生的智慧結晶,是歷史的積淀。民族文化自形成后便存在一定的生命力,其會隨著民族的發展不斷得到傳承和發揚,只要民族不衰亡,民族文化能夠一直傳承發展下去。青海的民族構成比較復雜,回族、藏族、漢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來自不同地域的民族將自己本民族的商業、牧業、農業等方面文化帶到青海地區,而且將不同民族的宗教思想、宗教信仰、宗教活動等宗教文化傳入青海地區,使得伊斯蘭教、基督教、藏傳佛教、天主教、道教等宗教思想控制和洗滌不同民族人民的心靈,各種不同的文化在青海發生了大融合,青海呈現出多元民族文化特征。
4.青海多元民族文化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
4.1民族因素
大聚居、小雜居的民族聚居方式是青海多元民族文化和諧發展的因素之一。青海各個少數民族居住環境相對集中,因此,其民族特色文化、民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鮮少受到其他民族的影響,使得其民族文化得以完整保存,青海各民族文化就可以實現多元化發展。此外,當前,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各民族對非本民族文化的態度多是積極的認同態度,很少出現排斥、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現象,因此,在這樣的條件下,青海多元民族文化可以和諧地發展。
4.2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在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其周圍被大山阻斷、被江河隔開,導致青海地區交通相對比較閉塞,在這樣封閉的地理環境條件下,各個民族難以進行文化交流和融合[3]。因此,青海各民族文化極少會發生碰撞、沖突,在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民族文化特點。總而言之,由于青海地理環境的特殊性,青海地區的民族文化在內部具有封閉性,而對外來文化又可以保持著開放性的態度,因此,這樣的條件下有利于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的和諧發展。
4.3經濟因素
在復雜多樣的地理生態環境下,各個民族的經濟結構也呈現多樣化,其中最主要的兩種經濟形式就是農耕經濟和畜牧經濟。農業和畜牧業是相互依存發展的兩種經濟產業,游牧民族需要向農業民族獲取農夫產品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農業民族也需要依靠游牧民族提供畜牧業經濟支持,兩者呈現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關系。隨著青海地區經濟農業、牧業、手工業等經濟形式的和諧發展,各民族之間形成了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彼此交流、互利共存的關系,這樣的經濟環境為青海多元民族文化和諧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
4.4宗教因素
青海地區宗教構成主要包括伊斯蘭教、藏傳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等,其中藏傳佛教在青海流傳的歷史悠久,對青海部分民族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青海,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主要有回族和撒拉族,這些民族以清真寺為中心形成了民族聚居區域。首先,隨著歷史的長期發展,青海地區以伊斯蘭教和藏傳佛教為首的宗教信仰在各個不同民族已經形成各自的宗教文化圈,對各個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習慣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對各民族之間關系的維系有著重要作用;其次,青海地區的宗教沒有先后、大小、強弱之分,各個宗教之間相容共處,互不干涉。青海各個民族充分尊重其他民族的宗教信仰,在宗教文化上和諧發展。
4.5政治因素
青海在不同時期采用的是不同的中央統治政策,在不同歷史時期,統治階層都是根據不同地區的民族特點采取不同的統治策略,因此,青海具有多元化的政治背景。在青海東部回族和漢族群居地,采用的是府縣制度,與內地保持一致;土司制度是在撒拉族和土族群居的地區實施;在聚居者大量的游牧民族——藏族牧區實行的是千百戶制度;對于蒙古族的統治管理采取的則是盟旗制度[4]。雖然直到清朝時期,青海各民族實施的仍然是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管理制度,但是這對青海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睦相處構不成絲毫的威脅和影響,在這樣和諧的政治環境和政治氛圍中長期生活,各個民族對外來民族文化始終保持著認同態度。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我國在青海地區實行的是民族區域自治政策,使得世居青海的少數民族都能夠擁有民族自治地。這樣的政治制度條件給青海各民族的文化融合和多元文化和諧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條件。
4.6文化因素
青海地區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各民族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狀態。但是青海民族文化中多元化、多極化并不是指青海地區的民族文化是孤立的、散亂的,它們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共同促進社會文化的繁榮發展。漢族文化在與各少數民族文化交往中起積極促進作用,是青海民族多級文化的核心部分。漢族文化對青海各個民族文化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只是一些民族受到漢族文化影響比較大,有些民族受到漢族文化影響比較小。漢族文化是青海各個民族文化之間的粘合劑,將各個民族文化粘合起來和諧發展,因此,漢族文化在青海民族文化中是最核心的部分,漢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而少數民族文化離不開漢族文化的相融互滲、取長補短、密不可分的文化和諧[5]。漢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是緊密聯系,共同發展的,不能人為拆分它們,不然就會破壞青海多元民族文化和諧發展的狀態。
5.結束語
綜上所述,從青海地區各個民族的歷史遷徙和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過程看,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與青海的地理環境、政治背景、歷代封建政權的治邊政策和管理制度是離不開的,民族、地理、宗教、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都是青海民族文化多元化、多樣化和諧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作者單位:青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注明: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絲路羌中道民族走廊文化研究》階段性成果,批準號:07BMZ026。
參考文獻:
[1] 羋一之.青海民族歷史的特點與民族文化的特性[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7,13(03):103-104.
[2] 何啟林.青海地區民族文化特征與和諧社會的構建[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4(04):135-136.
[3] 朱普選.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整合[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7(05):89-90.
[4] 賈桂英.試論青海民族文化的“和諧”思想[J].青海民族研究,2005,9(03):179-180.
[5] 朱普選.青海歷史文化的地域特色[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3(05):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