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瓊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法等從文化內涵、精神價值、藝術角度及運動價值等方面對武術的現代實力進行論述,認為當今遠離軍事戰爭的武術的實力體現在文化、精神氣質、藝術等多方面,它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種藝術、一種實力,更是一門學問,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展示著自己強大的實力,不愧是民族的瑰寶。
關鍵詞:武術;現代;實力
前言:在信息化時代飛速發展、現代化武器日新月異的今天,武術與戰爭的聯系已越來越小。武術產生于古代人類的生產勞作、與大自然的搏斗及部落之間的戰爭等,伴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而逐漸形成著。簡而言之,武術是關于攻防格斗的專門技術。早期的武術是比較簡單的攻防格斗招勢,沒有那么多流派套路。宋、元、明之際,各派武術競起,豐富而多姿,到明末清初武術達到鼎盛。縱觀武術的發展歷史,兩千多年以來,武術從最初的生存自衛、抵抗外侵,經唐朝設置武舉制以及民間拳師、保鏢、護院等的傳承發展,再到軍事將領戚繼光等的應用軍事實戰,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拳法理論巧妙地融合了中國古典哲學陰陽五行學說以及儒、釋、道學說等,成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國粹的代表。武術的硬實力毋庸置疑,外國人對中國武術的奇妙無不瞠目結舌。面對現代化科技的快速發展、世界各族人民和平共處、東西方文化的快速交融,武術也早已遠離軍事戰爭,用其深厚的文化積蘊、內在的精神氣質、外在的藝術美、止戈為武的和諧力等隱形的實力造福著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
1.武術是獨特的中華傳統文化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中,武術是一個龐大而完整的系統,具有顯著的民族特點。雖然門派繁多,但無不以陰陽五行學說作為共同的哲學基礎,融合儒釋道學說,以“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拳道合一”作為武學境界的最終歸宿。其顯著區別于其他各國搏擊術的內功修煉之道多借鑒于中國古代醫學以及道家養生術。因此,中國武術是集中了中國古代哲學、醫學、兵法、技擊、養生術于一身,形成了一個龐大而豐富的理論體系,這在世界搏擊界中是獨一無二的。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法因素的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武術的理論基礎,古代的武術理論家們以五行學說來說明各種拳術的原理,像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拳種,外家拳少林拳也用五行學說來解釋其拳理。拳道合一正是由于道家思想的滲透和道家養生氣功的積極作用,才使中國武術徹底東方化了,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特殊形態。武術融合中醫學說、結合人體五臟六腑,外練筋骨皮內修精氣神。武術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積淀,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產物。其區別于世界其他各國搏擊術的是它的獨特文化內涵。
2.武術培養氣質,傳承民族精神
武德屬于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一部分,當今已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范疇。主要有謙和忍讓、見義勇為、立身正直、尊師重道、江湖義氣、培養個人的堅韌個性、為國為民、敢作敢為、一諾千金的英雄氣概和巨大的人格力量。回首武林界中的老前輩們無不德藝雙修,散發著凜然正氣。長年堅持練武的人,大多都有一種堅韌不拔、沉穩瀟灑的氣質和風度,他們臨大事而不驚,遭挫折而不餒。中國武術以立德養性為本,主張養氣合道,文事武備,從來反對好勇斗狠、兇殘暴戾。在許多武術家眼里,練武只是立德養性、強健身體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武術廣泛用于軍事戰爭,展現了立竿見影的硬實力,而在軍事戰爭中其拳法、兵器用法在武技上完善。而到近代,武術站在中華民族任人欺凌、幾近滅亡的危難中,喊出強國強種的口號。尤其精武體育會的成立,各地國術館的建立,眾多武術名家挫敗外國大力士的壯舉,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武術振奮著民族精神。
3.武術的藝術魅力
長期練武,可以使人身體強壯,步履輕盈,那些內功深厚的高手,大多氣宇軒昂,目光如電,自有一股凜然之氣。長期練武還能夠改變人的精神氣質,使其神威現于外,剛猛斂于內,心平氣和,性格沖淡。中國武術的內外兼修、形神合一的特點,構成了他特有的美學意識。在動作結構方面,中國武術擁有眾多的流派和無數的拳路招式,有的迅疾剛猛,有的若疾若緩,有的舒展大方華美飄逸,有的小巧緊湊陰柔靈動,所有這些風格各異的流派和拳路都能為人們提供一定的審美價值。武術自身所具備的表演性使得人們在武術實踐活動中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觀賞者都能感受到武術的藝術美感的真實存在,從武術美感中獲得精神的愉悅和心理上的快感。武術在電視界、小說界、廣告界奔涌而出,藝術價值被挖掘轉化為商業價值。中國武術內在的美是一種潛在的人格力量美,具有道德品格上的審美意義以及現代經濟效益。
結語:現時代武術已進入大發展時期,武術技能與商品意識的迅速結合,也使武術納入了商品經濟的軌道,與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價值。武術的搏擊力也在世界舞臺上絢麗地展示著自己的風采。現代的武術是一門學問,須要國人不斷的挖掘整理研究繼承。中國武術的獨特文化內涵、氣質精神、藝術魅力影響著現代人,在很多方面展示著自己無形中的實力。(作者單位:西安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 蔡仲林,周之華.武術(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付常喜.試論中國武術軟實力[J].內江科技,2009(2)
[3] 孫吉良.中華武術的現代價值及其發展研究[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4] 陸草.中國武術與武林氣質[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