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思穎
摘 要:本文著眼貨幣國際化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和現(xiàn)狀,從目前我國的經濟總實力、對外貿易、金融體系,以及貨幣職能的幾個具體方面開始分析。隨后,本文將指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諸多風險,主要涉及貨幣、財政和匯率政策、宏觀經濟等四個方面。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風險
1.引言
近幾年,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擴大,人民幣國際化的趨勢明顯,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貨幣互換協(xié)議的不斷簽訂,人民幣正在邁開走向國際化的第一步。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人民幣國際化”就已經經常為學者專家所提及,部分學者還基于當時的國情,提出了人民幣國際化的三步走戰(zhàn)略,同時預見了今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劇烈而廣泛的影響。而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伴隨著經濟總量而日益增加的是本國貨幣成為世界貨幣的需要。
人民幣國際化簡單來說,即指人民幣自由兌換。
當今世界經濟進入后金融危機時代,經濟全球化依舊不斷加深,歐債危機的陰影逐漸褪去,世界經濟可能二次探底亦可能強勁增長,與此同時,中國人口紅利逐步消失,亟需由世界工廠轉型為依靠創(chuàng)新驅動的新型經濟體……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對于人民幣作為硬通貨,不斷升級成為世界貨幣的需要。
2.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及現(xiàn)狀
布雷頓森林體系(雖然1973年宣告結束)以來,美元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國際貨幣。國際貨幣是指在世界市場上被普遍接受并使用的貨幣,是承擔國際結算中全部貨幣或部分職能的貨幣。從這個定義來看,只有黃金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國際貨幣,而紙幣作為貨幣的載體,因為有了國家主權信用,得以以低于黃金的成本以及優(yōu)于黃金的便攜度替代了黃金。
根據定義,我們將國際化過程分為三個部分,首先一種貨幣也得到廣泛承認并且使用于日常生活中,第二步則是將此貨幣在國際貿易中作為大宗貿易的計價或者結算貨幣,最后一步,各國央行儲備,完成貨幣的國際化。
參考國際化程度較高的美元、歐元,我們可以推導出人民幣國際化需要具備的幾個條件。
2.1經濟實力。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據統(tǒng)計,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達568845億元。近十年以來,我國GDP一直穩(wěn)步增長,即使是在世界金融危機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依舊保持了較快增速。
2.2對外貿易。
2012全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38668億美元,同比增長6.2%(其中出口20489億美元,增長7.9%;進口18178億美元,增長4.3%)。以美元為例,國際大宗商品如原油、大豆、玉米、煤炭等均以美元計價,這樣證實了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就進出口貿易來說,人民幣的國際化仍舊有著很大的上升空間。
2.3完善的金融體系
廣義貨幣供應量(M2)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一般用于分析經濟社會中的貨幣化程度以及經濟發(fā)展水平。美國經濟學家Goldsmith開創(chuàng)的金融結構分析框架將這個比率視為衡量一國經濟發(fā)展水平與進程的最重要指標之一。
我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一直處于相對比較高的波動狀態(tài),通常這個比例反應了一個國家的金融深度。所以目前,我國的金融體系仍舊不夠完善,金融深度仍舊有待提高,人民幣國際化需要準備更完整更高效的金融體系。
2.4人民幣國際化的現(xiàn)狀
在中國的周邊國家,特別是東南亞一帶,人民幣作為交易媒介已經發(fā)展成熟。
例如越南、緬甸、老撾、在泰國北部、蒙古等,柬埔寨、菲律賓和馬來西亞將人民幣列為儲備貨幣。但是,在歐洲和北美,人民幣的使用仍然受到限制,人們出國需要兌換適量相應國家的貨幣或者使用信用卡結算。
3.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風險
3.1貨幣政策風險
3.1.1M2
我國廣義貨幣供給量自2000以來呈現(xiàn)持續(xù)增長,一旦人民幣國際化,國際社會對于人民幣的流動性需求以及投資需求必然大幅上升,世界各國將人民幣作為其外匯儲備,由此增加的貨幣需求將難以控制。最終將導致中央銀行難以控制人民幣總量,貨幣政策復雜。
3.1.2獨立性
當一國經濟蕭條時,政府采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以及貨幣政策。但是,一旦本國貨幣國際化之后,本國擴張性貨幣政策導致的利率下降將直接影響外國對于該貨幣的需求,投資回報率降低使得以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資本紛紛撤出,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此時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可能無法緩解蕭條局面。意即,貨幣國際化會使央行的貨幣政策產生外部性,可能是正外部性,也可能是負外部性,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這個過程當中,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已經部分消失。
3.2財政政策風險
目前我國仍未放開資本項目。從人民幣國際化的風險角度來看,宏觀經濟的反應鏈條使得政府部門在制定財政政策之時瞻前顧后,既要顧及本國經濟狀況又要顧及外國投資者的預期,從而難以決定,缺乏獨立性。
同時,為了維持貨幣的權威性,一國的政治、軍事方面的發(fā)展也是不可忽視的。眾所周知,國防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作為金磚國家之一的印度甚至不惜代價斥巨資從國外買進先進武器,遑論作為世界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中國。所以,在軍事、政治方面的投入又擴大了財政支出。
3.3匯率政策風險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學者特里芬提出:美元是國際核心貨幣,所以各國為了發(fā)展國際貿易,必須用美元作為結算與儲備貨幣,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流出美元在海外不斷沉淀。特里芬難題同樣作用于人民幣。也就是說,作為國際化的貨幣,人民幣必須同時具有幣值穩(wěn)定并且數量充足的特點,而往往這兩個要求是相悖,無法同時滿足的。
3.4宏觀經濟風險
簡而言之,貨幣國際化之后,大量外國資本會涌入或涌出本國謀利,一個實例就是近年來不斷涌入香港導致金融失序的熱錢。這種大規(guī)模的資本對于貨幣國際化國家的消費、投資、系等等,都會產生影響。
4.小結
本文立足于人民幣國際化這個熱點問題,通過舉例、對比等等方法,簡要論述了人民幣國際化的現(xiàn)狀,集中分析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風險,歸結起來主要有一下結論:
人民幣的國際化要求其具有廣泛的可兌換性、普遍接受性和價值的相對穩(wěn)定性。如今,我國經濟發(fā)展良好,具有強勁的經濟實力,發(fā)達的對外貿易,但是金融體系仍舊不夠完善,而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也才剛剛開始。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漫長而復雜,其中的風險也是多種多樣的。就貨幣政策而言,會影響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以及貨幣政策獨立性,就財政政策而言會加劇我國財政收支的不平衡,就匯率而言會遭遇特里芬難題,對于宏觀經濟方面,在消費、投資、國際收支方面都會有作用,綜合以上幾點,最終這些風險會威脅我國的經濟發(fā)展。
總之,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任重而道遠,仍舊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姜波克.國際金融新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2] 李稻葵,劉霖林.人民幣國際化:計量研究及政策分析.金融研究,2008年第11期
[3] 王大樹,房飛.關于人民幣國際化風險及防范的思考.金融與經濟,2012年第4期